因“核”而生
風雨同舟62個春秋,中國核事業見證了東華理工大學的扛鼎之力。而核資源與環境實驗室伴隨著學校發展而不斷成長。
被譽為“核電糧倉、軍工基石”的鈾資源,是國防軍工和核能發電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但我國曾一度被認為是“貧鈾”國家,并且制約核工業發展的鈾礦瓶頸一直存在。
為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保障鈾資源的可靠供給,國家于1956年建立了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太谷地質學校。學校自建校后,逐步形成與發展了鈾成礦理論與勘查方法、鈾礦采冶方法與技術、核廢物處置與環境治理等研究方向。這一研究方向也成為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實驗室的雛形,最初只是學院的一個應用研究中心,大概有3~5個人。姑且稱之為‘地學’專業實驗室。”實驗室第一任主任、現任該校地質調查研究院院長的劉成東介紹說。實驗室場地最初在江西撫州校區,沒有大型精密設備,研究人員往往要到中科院、中國地質大學等科研院所,借助他們實驗室的儀器設備開展相關研究。
我國主要鈾礦產地往往是在偏遠和艱苦的地方。實驗室成員出野外,辛苦程度自不必說。他們去的地方通常都是戈壁深山,荒無人煙、寸草不生,生活用水都需要從幾十公里之外用水車運入。夏季溫度高達40攝氏度以上,冬季零下20多度都是常態。
“作為中國核工業第一所大學,學校在核資源與環境領域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實驗室也是因‘核’而生。”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實驗室主任孫占學說。成立之初,實驗室團隊就樹立了“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精神,秉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只為國家核能事業貢獻力量。也正因為有著這份擔當,團隊力量一路發展壯大。
“核”心不變
上世紀90年代,東華理工大學開始籌建省部共建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自培育基地開始籌建之日起,“核”心始終不變。
2003年,通過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實驗室購置了第一臺大型專業設備——電子探針。自此,實驗室大型專業設備實現了從無到有,并正式成立了核資源與環境工程技術中心。
2004年,依托核資源與環境工程技術中心,該校整合相關資源,申報并獲批江西省核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2005年,實驗室“進階”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此后,經過5年的建設與發展,2010年成功獲批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和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實驗室發展步伐從未停歇。2016年,東華理工大學開始著手準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歷經列入省部會商議定事項和科技部年度計劃、科技部領導來??疾?、正式的省部協商、專家論證等多重環節。為了一舉成功進入“國家隊”,團隊對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要求,在整合研究團隊、搭建組織構架、提升為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實驗室硬件條件建設等方面狠下功夫,使申報過程真正成為了一個提升管理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過程。在準備申報書時,僅2017年至2018年,就反復修改了十幾稿;近140頁的申報書,凝聚了團隊大量汗水與心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為了此次申報,該校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走訪科技部、省政府匯報進展,到相關單位開展情況調研。為了使實驗室面積達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要求,時任校長的校黨委書記柳和生主動將自己的研究團隊遷出國防科技樓,將團隊實驗場地讓位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孫占學也多次帶領團隊成員前往有關單位學習取經,赴上級部門匯報實驗室情況,請求支持。時任校長助理的林濤教授積極上下溝通,為申報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8年10月24日,科技部正式發文批準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消息傳來,全校歡騰。十余載艱苦奮斗、矢志不移,終見回報。
以“核”成事
“重點實驗室的掛牌成立,可謂‘十年磨一劍,一劍露鋒芒’。”在實驗室揭牌儀式上,柳和生表示,核資源與環境一直是學校學科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更是學校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建設的重要發力點,實驗室要在“世界坐標系”中定位發展。學校也將大力支持實驗室建設,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快“行業領先、區域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學和“雙一流”大學建設,為服務國防軍工行業和江西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根據協議,實驗室五年建設運行期內,江西省人民政府將每年為實驗室提供專項經費支持,科技部將協助實驗室建立對口交流合作關系,統籌國家科技計劃支持實驗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礎條件建設。與此同時,江西省科技廳將在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給予優先立項支持,并在實驗室團隊建設、高端人才引進、領軍人才培養和科研條件建設等方面給予重點保障。
如今,實驗室已發展為擁有固定成員68人,技術人員13人,配置了JXA-8100型電子探針、MAT-253穩定同位素質譜儀等一批國際先進精密儀器,實驗儀器設備總資產超過8000萬元。實驗室以科研項目為紐帶,實行“項目負責人制”,聚集了相關領域的頂尖人才資源。其中,研究項目填補多項國內空白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湯彬,留美歸國學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陳煥文,多次荒漠遇險卻依然堅守、主持設計建成了我國唯一實現工業化應用的微生物鈾礦地浸系統的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周義朋等,都是團隊成員。
實驗室還從中國科學院引進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肖化云和“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溫漢捷,形成了以國家級領軍人才為學術帶頭人、一批海外留學歸國博士等中青年為骨干、優秀青年博士為主體的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今年實驗室有9個博士引入的指標,目前已經簽約15人,前來面試的已有80余人。”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潘家永介紹說,高層次人才蜂擁而至,為實驗室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爭取培養一名院士、打造一個大科學裝置、獲得一批國內外一流的科技成果并予以轉化,從而為核行業科技進步與江西省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這些都是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未來,針對國家與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實驗室將立足江西,瞄準國際前沿,努力將實驗室打造成為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引領核行業和助推區域發展的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