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8月7日,山西長治市人民政府印發《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加快推動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加快山西鼎輪能源30MW飛輪儲能和潞城仁和300MW/600MWh獨立儲能項目等項目布局。穩步推進三個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深入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促進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提高新能源供給消納能力,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原文如下:
長治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長治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
《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長治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8月4日
(此件公開發布)
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六部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環綜合〔2022〕42號),根據生態環境部《關于印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任務清單的函》(綜合函〔2024〕18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長治能源結構偏煤炭的特點,緊扣煤炭綠色開采、綠色運輸、綠色利用的產業鏈條,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助力長治建設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范區、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和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居目的地。
(二)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和環境污染治理,堅持目標、策略、政策、制度“四個協同”,一體推進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堅持源頭防控。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優化能源和原料結構,加強企業、行業、地區間產業耦合鏈接,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源頭減碳。
堅持重心前移。緊緊抓住環境污染排放和碳排放主要源頭,以減污為牽引強化重點領域、產業、行業、區域的降碳措施,以降碳為引領解決環境污染根源性和結構性問題,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的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
堅持創新驅動。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積極推廣使用先進適用、協同控制的治理工藝、技術路線、解決方案,統籌推進水、大氣、土壤、固廢、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實現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
(三)主要目標
立足汾渭平原重點城市和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聚焦工業、能源、交通等重點領域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踐。建立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并組織開展年度評價,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度持續提高。經過三年試點建設,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管理機制、模式路徑和政策舉措,碳排放強度下降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協同推進取得明顯成效,減污降碳協同度達到全國同類型城市領先水平。
到2024年底,全市PM2.5濃度力爭達到34微克/立方米,SO2、NO2、顆粒物累計減排1萬噸;國省控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力爭達到100%。
到2025年底,完成447.81公頃的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基本建立林草碳匯高質量發展體系,基本形成林草碳匯多元化發展格局,全市森林覆蓋率預期達到28.61%,蓄積量預期達到0.23億立方米。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和制度建設,確保“十四五”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5.5%以上,單位GDP二氧化碳下降率達到18.5%。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提升,煤炭消費量比重穩步下降,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發電量占比達到30%。
到2026年底,全面完成國家、省下達我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全市國省控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力爭達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降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
二、重點任務
(一)建立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技術路徑
1.協同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與節能降耗。嚴格落實國家、省廢鋼電爐煉鋼項目支持政策,全面推進全市鋼鐵行業綠色轉型升級。開展鋼鐵行業綠氫冶煉工藝技術應用,鼓勵鋼鐵企業積極購買綠色電力,提高余氣余熱余壓回收利用水平。鼓勵鋼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加快推動鋼鐵產業布局優化與結構調整。(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任務均需各縣、區人民政府,長治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2.鞏固焦化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成效。鼓勵企業在超低排放改造時統籌開展減污降碳改造和清潔生產改造,積極探索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工藝技術,推動現有焦化企業實施鋼焦融合,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推廣應用干法熄焦、上升管余熱回收、循環氨水及初冷器余熱回收等減污降碳技術。推動焦化企業實施節能、環保、安全“三改造”和干熄焦、余熱發電“兩運行”工程,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以發展高端精細煤化工為方向,引導焦化產業鏈向下游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品延伸,引導焦化企業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煤電行業污染深度治理。推廣應用乏汽供熱、煙氣余熱深度利用、優化燃料配比等先進節能降碳技術,加快推進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123萬千瓦;鼓勵支持引導經營困難、負債率高、自主停運的燃煤小機組淘汰整合,相關能耗煤耗指標按照“要素跟著容量走”原則,通過市場化手段流轉,發揮生態價值。新增煤電項目依法嚴格實行煤炭消費替代,有序淘汰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鼓勵煤電企業開展碳捕集、碳封存技術攻關和試點示范。(責任單位:市能源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進能源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模式
1.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風電、光伏、煤層氣、生物質、氫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項目,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打造多元化清潔能源供給體系。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優先推動利用采煤沉陷區、鹽堿地、荒山荒坡開展集中式光伏項目建設,加快推動農房、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公共建筑等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利用。加快煤層氣提升上產和煤礦瓦斯抽采利用,到2024年底,煤層氣產量達到2億立方米。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餐廚垃圾等廢棄物,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發揮焦爐煤氣、工業尾氣制氫資源優勢,開展制氫加氫一體站示范建設,打造氫能全產業鏈。(責任單位:市能源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快推動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加快山西鼎輪能源30MW飛輪儲能和潞城仁和300MW/600MWh獨立儲能項目等項目布局。穩步推進三個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深入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促進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提高新能源供給消納能力,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責任單位: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推進近零碳試點項目建設。加快推動首批4個近零碳排放示范項目建設,加強組織管理,優化項目運營,強化技術應用,確保按期完成項目建設。積極開展第二批近零碳排放示范項目申報,探索縣區、公共建筑、農村社區、公共機構等領域具有長治特色的“近零碳”發展模式,打造更加綠色低碳、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近零碳試點項目。(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牽頭,上黨區人民政府、沁源縣人民政府、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推動上黨革命老區散煤清零工程建設。以熱電聯產、工業余熱集中供熱為主要改造方式,優先采取分布式集中供熱實施連片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多種清潔供暖方式,鞏固提升現有清潔取暖改造成效,有序推進“煤改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供熱公司、市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建立交通運輸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模式
1.積極推進清潔運輸改造。推進市域范圍內150萬噸以上大宗物料運輸企業采用“長距離鐵路+新能源短駁”的清潔運輸方式。到2026年底,主城區周邊40家重點工業企業清潔運輸比例力爭達到80%以上。(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高鐵路運輸比例。推進煤焦、鋼鐵、電力、煤化工等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大型物流園區新改擴建鐵路專用線,加快山西瑞隆能源有限公司、上黨綠能物流有限公司等鐵路專用線建設,進一步提高鐵路運輸比例,逐步實現出省煤炭、焦炭全部采用鐵路運輸。(責任單位: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新能源車發展。加大新能源車輛推廣力度,推動市區(縣城)建成區公交、出租、環衛、郵政快遞、物流配送、押運、渣土運輸等公共領域車輛實現新能源替代,城市公共領域公交、巡游出租車等新增或更新車輛全部使用新能源或甲醇汽車。加快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綜合能源島等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建設。(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城市管理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建立生態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模式
1.加強生態修復治理。遵循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宜林則林、宜耕則耕、自然恢復為主,以人工修復為輔的全要素綜合治理、多舉措科學保護的原則,完善關閉退出煤礦生態修復機制,扎實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保護,積極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合理引進光伏+、現代農牧業、文化旅游等產業,形成礦山生態公園等工業生態融合發展模式。(責任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
2.改善森林資源質量。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深入推進以太行山綠化為主的國家級營造林工程和黃河流域防護林屏障、環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工程為主的省級營造林工程建設。推動平順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試點,開展造林碳匯項目開發,創新發展模式,探索碳匯價值轉化路徑。(責任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
3.加快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建設。在沁源縣、沁縣、平順縣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立足各自資源稟賦,建立完善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積極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加快制定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標準、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探索差異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模式。(責任單位: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創新有利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財政金融政策
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加大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充分用好財政杠桿、金融資金、社會資本等工具,加快構建“財政資金引導、金融資本注入、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以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為抓手,統籌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減污降碳工作開展。圍繞《長治市金融支持氣候投融資試點行動計劃》,構建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積極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等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探索開展以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和綠色保險費率調節機制,以滿足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綠色產業和技術等領域的多元化需求。(責任單位:市財政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長治監管分局、中國人民銀行長治市分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減污降碳協同管理能力
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數字產業化與污染治理有機銜接。持續實施生態環境部駐市“一市一策”研究,按要求制定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融合清單。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效診斷,支撐分領域分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推進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完善環境監測監控網絡,構建環境風險預警防控體系,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積極推進“雙碳”管理平臺建設,加快完善碳賬戶體系,推動實現監管數據互聯互通,有力提升減污降碳協同監測能力,鞏固拓展完善污染物與溫室氣體監測網絡,不斷增強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等協同管理能力。(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牽頭,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打造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標桿
加強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產學研合作,出臺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領域的扶持政策,推進重點企業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藝技術創新。在工業、能源、交通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標桿項目,形成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典型工藝和技術清單。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行業間開展協同降碳行動,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示范,構建企業首尾相連、互為供需、互聯互通的循環產業鏈。充分發揮標桿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形成產業集群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新格局。(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牽頭,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創新減污降碳協同管理機制
成立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市級層面減污降碳協同創新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一體落實、一體考核的工作機制,建立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并組織開展年度評價。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協調聯動,定期調度分析減污降碳協同創新重點任務落實進展情況,探索形成減污降碳深度融合的管理機制。(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牽頭,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作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長治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通報分析減污降碳協同創新重點任務進展情況,研究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重點任務,協調解決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面加強試點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推進力度,確保各項任務得到有效落實。
(二)強化監督考核。建立完善減污降碳協同考核體系和機制,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完成情況納入污染防治攻堅任務考核,加強統籌協調、調度評估和監督管理,不斷提升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工作質量和水平,有序推進試點建設。
(三)強化宣傳引導。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試點建設的重要意義,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積極性,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意識,形成全民共享、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