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國家碳達峰試點(信陽)實施方案:探索新能源電力消納路徑

2024-07-24 13:48  來源:信陽市人民政府  瀏覽:  

據悉,7月24日,河南省信陽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信陽)實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堅持統籌謀劃、先立后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推進煤炭減量替代,穩步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借力數字化技術強化負荷管理,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選擇平橋區、浉河區負荷較大工業園區,探索新能源電力消納路徑,深挖各類可調節資源,推動荷端協調互動,為大規模分布式電源、微電網、多元負荷接入提供可靠、靈活、高效配網物理支撐。加快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推動企業電力負荷分輪次接入負荷管理系統,提升區域負荷管理精準化、規范化實施。鼓勵企業能源數據接入負荷管理系統,推動區域能源數據共享共用。借力數字化技術強化負荷管理,進一步加強源網荷儲多向互動,通過虛擬電廠等一體化聚合模式,參與電力中長期、輔助服務、現貨等市場交易。

重點突破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氫能等新能源儲能、新能源配置智能化等關鍵技術,促進風能、太陽能等與常規能源體系融合,加快提升新能源綜合服務的智能化水平。積極探索新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構建“橫向多能源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的能源集成互補、梯級利用新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廣泛互聯、開放共享、智能互動、多能協同的新型生態化能源體系。

推進傳統工業園區綠色低碳改造。錨定“電源、電網、負荷、儲能”四大關鍵環節,推動重點工業園區優化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打造一批綠色低碳改造園區。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建設零碳園區。推動豫東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園區開展近零碳園區建設,助力全市碳達峰碳中和走在全省前列。發揮新縣作為河南省碳達峰試點縣的先發優勢,選擇一批基礎好、有特色、代表性強的園區、企業探索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進典型,引領全省、全國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

詳情如下:

信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信陽)實施方案的通知

信政〔2024〕9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管理區、開發區,各有關部門:

現將《國家碳達峰試點(信陽)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信陽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10日

 

國家碳達峰試點(信陽)實施方案

(2024—2030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穩妥有序推進本市碳達峰行動,根據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的通知》部署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第一章總體要求

一、建設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深入信陽革命老區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兩個更好”囑托,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級重大戰略機遇,明確信陽建設鄂豫皖省際區域中心城市、大別山(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和長三角大灣區產業協同創新區的目標,綜合考慮信陽市資源稟賦、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環境承載能力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高質量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高水平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高標準推進重點行業碳達峰,高站位推動城鄉交通領域綠色轉型,高起點推進低碳零碳試點建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推動綠色全民行動,加快探索綠色低碳政策創新,全力打造形成以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重點,以產業綠色升級為核心,以科技、政策創新為動力的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城市,聚力建設清潔能源高地,打造產業轉型發展樣板,加快“近零碳”城市建設,打造農村低碳發展典范,打造綠色科創先鋒,爭創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力爭形成可在全省及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達峰經驗,助力全省、全國碳達峰目標實現。

二、基本原則

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前瞻性思維,堅決服從省內統一部署,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搶抓發展機遇,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強化總體設計、整體部署、分類施策、系統推進,壓實各方責任,鼓勵各區、各領域主動作為、協同推進。

節約優先,重點推進。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圍繞建筑、交通、工業等重點領域,發揮技術、管理和工程的協同作用,倡導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幅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

政府引導,市場推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綠色低碳科技和機制創新,健全綠色低碳法規標準體系、政策體系,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落實用能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和生態保護補償等制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創新驅動,深化改革。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科技、產業和制度創新協同并進,增強原始創新支撐能力,加快全面數字化,深化能源等相關領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構建綠色低碳創新體系。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積極發揮試點作用。

穩妥有序,安全降碳。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有序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可能伴隨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經濟增長和平穩降碳的關系,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和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有效推進信陽市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實現安全降碳。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明顯優化,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煤炭消費增長得到有效控制,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9%。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大幅提高,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在全國前列,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新能源發電占比大幅增加,煤炭消費占比逐步減少,綠色低碳技術實現普遍應用,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全面建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以上,力爭提前實現信陽市碳達峰目標,為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章重點任務

一、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堅持統籌謀劃、先立后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推進煤炭減量替代,穩步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借力數字化技術強化負荷管理,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一)推動能源綠色低碳消費

1.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依托陜煤50萬噸國家級儲煤項目,提高用煤保障水平。嚴格落實煤炭消費等量減量替代要求,推動煤電節能降耗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鼓勵大型煤電機組擴大供熱范圍,現有供熱機組15公里范圍內,原則上不再新布局燃煤背壓型熱電聯產項目。提升鋼鐵、水泥等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綠色化水平,提高煤炭轉化效率。2025年底,煤電機組供電煤耗降至297克標準煤/千瓦時。(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政府,管理區、開發區負責落實。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縣區負責落實,不再列出)

2.有效促進油氣合理消費

在保障正常生產生活的條件下合理控制柴油消費量,大力推進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低碳燃料替代傳統燃油,提升終端燃油產品能效。加快油品利用場景向電能轉變,統籌推進公交車、貨車等交通工具的電氣化替代。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優化利用結構,優先保障民生用氣,大力推動天然氣與多種能源融合發展,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和化工原料用氣。(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3.提升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

加快電能替代步伐,在交通運輸、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居民生活領域繼續推廣以電代煤、代油、代氣等電能替代技術,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完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標準,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光伏+儲能”等自備電廠、自備電源建設。在鋼鐵、紡織服裝等重點行業及加熱、烘干、蒸汽供應等技術環節,推廣電爐、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替代工藝技術裝備,實施用能電氣化替代示范工程。到2025年,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左右。(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

4.促進綠色電力消費

加強高耗能企業使用綠色低碳電力的剛性約束,逐步提高綠電在產業園區的滲透率,通過就近接入園區負荷密集區后就地消納。電網企業配合核證綠證所需信息,支持參與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及規范。加快建立完善綠電核算體系,提供綠電核算、綠電交易所需各項工作支持。實施“一企一策”,為綠電企業建檔立卡。(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加大清潔能源的供給

1.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

加快屋頂光伏整縣推進,鼓勵利用開發區、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頂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探索開展光伏建筑一體化。有序推進信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潢川縣零碳園區屋頂分布式+BIPV光伏項目、固始電氫醇地面(礦坑)光伏項目、浉河區風光火儲地面光伏項目建設。結合美麗鄉村和生態農業建設,支持結合茶場、養殖水域、礦山廢棄地治理等,在浉河區建設光伏基地,形成“光伏+廠房”“光伏+屋頂”“光伏+農業”等多元化的發電設施,探索光伏發電與5G、制氫、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新領域高效融合。推廣太陽能烘干等工業化應用和熱利用技術。到2030年,力爭太陽能新增并網容量110萬千瓦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機關事務中心、市農業農村局)

2.推進分散式風電發展

加強分散式風電論證,按照就地就近消納原則,結合農村能源革命和低碳發展要求優化布局。進一步優化風電布局,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存量風機運行效率。重點推進以平橋、息縣、淮濱、潢川、商城為主的資源條件和建設條件較好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低風速風電場。推動淮濱龍山20萬風電場、潢川100萬風電場、息縣100萬風電場、商城100萬風電場等在建項目盡快發電并網。有序推進固始電氫醇示范項目、豫東南零碳園區綠色電源項目、淮濱“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項目、風光火儲項目、信陽基地配套項目等規劃項目開工建設。積極探索推廣分布式小風機與其他分布式能源相結合的互補開發模式。建設大風機技術研發中心,提升風力發電能力。到2025年,力爭風力發電新增并網容量200萬千瓦。到2030年,力爭并網容量比2025年增加15%。(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3.科學有序發展氫能

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在物流園區、城市建設、垃圾轉運、重點產業園區、重點企業廠區等示范應用。支持在港口機械、船舶等領域推廣氫燃料電池船舶運營、氫燃料電池公交線路運營、家庭分布式氫燃料電池能源站等示范應用。構建氫能儲運網絡,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鼓勵建設氫電油氣綜合能源站,在具備條件的加油(氣、電)站中增設加氫裝置。探索清潔低碳氫能在裝備制造業、鋼鐵等工業生產中作為高品質熱源的應用,支持明陽集團布局“風光儲氫”全產業集群建設。積極開展綠氫示范應用,推動固始縣電氫醇示范項目盡快建成投產。支持平橋區煉鋼企業利用剩余產能制氫,探索開展氫能建設工程。開發工業副產氫純化裝置,優化氫氣提純技術,提高副產氫回收利用率。支持清潔能源落點區域有效整合富余風電、光伏發電、低谷電力,開展電解水制氫。(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

4.夯實能源的保供基礎

全面構建市區縣三級區域聯動能源安全保障綜合協調機制,提升能源風險預警、預防機制和應急替代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推進省級天然氣干線管道建設,實施天然氣管道入鎮進村工程,完善天然氣供應網絡。加快推進環信陽市天然氣長輸管線工程、淮濱港LNG儲備基地建設和南陽-信陽-固始(信陽段)天然氣輸氣管道工程。加強成品油市場管理,形成以中心城區為龍頭,以交通干線為龍身,以主要鄉村為龍尾,立體化、網絡化、規范便捷化的成品油分銷體系。加快提升電力應急儲備調峰能力、安全風險管控和應急處置能力,推進發電側調峰電源建設和靈活性改造。(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國網信陽供電公司)

5.統籌發展生物質能和地熱能

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減少面源污染、提高土地肥力為目標,使用生物質壓縮技術,將秸稈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替代部分燃煤。依托浉河區南湖林語小區地暖項目、商城縣湯泉池溫泉療養項目以及新縣大別山露營公園溫泉療養項目,推進再生水、地表水等形式的可再生能源水源熱泵創新應用,積極推廣高效熱泵技術,因地制宜發展地表水源、土壤源、地下水源等供暖制冷。加快在中心城區和息縣、潢川縣等人口集中區域開展地熱能資源地質勘查,提出地熱開發利用規劃。到2025年,地熱能供暖、生物質供熱、生物質燃料、太陽能熱利用等非電利用規模達到6000萬噸標準煤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城市管理局)

(三)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1.合理優化電源布局

統籌電源項目開發與電網規劃建設,構建多元化電力供應體系。將抽水蓄能作為靈活調節電源,加快完善電力負荷可中斷、可調節管理體系,引導用戶優化儲用電模式,高比例釋放居民、一般工商業用電負荷的彈性。以“互濟備用”為原則,分階段有序推進存量電源的遷建,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提高市區縣三級“互聯互通”電源保障能力,加強負荷中心地區應急備用能力建設,強化和啟動電源建設,全面提升電力系統整體高效、安全、穩定運行水平。(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國網信陽供電公司)

2.加強智慧電網建設

建設“電源容量充足、系統安全穩定、網架堅強可靠、電網運行靈活、設備先進規范”的現代化智慧電網,推動電網從單一供電設施向綜合能源利用平臺轉變。推動骨干網架優化升級,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城市配電網和中部領先的農村電網,形成各電壓等級靈活調配、多元化負荷安全接入的智能電網體系。推動500千伏固始輸變電工程盡早建設,提升信陽電網整體供電能力。推動220千伏骨干網架結構優化升級,持續強化220千伏環網結構。加快城市新區、工業園區及農村地區110千伏變電站建設,建設鏈式、環網網架結構為主的堅強配電網。加強城鎮智能配電網建設,實施城鎮老舊小區配套改造,開展供電高可靠性示范。鞏固提升農網改造升級成果,加強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區電網智能設施配套建設,全面提升鄉村電網智能水平。(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市管理局、國網信陽供電公司)

3.增強負荷管理能力

選擇平橋區、浉河區負荷較大工業園區,探索新能源電力消納路徑,深挖各類可調節資源,推動荷端協調互動,為大規模分布式電源、微電網、多元負荷接入提供可靠、靈活、高效配網物理支撐。加快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推動企業電力負荷分輪次接入負荷管理系統,提升區域負荷管理精準化、規范化實施。鼓勵企業能源數據接入負荷管理系統,推動區域能源數據共享共用。借力數字化技術強化負荷管理,進一步加強源網荷儲多向互動,通過虛擬電廠等一體化聚合模式,參與電力中長期、輔助服務、現貨等市場交易。(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國網信陽供電公司)

4.提高調峰和儲能能力

在新縣、商城縣、光山縣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打造集發電、旅游、水運為一體的基地,穩步提升水電裝機規模。加強新縣大坪、商城金崗山抽水蓄能電站運行管理自動化、信息化建設,建立水文自動測報和流域綜合監測平臺,構建流域小水電運行管理信息共享平臺。穩步推進光山五岳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規劃建設中小型抽水蓄能電站。推動華豫電廠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配套建設儲氣調峰設施,增強天然氣保供和應急調峰保障能力。加快推進新縣沙窩鎮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探索新型儲能在電網調峰、調頻、應急保障領域的應用。推動新規劃建設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配置儲能設施,提高新能源消納存儲能力。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拓寬儲能應用場景,推進儲能多功能復用、云儲能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究應用。(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

二、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堅持把節約能源資源擺在突出位置,提升能源開發、儲存、加工轉換、輸送分配、終端使用等環節能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梯級利用。

(一)構建能源高效利用體系

1.完善能源綜合管理體系

深入推動能源革命,積極落實國家能源體制改革各項要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形成“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能源管理體系。加快通過能源體制和市場化改革釋放市場活力,倒逼能源供給側調整、引導消費側綠色電力消費,促進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調整,全面提升開發、儲存、加工轉換、輸送分配、終端使用等環節的能源綜合利用效率。(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2.提升企業園區綜合能效

支持大型企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推進節能提效工藝革新和數字化、綠色化轉型。鼓勵通過項目合作、產業共建、搭建聯盟等市場化方式,加強產業鏈供應鏈能效管理。鼓勵大型企業執行企業綠色采購指南,強化采購中的能效約束。鼓勵簽訂節能自愿協議,實施供應鏈能效提升倡議,開展節能自愿聲明和自我承諾等。引導中小企業應用節能技術工藝裝備,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對標創建綠色工廠,在節能技術裝備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分行業領域推動完善中小企業能效合作服務機制,宣傳推廣節能提效改造案例。引導化工、印染等行業生產企業向園區轉移,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礎設施。在工業園區因地制宜推廣集中供熱供氣、能源供應中樞等新業態,充分釋放電廠、工業余熱等供熱能力,發展長輸供熱項目,有序替代燃煤鍋爐。深入實施園區節能提升,推廣能源梯級利用、多能互補、智慧園區等節能降碳技術。(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3.完善節能監管和服務機制

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改造升級挖掘節能潛力。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探索開展用能預算管理,從源頭推進節能降碳。加強節能監察,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強化結果運用,推動企業嚴格執行能耗限額標準。推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建設技術需求及技術創新供給市場服務平臺,積極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開展節能服務進企業活動,健全全面診斷和專項診斷相結合的工業節能診斷體系,全面提升企業能效水平。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勵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對主要耗能工藝和裝備進行節能技改。(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加強重點領域節能管理

1.推動工業領域節能管理

建立健全鋼鐵行業能耗和碳排放監管與評價體系,穩步推進鋼鐵企業能效和碳排放核算、計量、報告、核查和評價,推廣節能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建立以碳排放、化石能源消費控制為約束的減排機制,推動綠色食品、紡織服裝、建材家居、裝備制造等行業建立綠色用能監測與評價體系,引導工業企業和園區高效開發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針對水泥行業,推動光山水泥、華新水泥等骨干企業采用低阻高效預熱預分解系統、第四代篦冷機、模塊化節能或多層復合窯襯、氣凝膠、窯爐專家優化智能控制系統等技術,進一步提升燒成系統能源利用效率;推廣分級分別高效粉磨、立磨/輥壓機高效料床終粉磨、立磨煤磨等制備系統改造,降低粉磨系統單位產品電耗。(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推動交通領域節能管理

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促進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和有效銜接,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建設節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立公路、水路交通能源消耗報告、統計、分析制度,改進和規范能源消耗統計方法。嚴格執行交通運輸營運車船燃料消耗量限值國家標準,建立交通運輸營運車船燃料消耗檢測體系,加強對檢測的監督管理,確保交通運輸營運車船符合燃料消耗量限值國家標準。(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

3.推動建筑領域節能管理

推動太陽能光伏、淺層地熱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中的綜合利用,推廣高品質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節能門窗、新型墻體保溫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應用,鼓勵發展性能優良的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實施建筑電氣化工程,依托電制熱(冷)技術推進公共建筑供熱(冷)清潔化,重點在學校、酒店、商場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廣熱泵、冰蓄冷、蓄熱電鍋爐等技術。城鎮新建建筑實現綠色建筑全覆蓋,支持申報綠色建筑標識。推動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積極推廣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統和設備。推廣智能電表,建立建筑能耗數據庫,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

4.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

建立和完善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制度,督促企業制定實施節能計劃和節能技術措施。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制度,科學評估新增用能項目對地區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目標的影響,強化節能驗收閉環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綜合監管體系,強化能源綜合行政執法,強化信用管理。加強碳排放控制目標分析預警,將碳排放雙控目標納入地方和企業“環保臉譜碼”管理體系。積極探索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傳感器等技術在重點企業用能監測領域創新應用,實現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用能參數的實時監測、準確定位和治理策略優化。(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全面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

以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為目標,推動實施新一輪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光山縣、潢川經開區省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推動固始縣獲批省循環經濟產業園,加快構建完善先進的循環經濟體系。按照“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原則建設和引進關鍵項目,促進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物料閉路循環、物盡其用。提升園區能源利用水平,利用余熱余壓資源推行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儲能一體化系統應用,提高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推行園區環境污染、節能降碳等第三方管理模式,鼓勵綠色運營服務平臺對園區企業能源體系、環境管理等進行集中式、專業化處理。到2025年,具備條件的省級及以上園區全部完成循環化改造工作。到2030年,所有園區全部完成循環化改造工作。(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2.推進再生資源高效高值化利用

積極創建“無廢城市”,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交投便利、轉運暢通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動中心城區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服務范圍向各縣區延伸,實現回收網絡城區全部覆蓋、農村地區基本覆蓋。支持優勢企業打造國家再生資源綠色分揀中心,升級工藝技術裝備,推動廢鋼鐵、廢紙等主要再生資源品種回收加工利用水平國內領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推動相關設施、場所共享共用,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收運用系統。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建設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平臺,實現回收企業、個體經營者全面整合,規范回收—運輸—再利用運轉流程及秩序,做好線上與線下協同,提升居民交投廢舊資源便利化水平、行業整體形象與管理水平。(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

3.深入開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

加快推進淮濱縣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冶煉廢渣、尾礦等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工作。鼓勵相關專業園區及企業建設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設施。強化信鋼公司廢鋼回收利用,支持建設大型廢鋼回收加工配送中心,保障信鋼公司廢鋼供應,為新建短流程特種鋼提供原料支撐。持續推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推廣綠色施工。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合理規劃布局建筑垃圾收運設施、資源化利用設施及消納設施。推廣應用拋(石)建筑固廢物擠淤的方式,實施生活垃圾污泥固化封廠,減少使用水泥白灰固化劑固化生活垃圾污泥封廠,降低封廠資金成本。推廣應用建筑固廢物固堤筑坡,改善提升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實現建筑固廢物再利用。支持建設建筑垃圾高值化利用生產線,推動建筑垃圾生產骨料、砌塊磚、裝配式墻體等高值化產品。打造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加強產業協同利用,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業與上游煤電、鋼鐵等產業協同發展,與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環境治理等產品應用領域深度融合。加大資金投入,引導產廢企業主動開展大宗固廢資源的綜合利用。持續完善大宗固廢資源綜合利用評價機制,加強大宗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第三方評價機構管理,探索建立大宗固廢信息化管理體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財政局)

4.深化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

推進畜禽糞便、秸稈等大宗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建設田間糞肥貯液池、輸送管網、噴灌等設施。支持已建養殖場按農地配套標準流轉周邊耕地實行規模種植,構建完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長效機制。落實相關要求,督促各縣區至少每3萬畝覆膜耕地建設1個農膜殘留監測點。試驗推廣全生物降解膜、強化膜“一膜兩用、一膜多用”等地膜減量替代技術,推動新型地膜建設,建立健全農膜回收配套政策體系,到2025年,廢舊農膜回收率達90%。推動建設綠色農資經營點,建立健全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貯存、處置體系。探索農藥生產者、經營者采取有償回收等措施開展回收處置工作。(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三、推動重點行業碳達峰

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推動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業的優化退出和轉型升級,力爭實現部分重點行業率先達峰。

(一)打造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新格局

以中心城區為主核心,豫東南高新區為副核心,中心城區—羅山—豫東南高新區—固始產業核心發展帶,明港—息縣—淮濱沿淮河產業發展帶,雞公山—新縣—商城沿大別山高速產業發展帶,打造食品加工產業、紡織服裝產業、建材家居產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新興產業等五大產業。規劃建設以綠色零碳電力供應為基礎的新型電力系統,通過創新風光發電技術最大化挖掘園區及周邊風光資源,耦合多種電力交易模式,推動園區100%的綠電供應并降低用電成本,打造豫東南高新區零碳產業園。加快信陽高新區中心園區、平橋園區、上天梯園區、明港園區建設,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鋼鐵及精深加工、綠色家居、電子信息等產業,打造信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先進產業集聚區。做大做強綠色大家居、電子信息主導產業集群,打造開放型信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紡織服裝智能制造和食品大健康產業發展,打造息縣雙百億級產業集群。加速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和以電子元器件、傳感器、新型顯示器件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推動固始縣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二)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兩高”行業低效低端產能,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實施綠色化提升工程,實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管理。持續推進鋼鐵、建材、印染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積極打造近零碳排放園區。優化鋼鐵行業布局,做好粗鋼產量壓減工作。推進廢鋼資源高質高效利用,有序引導電爐煉鋼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高爐—轉爐長流程企業就地改造發展電爐短流程煉鋼。推廣非高爐冶煉技術,提高鋼鐵行業短流程占比。發展優特帶鋼、高強度鋼產業,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打造優特帶鋼生產和加工基地。構建綠色建材產品體系,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擴大綠色建材產品供給,提升綠色建材產品質量。以萬華生態、現代筑美家居等企業為龍頭,打造綠色建材產業基地。依托浙商紡織、剛輝紡織、大江紡織等重點企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構建廢舊紡織品服裝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廢舊紡織品服裝綜合利用基地。(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鍛造新興產業競爭優勢

1.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重點突破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氫能等新能源儲能、新能源配置智能化等關鍵技術,促進風能、太陽能等與常規能源體系融合,加快提升新能源綜合服務的智能化水平。積極探索新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構建“橫向多能源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的能源集成互補、梯級利用新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廣泛互聯、開放共享、智能互動、多能協同的新型生態化能源體系。(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2.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

依托光山新材料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超硬新材料及制品,加快刀具等高端制品研發制造,支持企業圍繞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切割、磨削、拋光等環節開發高端超硬材料制品。支持企業引入培育鉆石技術,向寶石級金剛石拓展。培育壯大礦物功能材料,推進礦物功能材料在土壤改良和環境治理中實用化,建設礦物功能材料產業園區。開展基于大宗尾礦生產礦物功能材料的資源綜合利用,打造尾礦“近零排放”的非金屬礦精深加工園區。積極開展上天梯綠色礦山建設和生態修復,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示范基地。依托“光屏端器”產業鏈,支持圓創磁電、中部半導體等企業向稀土強磁材料、光電子材料等電子信息新材料拓展,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

3.推進高端特色裝備產業發展

依托淮濱造船產業園,打造水上運輸船舶和游艇生產基地、河南省內陸臨港船艇裝備基地。以智能化、成套化、服務化為方向,以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行業為重點,加快培育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競爭力強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新縣的百億級醫藥制造產業集群為目標,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和“倍增計劃”,著力打造以生物藥品、貼膏劑和醫療器械為主的醫藥制造產業集群。依托息縣紡織服裝智能制造百億產業集群,打造紡織專用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制造基地。依托煜泰科技、鼎潤科技、豪特曼、萬華生態板業等龍頭企業,推進應急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系列化發展。支持谷麥光電、中部半導體等電子信息企業向3C電子智能裝備拓展,重點在大尺寸模組加工裝備、自動化裝備等領域實現突破。(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4.推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以弱筋小麥、優質稻米為重點,加快弱筋小麥良種的繁育、推廣,提高弱筋小麥面粉加工能力,延長糯米粉精深加工產業鏈,打造速凍食品和原料生產基地。依托文新、靈山、盧氏、九華山等龍頭生產企業,在穩定信陽毛尖茶產量的基礎上,提高眉茶和保健茶產量,推動茶食品、茶飲品和茶葉精深加工,叫響“信陽毛尖”品牌。建設油茶良種繁育基地及種質資源庫,全面推廣低溫冷榨等先進加工工藝,大力提高茶枯、油茶殼、油茶花、油茶葉、油茶根等的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開發茶皂素、二酯油、保健品、護膚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全面推進信陽菜品牌化、標準化、基地化、數字化建設,建成信陽菜中央廚房、優質食材供應鏈基地,推動信陽預制菜發展。以淮濱縣五谷春酒業、平橋區雞公山酒業等企業為依托,開發特色化產品,加強品牌培育與推廣,建立商業新模式。(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四)推動產業智能化改造

加快推進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智能制造數字基礎新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智能制造數字基礎新設施合作生態。以大型龍頭企業為重點,推進產品創新數字化、生產運營智能化、用戶服務敏捷化、產業體系生態化,形成示范引領效應。圍繞中小企業轉型需求,積極開發特色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積極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推動制造過程、裝備、產品智能化升級。支持骨干企業推動工藝創新、裝備升級和業務流程再造,建設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推動5G技術與智能制造融合發展,加快推動支撐產業、智造服務、標準體系、服務機構等發展,構建一批高水平的智能制造園區。圍繞工廠、企業、供應鏈、產業鏈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構建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實施數字產業倍增計劃,積極開發感知互聯網、空天智聯網、全息通信等未來網絡應用場景。依托區塊鏈服務網絡(BSN)信陽節點,推動5G+區塊鏈融合創新應用。圍繞智慧農業、智能工業、服務業在線化、綠色金融和智慧城鄉建設,打通線下線上之間信息壁壘,開發布局應用場景。(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府辦公室、市城市管理局、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

(五)打造綠色節能低碳企業

聚焦新型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綠色食品、紡織服裝、建材家居、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礦物功能材料等領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40家,打造1~2個產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完整的綠色技術產業集群。梯度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其在新產品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完善綠色創新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分層孵化體系,構建從綠色創新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到獨角獸企業的成長培育機制,打造一批綠色創新發展企業。實施企業培育專項行動,加快形成以龍頭企業為引領、骨干企業為中堅、“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支撐的雁陣型企業集群,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六)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1.全力打造綠色供應鏈。在電子電器、通信、紡織、機械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行業代表性強、市場影響力大、經營實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示范企業,按照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發揮供應鏈核心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調與協作,建立長效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支持綠色工廠及綠色產品供應商納入綠色供應鏈管理名錄。強化綠色生產,構建綠色物流體系,建設綠色回收體系,搭建綠色供應鏈信息管理平臺,帶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實現綠色發展,構建以生命周期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涵蓋采購、生產、營銷、使用、回收、物流等環節的綠色供應鏈。(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

2.梯隊培育綠色工廠。加快舜宇光學、明陽智慧等綠色工廠培育,引導現有的國家、省級綠色工廠進一步提標改造,開展綠色制造技術的創新及集成應用,樹立標桿示范。通過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淘汰落后設備,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推動綠色工廠用能結構優化;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建設改造廠房,預留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所和設計負荷,合理布局綠色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推廣綠色設計和綠色采購,開發生產綠色產品,實現綠色工廠運行全流程綠色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3.推動創建綠色園區。在高新區、羊山新區、豫東南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工業集聚地區,打造一批綠色低碳工業園區。按照產業結構綠色化、能源利用綠色化、運營管理綠色化、基礎設施綠色化的要求,以產業集聚、生態化鏈接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園區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推行園區綜合資源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推進工業園區分布式光伏發電、集中供熱、污染集中處理等工程項目建設,實現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升園區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園區內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創建綠色工廠,龍頭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

4.完善綠色服務體系。引導培育第三方評價機構,開展綠色制造評價體系相關地方標準的研究,細化分行業的綠色工廠評價指標及評分標準。培育一批集標準創制、計量檢測、評價咨詢、技術創新、綠色金融等服務內容的專業化綠色制造服務機構,為企業、園區開展綠色示范創建工作提供綠色制造整體解決方案。(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府辦公室)

四、加快城鄉建設低碳轉型

著力構建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體系,創新規劃、建設、運營各環節綠色低碳發展實施路徑,加快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推動城鄉建設低碳轉型、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和建筑用能結構優化,全面推進美麗宜居城鄉建設。

(一)加快綠色建造全產業鏈發展

1.做大做強裝配式建筑產業。依托現有建材專業園區,支持杭蕭鋼構、中浙遠大、萬華生態板業、恒順植物纖維板和上天梯珍珠巖企業綠色發展,培育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基地。重點推進已開工的11個裝配式建筑項目建設打造國內一流的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化基地。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企業,基本建成以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集成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為主要特征的綠色建造產業體系。2030年,中心城區全面推廣裝配式建筑,落實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橋梁、市政工程等全部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住宅、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等相關要求,新建項目裝配率不低于50%。(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教育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

2.全面推廣綠色建材。圍繞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發展需要,大力發展輕質、高強、保溫、防火與建筑同壽命的多功能一體化裝配式墻材及其維護結構體系,開展對裝配式墻材部品等新產品進行綠色建材產品的認定,支持傳統新型墻材企業向新型綠色建材和裝配式部品件生產企業轉型,引導社會資金推動新型綠色墻體材料行業發展。提升裝配式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推廣高品質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節能門窗、新型墻體保溫材料等綠色建筑材料,鼓勵發展性能優良的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構建綠色建材全產業鏈,推動上天梯珍珠巖、膨潤土等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示范區,建設上天梯綠色建材生產基地。(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

(二)全面提升綠色建筑建造品質

1.重視綠色設計引領。堅持“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建筑方針,將綠色低碳、經濟合理、舒適自然、傳承文化、彰顯風貌的設計理念貫穿于項目建設全過程和全生命周期。按照“被動式技術優先、主動式技術優化”的原則,充分發掘場地空間、建筑本體與設備在節能資源方面的潛力,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大力推動BIM技術在試點項目設計、施工、運維階段的集成應用,推進綠色建筑設計主導下的多專業協同,發揮建筑師主導作用,推動建筑技術與藝術、科技與人文融合發展。加強設計、采購、施工、運營全過程統籌,提升工程建設品質。培養一批精通綠色建筑設計的人才,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本土綠色建筑設計企業。(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2.提升綠色建筑品質。推進功能完善、綠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質住宅建設,提升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適、資源節約、智能智慧水平,提高建筑室內空氣、保溫、隔聲、水質等健康性能指標。不斷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發展,政府投資項目要率先引導。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標準立項設計建造,建成一批高品質住宅等綠色建筑項目,全部建筑不低于綠色建筑二星等級。(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

3.大力推行綠色建造。以綠色建筑為終端產品,大力推行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的綠色建造方式,引進和培育設計咨詢、綠色建材、工程承包、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智能家居等先進特色企業,發揮大型優質建筑業企業優勢,廣泛與本地骨干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深度合作,促進央企向城鄉綠色建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4.提升綠色建造工藝水平。圍繞上天梯綠色礦山建設,推動珍珠巖、膨潤土等礦產資源精深加工,提升加工工藝水平,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示范區,發展外墻保溫建材、新型墻體裝飾材料,打造建筑外墻保溫、裝飾材料生產基地。以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為主線,提升生產綠色制造能力,打造羅山、商城、固始等石材專業園。(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

(三)推動既有建筑綠色節能改造

1.實施公共建筑綠色節能改造。充分發揮公共機構帶頭示范作用,實施既有公共機構建筑節能改造工程,提高公共建筑綠色建筑比例和能效指標,擴大綠色建筑規模。大力推進公共機構建筑屋頂光伏開發和新建建筑光伏一體化。強化對公共機構的用能管理和碳審計,出臺政策和獎補機制,鼓勵公共機構建筑率先承諾碳達峰。到2025年,實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中心、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2.開展居民小區綠色節能改造。倡導新建小區基礎設施實施綠色化建設,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對社區供水、排水、供電、道路、供氣、消防、生活垃圾分類等基礎設施進行綠色化建設和改造。按照“綠色、便捷、節能、低碳”的要求,建設低碳社區。在社區規劃、運營管理、建筑節能、資源節約、新能源利用、低碳文化、低碳運營等方面實施新建社區的低碳建設或既有社區的低碳改造,引導社區居民低碳生活。加快推進新建小區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和老舊小區的智能化改造,推動小區提升智慧運行管理水平。(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市民政局)

3.推動農村建筑綠色節能建設。開展農村低碳建筑應用,結合特色小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綠色農房改造、農民住宅防災減災節能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開展建筑節能與新型墻材下鄉服務,重點支持建設一批新材料新結構體系應用實施。引導農民自建房使用節能環保安全便利的新型墻材,促進節能建筑與新型墻材在農村廣泛推廣應用。推進城鎮老舊建筑節能改造,重點鼓勵并支持城鎮公共建筑和辦公建筑對空調、照明、用水設施、電梯等實施節能改造,提高老舊建筑能源資源利用率。因地制宜有序推動綠色農房節能改造,通過農民自建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進以光伏為主的農村分布式新能源建設,提高農村能源自給率。(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

(四)大力推廣綠色建材應用

繼續完善綠色建材數據庫,實現數據采集、數據交互和信息共享,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積極推薦本土建材企業申報河南省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庫。鼓勵建材生產企業開展綠色建材認證。定期頒布國家、河南省和信陽市出臺的綠色建材相關政策;《信陽市綠色建材產品目錄》中的綠色建材使用類別、名稱、品牌、型號規格、類目屬性等信息;政府綠色采購數據、綠色建材普及應用情況。(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

(五)加快城鄉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1.構建綠色低碳現代水網體系。倡導低碳規劃設計理念,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推進城鄉綠色規劃建設。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落實水系生態治理與修復、雨污分流改造、海綿型道路建設、公共綠地建設等主要任務。持續推進浉河、淮河、出山店水庫、南灣湖等水系的“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向縱深發展,全面促進減污降碳。推進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袁灣水庫、白果沖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盡快建成投用,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水網體系。(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利局)

2.升級改造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加快實施固始縣沙河鋪鎮污水處理項目等重點工程,持續推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加快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全面提升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抓好固始縣分水亭鎮垃圾中轉站、信陽市中心城區協同處置廚余及餐廚垃圾項目及二次轉運站工程建設,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處置、分類利用,促進生活垃圾設施綠色化升級,提升生活垃圾的消納能力。(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

五、促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

整體謀劃、系統推進綠色交通體系建設,聚焦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裝備升級、多式聯運等重點,推動交通領域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一)推動交通運輸結構優化

1.完善多層次立體交通網絡。完善多層次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布局,打造省域交通互聯互通、主要城市立體暢達、縣級節點有效覆蓋、鄉鎮村莊全面暢通的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積極推進綠色鐵路、綠色公路、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機場、綠色樞紐等建設,統籌融合交通樞紐與交通網絡,完善機場、火車站、公路客運站站點之間的換乘和接駁服務,推動各方式和各層次交通網銜接順暢,提升樞紐一體化交通服務功能。(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

2.加大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加大運輸結構調整力度,提升鐵路貨運比例,支持砂石、煤炭、鋼鐵、水泥等大宗貨物運輸企業以及大型物流園區新(改、擴)建鐵路專用線,加快推進國省道提質改造升級,顯著提升國省干線路況。充分發揮河南省最大綜合性單體港口—信陽港·淮濱中心港區內陸“無水港”物流功能的優勢,抓好淮河淮濱至息縣航運工程息縣段、淮濱至三河尖航道提升工程等項目建設,全面開啟內陸中原“通江達海”“海河聯運”新時代。(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港務中心)

3.繼續優化城鄉客運樞紐布局。續建信陽汽車客運東站、新縣田鋪2個客運站,新建息縣交通樞紐站,謀劃提質改造8個以上老舊客運站,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客運站體系。扎實推進公交基礎設施建設,續建茗陽公交首末站、平橋公交樞紐站、上天梯公交樞紐站等3個公交場站,謀劃建設湖東、城北2個公交場站,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務保障能力。(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二)推動綠色交通工具低碳轉型

1.推進交通用能綠色低碳多元發展。大力實施“綠色車輪”計劃,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規模。推動清潔能源與新能源運營車輛推廣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推廣出租車和公交純電動車應用,鼓勵個人或企業購買新能源汽車,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產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主城區新增公交車基本實現電動化。推動新能源、清潔能源、可再生合成燃料在中重型卡車、船舶等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推廣使用電力、天然氣等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船舶。依托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鏈,與低碳化、輕量化、智能化造車的知名企業加強合作,持續完善全域充換電網絡,謀劃全域充換電體系,發展應用智能路網、加氫體系等基礎設施。(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機關事務中心)

2.持續提升運輸工具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更新改造老舊車輛,推廣應用新能源、智能化、數字化、輕量化交通裝備。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實施國Ⅵ排放標準和相應油品標準,嚴格落實治理車輛超標排放執法,全面實行超標排放汽車的檢測與維護閉環管理,鼓勵采用較高排放標準的新型節能運輸工具。加快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嚴格實施船舶發動機第一階段國家排放標準,加快實施第二階段排放標準。加快碼頭、加注站建設和運行,大力推廣靠港船舶優先使用岸電,積極推進水上服務區、待閘錨地等岸電設施的建設與使用。2025年底前,完成淘汰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中重型柴油貨車省分解任務,國六排放標準重型貨車占比達到30%以上。(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公安局)

(三)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1.強化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車樁相適、適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原則,加大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制定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嚴格執行國家標準,實現城鎮公共場所基本覆蓋。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絡數字化建設,構建高效統一的智能充電平臺。加強電池運行全生命周期在線管理,優化能源互聯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應用,探索無線充電、移動充電、換電智能導引等新運營模式。(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科技局)

2.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提升。堅持將綠色節能理念貫穿到交通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養護全過程,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提升改造,持續推動鐵路電氣化改造,完善充換電、配套電網、加氣站、內陸港、機場岸電等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加快建設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完善住宅小區居民自用充電設施。鼓勵在港口、航運樞紐等區域布設光伏發電設施,加快推進港口岸電設施和船舶受電設施改造,推動交通與能源領域融合發展。(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3.加強農村綠色低碳交通建設。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公路“提檔提質工程”。推動“農村公路+旅游”“農村公路+產業”融合發展,建設鄉村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1000公里。改善農村地區交通條件,完成3.5米及以下公路拓寬改造1500公里。提高農村公路通暢水平,升級改造2000公里。建設美麗農村路500公里。提高農村公路的安全水平和抗災能力,實施安保工程1000公里,改造危橋15000延米。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實現縣有路政執法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到2025年,建設農村公路1500公里,基本實現縣(市)到鄉鎮通二級公路、鄉鎮到建制村通路面寬4.5米以上公路、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四)大力促進智能綠色物流發展

推進物流業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農業、商貿業、金融業、信息產業等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綠色流通主體。優化物流基礎設施布局,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推行物流裝備標準化,提高水路、鐵路貨運量和集裝箱鐵水聯運量。支持智能化設備應用,推動物流全程數字化,培育智慧物流、共享物流等新業態,打造智能交通、智能倉儲、智能配送等應用場景。補齊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加快信陽工業城物流中心、潢川經濟開發區大別山鐵路綜合物流園建設,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物流服務網絡,加強智慧物流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申建國家物流樞紐。到2025年,快遞包裝治理體系逐步健全,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2萬個。(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港務中心、市郵政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積極推動“近零碳”建設

(一)著力打造“雙碳”行動主戰場

推進傳統工業園區綠色低碳改造。錨定“電源、電網、負荷、儲能”四大關鍵環節,推動重點工業園區優化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打造一批綠色低碳改造園區。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建設零碳園區。推動豫東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園區開展近零碳園區建設,助力全市碳達峰碳中和走在全省前列。發揮新縣作為河南省碳達峰試點縣的先發優勢,選擇一批基礎好、有特色、代表性強的園區、企業探索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進典型,引領全省、全國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二)大力推進碳中和園區建設

大力推動零碳園區建設,不斷探索“5+N”碳中和園區實施路徑。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低碳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加強與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深化合作,共同致力于將上天梯打造成碳中和發展園區,打造人居綠色建造與應急產業集聚區,推動綠色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助力信陽快速集聚超低能耗建筑相關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應急局)

(三)大力推進“低碳社區”建設

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探索將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加強區域間聯動,打造功能復合的混合街區。完善慢行交通系統,暢通路網微循環,通過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十五分鐘生活圈。通過拆違還綠、見縫插綠、破硬增綠、垂直綠化等多種方式,持續增加社區“含綠量”。加快社區公共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結合道路、綠地、建筑等合理設置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等多種海綿設施。鼓勵社區在露天停車場區域開發建設分布式光伏車棚,并在條件允許下建設光儲充一體化充電設施。完善便民服務設施,建設“一站式”生活服務綜合體。提高社區智慧管理能力,推動建設與電商、科技、金融、快遞等第三方平臺互聯互通的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

(四)探索近零碳公共機構建設

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扎實有序推進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公共機構示范引領作用,聚焦能源資源端,將碳達峰貫穿建筑近零排放的全生命周期,以高效節能、綠色能源、智慧管控為方向,通過智能微電網、分布式能源、綠色數據中心等現代化手段,探索近零碳機關、近零碳學校、近零碳醫院、近零碳體育館等重點用能公共機構建設。(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中心、市發展改革委、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市教育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

第三章科技創新

一、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

(一)完善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激勵機制

強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于創新技術研發的主責意識,構建聯結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紐帶,形成政企在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方面的良好互促機制。加大對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激勵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的良好機制。發揮企業在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創新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構建以優促優、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帶動中小企業研發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創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二)繼續提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

1.強化企業綠色低碳創新主體地位。開展創新型綠色企業培育工作,培育壯大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依靠科技創新打造一批促進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的“鏈主”企業和細分行業領域頭部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建立“瞪羚”企業后備庫、“獨角獸”企業種子庫,引進培育一批“瞪羚”“獨角獸”企業扶持一批“單打冠軍”“隱形冠軍”企業。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重點對接蘇州創新及技術轉移消化需求,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服務體系,形成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推動綠色科技服務資源開放共享,促進大中小企業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協作主體定位。(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2.推動綠色低碳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領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檢驗檢測機構、認證機構等建立綠色技術驗證服務平臺,申報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綠色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提供定制試制、檢驗檢測、認證評價等服務。支持信陽國家高新區整合優化中心園區、平橋園區、上天梯園區、明港園區相關產業、科技創新資源,激發2家國家級孵化器(信陽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匯盈創欣孵化器)先進技術研發能力,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支持豫東南高新區整合優化潢川縣、光山縣和新縣相關產業、科技創新資源,規劃建設豫東南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制品創新聯合體等,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發揮信陽師范大學科技創新資源最豐富、最具創新活力的高地優勢,加強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在新能源、儲能、氫能、新型電力系統、能源數字化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強化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興技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碳排放監測水平。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機制和政策,推動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產業化服務平臺。(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三)加大技術研發和核心技術攻關

圍繞信陽市裝備制造、紡織服裝、新能源等產業,探索戰略性、前瞻性技術,攻克高效氫氣制備、儲運和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加快突破高效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強化低碳零碳負碳排放、變革性能源等領域前沿技術的開發研究,研發推廣智能制造、數字技術等綠色低碳核心技術,提升餐飲、居住、交通、物流和商品生產等領域智慧化水平和運行效率。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行動,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顛覆性科技攻關項目,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生產更多符合綠色低碳要求、生態環境友好、應用前景廣闊的新產品新設備,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支持政產學研金介用一體化發展,支持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力量建立市場化運行的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協同推進重大科技、前沿引領技術、戰略性先導科技應用基礎研究,探索在新能源、智能裝備等重點領域主動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工程、重大基礎研究專項,謀劃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重大研發項目和示范工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四)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科技成果轉化

加大綠色低碳政策引導作用,積極利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支持企業綠色低碳技術轉化。充分發揮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引導作用,支持裝備制造、紡織服裝、新能源等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鼓勵和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獨立或者聯合建立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基地、工業性試驗基地、農業試驗基地等技術基礎設施,支持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推進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高排放工業與新能源利用形式、低碳技術研發推廣的應用,促進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支持企業建立技術進步機制,引導企業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診斷、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等社會化中介活動,支持科技信息網絡、科技信息庫以及科技創業中心的建設,形成健全的科技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

二、構建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機制

(一)構建技術成果轉移轉化供需對接機制

加快建設服務綠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創新應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有效對接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市場化綠色低碳技術需求,推動綠色技術成果高效轉移轉化。完善企業間合作機制,建設企業合作創新網絡,聚焦重點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推動綠色技術成果共研共享。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建設專業化綠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以產業需求引領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優化整合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科創載體,建設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化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貫通式創新平臺,以市場為紐帶聯結形成相互交融、收益共享、風險共擔、螺旋前進的綠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供需對接機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創新技術經驗推廣和服務宣傳機制

加大對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先進經驗做法總結,建立經驗推廣常態化機制,選取一批開展節能降碳效果顯著的典型經驗做法和有效制度機制在信陽市范圍內復制推廣。建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案例庫和應用推廣中心,對重點用能單位在研發應用節能降碳減排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進行推廣和共享應用。完善綠色低碳產業鏈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宣傳推廣矩陣,多樣化展示和推廣綠色低碳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轉化與應用,激勵更多企業加大對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充分運用新媒體等創新宣傳方式,將綠色低碳技術有機融入影視文藝創作,制作包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的文創產品和公益廣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三、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

(一)開展工業領域先進技術產業化示范

以先進工藝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化示范,重點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引導相關企業應用產品輕量化、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綠色設計共性技術。加強燃料替代、生產方式變革以及新材料替代、過程智能調控、余熱余能高效利用、廢棄物高值化利用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圍繞低碳/零碳鋼鐵,重點研究高爐富氧和爐頂煤氣循環技術驗證和示范、富氫氣體冶煉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鋼渣高值化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等。圍繞能源供給轉型和脫碳降碳需求,重點突破火電機組提效降碳、可再生能源產業鏈延伸、生產性服務、智能運維等技術研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開展建筑領域先進技術產業化示范

加大綠色建材產品和關鍵技術研發投入,推廣高強鋼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砌體材料、結構保溫一體化墻板等,發展性能優良的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建立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庫,探索運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構建有效監督和誠信管理機制,提升綠色建材宏觀決策和行業管理水平,打造綠色建材產業化工程。進一步加大裝配化裝修相關技術、產品研發力度,健全完善標準體系,在裝配式建筑中加快推廣裝配化裝修,建立內裝部品體系,推廣應用主要部品模塊,形成集標準設計、系列開發、規模生產、配套供應、技術集成的一整套部品生產體系。推動智慧工地建設和建筑機器人等智能裝備設備應用,推動大數據等技術與智能傳感設備的集成應用,打造建筑數字化施工、運營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工程質量可追溯,對工程進行全過程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三)開展交通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產業化示范

圍繞城市智能高效近零碳排放交通系統構建,開展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城市運輸結構、零碳新型載運工具、智能交通系統等領域關鍵技術產業化示范,為交通綠色低碳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開展綠色交通關鍵技術攻關,開展純電動及氫燃料電池車船適用性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重點突破“三電技術”的薄弱環節,攻關智能網聯汽車、氫燃料電池等技術,推動在中長(短)途運輸、城市配送等多種交通運輸場景中的示范應用。推進綠色交通基礎設施設計、建設及運維成套技術研究,深入開展長壽命路面、養護再生材料、風光儲一體化、智能微電網等節能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與集成應用。探索交通運輸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應用的新路徑,在新能源及氫燃料電池車船、車路協同、無人駕駛等領域取得具有引導性、支柱性的重大創新產品和示范項目。(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交通運輸局)

(四)開展能源及裝備先進技術產業化示范

探索打造儲能先進技術創新中心和動力鋰電池創新聯合體,搶占動力鋰電池行業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在光伏產業方面,打造光伏全產業鏈,推動建設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互相關聯、互相支撐的重點研發項目群。結合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拓展,積極參與相關標準制修訂,推動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研發、示范應用和標準制定協同發展。在動力儲能電池產業方面,聚焦高比能正負極材料、耐高溫隔膜、耐高壓阻燃電解液等關鍵材料、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新一代電池、動力電池梯級回收利用等實施關鍵技術攻關,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基礎研究、攻關研發、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在氫能發展方面,提高雙層板涂層、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材料的可靠性、穩定性和耐久性,支持企業加快研發清潔、高效、經濟的工業副產氫提純制氫技術,打造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氫能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

四、強化“雙碳”人才隊伍建設

(一)實施更加創新的育才機制

圍繞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需求,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建立由政府牽頭組建政校企三方參與的“雙碳”人才培養體系,從各相關單位組織選拔一批青年骨干,和國內外科研院校開展聯合定期培訓,培養一批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專業管理人才。支持大中專院校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聯合培養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專業人員,培養一批綠色低碳發展急需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二)實施更加開放的聚才機制

深入實施“雙碳”高端人才聚集計劃,重點支持引進綠色低碳產業、企業、社會等方面急需的緊缺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發揮科協組織、公益組織系統優勢,加強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全國性科技社團等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的聯系,建設院士工作站、中原學者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層次人才平臺。(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三)健全更加科學的用才機制

根據國家和省市的人才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技術、管理、服務創新人才優惠政策、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實施“雙碳”人才培養計劃,推動社會人才結構轉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醫院等創新人才聚集明顯的單位為重點,探索“按需設崗,競爭擇優,自主聘用”的人才管理體制,實施獨具特色的綠色低碳用才機制。(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組織部)

(四)推進產業化人才平臺建設

推進智能化、低碳化的產業發展的專業技能人才平臺建設,與職業院校和應用技術大學共同建設綠色低碳技術應用中心,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建數字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共創“雙師型”教師團隊,共同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等,為行業培養和輸送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攜手配合,共同打造綠色低碳產業人才的培養高地。發揮企業在技術和用人方面的帶頭作用,發展“雙碳”經濟,提高本土高校大學生留信比例,依托高校和企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科技局)

第四章重大工程

針對信陽市工業、能源結構、建筑、人居、交通等領域碳排放情況,結合最新發展規劃,梳理碳減排潛力,圍繞綠色低碳技術示范、能源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循環經濟發展、生態保護修復、節能降碳改造等領域,整理出碳達峰重點支撐清單,為信陽市實現碳達峰面向碳中和提供必要支撐。

目前擬實施117個重大支撐項目,其中,綠色低碳技術示范項目4個、能源基礎設施項目47個、環境基礎設施項目25個、循環經濟發展項目9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25個、節能降碳改造重點項目7個,總投資估算為864.32億元。

第五章政策創新

一、統籌綠色低碳財政價格

加強財政資金引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整合各類財政資金,以落實各類綠色財政政策為抓手,促進信陽市國家碳達峰城市試點工作有力推進。

(一)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激勵作用

對接明陽風電合作銀行(建行),統籌市1億元氣候投融資專項資金,10億元氣候適應專項基金,支持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領域重大項目以及污染防治領域運用新技術、新工藝的項目。大力支持水、大氣、土壤、固廢及核與輻射等各類污染治理項目。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監控、執法、應急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工作。聚焦環境信息等各類能力建設項目以及建成項目的運維保障支出。(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二)發揮生態綠城建設專項資金激勵作用

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對重點工程建設較好的項目給予獎勵,對生態綠城建設較好的有關單位及個人實施獎勵。重點支持“增核、擴綠、聯網”等生態綠城建設優秀工程項目,重點向納入民生實事建設的工程項目傾斜,對生態資源保護建設工程項目、郊野公園工程項目、城鎮公園綠地工程項目、生態廊道工程、生態綠道工程項目、生態細胞創建項目予以獎勵。(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三)發揮節能循環經濟專項資金激勵作用

重點支持綠色食品、時尚家紡、綠色建造產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產業化發展等。進一步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進工業企業綠色轉型。支持企業節能改造,鼓勵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和重大節能環保裝備(產品)產業化項目,對相關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資金獎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工業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清潔生產項目,對符合規定項目,按循環利用及減排效果給予獎勵。培育綠色企業,對新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單位;對新獲評工信部綠色設計產品的企業;對新獲評省級循環經濟產業園、綠色工廠、能效領跑者企業稱號的單位給予資金獎勵。(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完善綠色金融投資政策

促進綠色信貸融資規模持續增長,擴大綠色直接融資規模,增加綠色保險覆蓋更加全面,相關指標力爭保持全省第一方陣;積極爭取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綠色金融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產品結構更加多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一)拓寬綠色金融投資支持領域

支持工業企業綠色升級,引導金融機構大力支持先進制造業集群、“專精特新”和“智改數轉”企業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發展,積極滿足鋼鐵、紡織、水泥等傳統高碳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減碳改造、清潔生產等轉型融資需求。支持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城鄉融合發展,加大對生態種養殖、農業休閑觀光、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金融支持,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現代化轉型發展。支持傳統能源綠色轉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智能電網、綠色建筑等領域技術的金融支持,配合推進“危污亂散低”企業出清提升行動,依法規范“兩高”項目金融支持,積極推進新能源、綠色建筑等產業發展,增強綠色經濟新動能。支持綠色低碳技術轉化應用,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減碳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科技局)

(二)豐富綠色信貸的產品與服務

支持金融機構大力推廣“茶香快貸”“綠色建筑開發貸”“碳排放權質押貸”“知識產權保險”等38款綠色金融產品等特色綠色信貸產品,加快創新水權、用能權、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權等抵質押貸款產品。鼓勵針對科技型綠色企業、準公益型項目等,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支持對綠色外資外貿企業,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引導轄內銀行業機構主動對標《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加大對節能降碳、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等領域的信貸投放,重點支持風電、熱電聯產、林業碳匯、污水凈化等綠色項目。(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市林業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繼續擴大綠色直接融資渠道

指導金融機構做好綠色債券需求摸排和項目儲備工作。支持轄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行綠色金融債、“碳中和”金融債等,多渠道補充資金,增強綠色金融服務能力,擴大融資覆蓋面,降低融資成本。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企業債、公司債、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等。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或掛牌,支持優勢綠色龍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開展并購重組。(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市國資運營公司)

(四)持續加快發展綠色低碳保險

鼓勵轄區內保險機構大力推廣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和低碳環保技術裝備保險等綠色險種,創新開發生態環境責任類保險、綠色產品質量安全保險、綠色企業貸款保證保險等綠色低碳險種。探索差別化綠色低碳保險費率機制,將保險費率與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水平和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狀況掛鉤。鼓勵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參與綠色低碳投資。(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信陽金融監管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

(五)打通適配綠色經濟的投資鏈條

整合綠色信息,發布綠色金融產品,撮合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的融資需求得到精準對接。持續優化升級信陽市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提供綠色金融信息發布、綠色項目智能識別收儲、綠色融資供需撮合、綠色金融信用評級、綠色金融風險預警、金融惠企政策智能匹配兌現等“一站式”綠色金融服務功能。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為契機,搭建涵蓋“綠色信貸、綠色項目、綠色企業”分布情況的綠色場景應用,集中展示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同步形成綠色金融發展全域地圖,完善綠色金融運行實時監測,有效提升綠色金融精細化管理水平。依據生態環境局、工信局、住建局等單位的行業屬性、節能消耗、環境治理等30個涉綠指標,依托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專區構建綠色信用信息評價模型,充實完善綠色項目(企業)庫,對各類申請入庫企業涉綠程度進行實時評價,確定綠色等級并進行認定和公示,為企業享受各類政策和金融支持提供依據。(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信陽金融監管分局)

(六)設立綠色低碳領域發展基金

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設立綠色低碳類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綠色低碳項目中的活力。以市場化方式,投資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實體和項目。借助新能源賽道,發揮頭部機構以及產業資本的力量,設立股權投資基金。聚焦新能源主導產業,重點投資新能源技術、規模制造、終端應用,引進優質科創項目;重點投資清潔低碳能源上下游產業鏈及先進制造領域;重點關注太陽能、氫能及應用、動力電池、儲能、智能電網及充換電及其他綠色相關領域。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項目的投資力度,推動綠色低碳相關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增鏈、穩鏈。(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市國資運營公司)

三、構建“雙碳”服務支撐體系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項目碳排放評價、產品碳足跡管理等配套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

(一)建設綠色金融綜合管理平臺

重點圍繞跟碳達峰碳中和密切相關的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消費等五大領域,做大做優綠色金融項目庫,提升綠色金融影響力,擴大綠色項目覆蓋面。依托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線上認定和公示符合綠色產業的項目和企業名單,嚴格監督綠色項目實施和綠色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假綠”“退綠”行為,健全綠色金融業態,強化綠色金融導向作用,為綠色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提供特色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

(二)建立健全碳排放監測與核算制度

參照《河南省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指南》,周期性編制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廢棄物處理等五大領域以及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在內的碳排放年度清單,不斷優化清單編制方法、活動水平數據獲取的準確性和排放因子的本地化水平,提高清單質量。匯集重點企業排放數據,建設碳排放數據平臺。以納入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行業和企業名單以及數據報送要求和規范為依據,指導重點行業和企業開展碳排放核算。在現有統計制度基礎上,將碳排放基礎統計指標納入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等領域的適用于碳排放核算的統計體系,并實行年度核算制度。建立重點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組織開展對相關企業填報歷史數據的第三方核查,確保碳市場建設順利推進。(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三)推動企業使用碳足跡碳標簽標識

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企業低碳管理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逐步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追蹤體系,按照自愿原則開展產品碳標識認證。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建立對動力電池的全生命周期溯源動態管理。根據碳足跡、碳標簽等需求,研究設計電池護照,建成電池行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數字化管理工具。支持光伏、電池、紡織等產業鏈龍頭企業牽頭建立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共享,發布產業鏈重點環節碳排放基準值和標桿值。制定和完善動力電池回收項目的環保、能耗指標,技術標準和專項政策,滿足電動汽車電池分階段實施碳足跡披露的要求。(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

(四)推進碳排放市場化交易機制建立

基于已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大唐信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和大唐信陽華豫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的成功經驗,推進信陽市重點排放企業碳排放數據核查工作,確保國家要求行業范圍內的重點排放企業按期全部進入碳交易市場。依托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北京)中心信陽基地,深化與北京環境能源交易所合作,積極開展低碳產業鏈集聚發展研究。健全碳交易市場信用轉換、期限轉換以及流動性轉換等基本功能,推動各類碳交易產品和碳金融服務創新。推動開展碳普惠,積極參與黃河金三角一體化碳普惠體系建設。完善生態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完善水容量、碳排放等生態產品交易平臺。(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

(五)推動ESG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

鼓勵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編制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報告或綠色低碳發展報告,披露公司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工作,增加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建立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持續提高上市企業ESG專項報告披露比例。引導重點行業企業提升ESG管理水平,引導企業探索綠色、低碳技術在ESG領域的應用。支持金融機構探索開展企業ESG評級。(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政府辦公室、人行信陽市分行)

(六)加快推廣綠色電力交易

建立健全綠電供應及消納保障機制,落實支持跨區域綠電供應及消納保障相關政策,提高綠電市場供應量。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積極推動綠電交易市場創新,增強綠電配置服務能力。建立綠電優先調度機制,保障清潔能源電力及時消納。積極探索分布式光伏通過聚合認證綠電的方式,緩解區域綠電供不應求的局面。探索建立綠電使用激勵機制。針對應用綠色能源達到一定比例的企業,在工業企業績效評價、有序用電排序、綠色企業認證等方面研究出臺相關激勵措施。鼓勵綠色電力交易專業第三方服務。鼓勵企業、公共機構和居民優先消費綠色電力,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和參與綠色低碳發展良好環境。(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國網信陽供電公司)

四、發揮綠色低碳試點示范作用

(一)探索建設近零碳區試點

以企業低碳示范創建為重要抓手,結合不同行業的特點,選擇典型企業開展低碳試點工作,圍繞提高能源效率、調整產品結構、采用低碳技術等措施降低單位產品的碳排放強度,培育一批行業低碳、零排放典型企業。充分發揮黨政機關在公共機構中引領示范作用,開展“零碳機關”建設路徑探究,選樹一批黨政機關綠色低碳建筑、零碳會議、零碳食堂、零碳停車場等樣本項目,帶動學校、醫院、大型場館等其他重點用能公共機構實踐雙碳目標新路徑,支持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支持園區等園區開展近零碳試點,積極創建零碳園區、零碳工廠。(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機關事務中心)

(二)加強綠色建造示范作用

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實踐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的實施路徑,扎實穩妥推進試點工作,打造綠色建造信陽樣板。充分發揮信陽建材企業數量多、產業基礎好、集聚程度高的特點,推動政府采購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加快建成一批高質量的綠色建造工程項目。加強綠色建材采購管理,建立完善綠色建材采購相關需求標準,搭建綠色建材認證平臺,建立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庫。穩步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重點推動鋼結構等裝配式住宅建設,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積極打造高品質綠色建筑。(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

第六章全民行動

一、提升各級領導干部“雙碳”工作能力

采取個人自學、集體學習、專題培訓、交流研討等方式,讓全市各級領導干部準確掌握碳達峰碳中和方針政策、基礎知識、實現路徑和工作要求,著力提高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助力全市綠色低碳發展。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列入市縣黨校(行政學院)教學內容,設置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課程,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要論述精神實質。用好河南干部網絡學院等學習平臺,組織黨員干部積極參加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提升履職能力和專業素養,使干部能力素質更好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

二、加強綠色低碳宣傳教育

1.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在各級各類主流媒體上開辟“雙碳”專欄,宣講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定期總結“最佳實踐”、成功案例,加大對重點企業和產品的宣傳力度,推動形成有利于碳達峰工作推進的廣泛共識。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以及新興媒體的作用,從政策解讀、減碳知識、工作動態、科學認識、典型案例、理論研討等方面開展宣傳,廣泛宣傳“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意義,以及市委市政府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具體舉措,報道先進典型、經驗和做法,曝光違規用能和各種浪費行為,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組建低碳聯盟義工隊伍,大力開展低碳環保宣傳等志愿服務行動,推動低碳環保理念融入尋常百姓家。推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形成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2.舉辦系列科普活動。圍繞“碳達峰碳中和”主題,利用相關圖文、音頻、視頻科普作品,通過線上線下等形式深入宣傳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科學知識,提升公眾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認識和理解。組織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題宣傳科普活動,開展節能評選表彰,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知識普及,倡導綠色能源消費理念,樹立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現代生活理念,提高社會各界和民眾對節能減排迫切性的認識。組織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低碳科普教育活動,持續開展節水、節電、節糧、垃圾分類、校園綠化等生活實踐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綠色、健康、安全消費習慣,滿足公民對“好山、好水、好空氣、好食品”生態消費個性需求。(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國網信陽供電公司、市城市管理局、市教育體育局、市商務局)

3.加強全民宣傳教育。借助“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宣傳機遇,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媒體和網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開發綠色低碳文創產品和公益廣告,打造多維度、多形式的綠色低碳宣傳平臺,宣傳“食尚信陽,道地食材”綠色產品、“信碳通”碳普惠機制等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各項成果,打造信陽“好山好水好氣候、好物好食好生態”的城市名片,講好碳達峰的“信陽故事”。(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三、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

1.綠色生活推進行動。聚焦百姓衣食住行,多方面深入開展節能減排降碳全民行動,鼓勵引導人人參與、人人出力。倡導綠色出行,鼓勵居民以慢行交通、公交等綠色出行模式作為主要出行手段。推進“無廢街道”建設,完善構建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收運處置體系,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持續推進“光盤行動”,減少糧食浪費,探索將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綠色物流等低碳行為。(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

2.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創建行動,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管理制度,強化能耗、水耗等目標管理。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積極采購和使用綠色產品及服務,帶頭采購更多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等綠色產品,更新公務用車時優先采購新能源汽車。推行綠色辦公,使用循環再生辦公用品,推進無紙化辦公。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堅決遏制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著力破除奢靡鋪張的歪風陋習,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品材料使用量,總結宣傳一批優秀示范典型,大力營造綠色節約新風尚。(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中心)

3.綠色家庭創建行動。通過宣傳和樹立典型,提升家庭生態文明意識,優先購買無公害、生態、綠色、有機農產品,優先購買使用節能電器、節水器具等高效節能產品,減少家庭能源資源消耗。開展形式多樣的綠色環保主題親子活動,主動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節約用電用水,不浪費糧食,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盡量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實行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積極參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義務植樹、環境監督、環保宣傳等綠色公益活動。(責任單位:市婦聯)

4.綠色學校創建行動。把綠色低碳教育融入到大、中、小學的課堂教育內容,連接課內課外,打造全方位的綠色低碳教育環境,提升師生綠色低碳意識。培育綠色低碳校園文化,組織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校內外綠色低碳生活主題宣傳教育。加強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綠色低碳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建立有效的全校性節水、節電、節約紙張等節能管理目標,打造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校園。引導學生社團活動更多地關注、參與和開展綠色低碳校園創建工作。(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駐信高校)

5.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建立健全社區人居環境提升和保護公約制度,推進社區環衛保潔、綠化美化、生活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物業管理及電梯改造等工作。完善社區水、電、氣、路等配套基礎設施,推進節能照明、節水器具的使用。提高社區“大數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現有電子媒體平臺,整合社區安保、公共設施管理、環境衛生監測等數據信息。培育社區綠色低碳文化,開展綠色低碳生活主題宣傳、“綠色低碳小區”創建等活動,貫徹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發動居民主動參與。(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

6.綠色商場創建行動。創建打造一批提供綠色服務、引導綠色消費、實施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商場。建立綠色商場管理制度,完善能源和環境管理體系,定期進行節能監察和能源統計分析,強化能耗水耗管理。完善各類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淘汰落后高耗能設備,引進先進高效節能節水設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倡導綠色消費,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引導消費者樹立低碳綠色、節能環保的觀念;引導消費者優先采購綠色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強化環境保護理念,鼓勵設置智能商場回收設備。(責任單位:市商務局)

7.開展碳信用建設行動。探索將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綠色物流等低碳行為量化為碳標簽和碳減排信用,實行公眾碳積分制,通過建立企業和個人碳信用賬戶、健全碳信用管理技術規范體系,開展碳信用建設。探索碳普惠機制,建立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減排交易相結合的公眾碳信用正向引導制度,加強碳信用的應用。(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四、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1.強化企業責任意識。以市內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為重點,在重點行業中樹立一批綠色低碳標桿企業,鼓勵企業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對示范企業梳理核算碳排放情況,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一企一策”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引導企業嚴格遵守節能和環保法律法規及標準,落實目標責任,強化管理措施,自覺節能減排,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強化環境責任意識,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利用,提升綠色創新水平。相關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要按照環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生產理念,堅決克服將生態保護與生產力發展對立起來的思維,推動企業承擔起綠色低碳轉型的社會責任,提升產品“綠色含量”。積極開展碳排放對標活動,提升綠色創新、綠色管理水平。推進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建設,強化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過程碳排放管理,加快推進汽車、電器等用能產品及日用消費品的低碳產品認證工作。加強向重點用能單位宣貫節能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標準,組織開展“走進企業化節能”“工業節能診斷”等活動,深入推進企業節能減排降碳工作。(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信陽市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作用,由發改委牽頭,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邊界,提升監管能力,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明晰、協同增效的綜合管理協調體制機制。定期對各地區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科學提出碳達峰分步驟的時間表、路線圖,督促將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形成工作合力。各縣區、管理區、開發區應壓實責任,明確目標和重點任務,扎實推進相關工作。

二、強化政策支持

在“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過程中,不斷創新完善政策制度,研究制定與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和推進生態保護等相關領域的支持政策,加大財政、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綜合運用財政資金引導、稅收和金融支持等多種政策措施支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將《方案》中重點工程納入優先申報范圍,爭取國家、省相關資金支持。引導金融機構與《方案》中重點工程建設定向銜接,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積極引進和引導各類社會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到“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中。

三、發揮市場作用

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碳排放資源的作用,有效引導資金流向低碳發展領域,倒逼能源消費和產業結構低碳化。支持用戶側儲能、虛擬電廠等資源參與市場化交易,鼓勵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機制創新,完善綠色電力消費認證機制。積極推進碳普惠機制,建設信陽市碳普惠機制統一平臺“信碳通”以及管理體系、標準體系、場景體系、市場體系等四大體系,通過政府推動和社會驅動,融合信陽市紅色旅游和綠色生態特色資源,將低碳旅游、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場景納入,在碳普惠平臺上實現碳積分的產生、交易、消納。

四、積極廣泛宣傳

將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全市教育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資源能源環境教育、綠色低碳實踐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拓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加強對公眾的生態文明科普教育,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全國生態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加大新聞宣傳力度,深度挖掘群眾身邊自覺踐行綠色環保生活方式的好人好事、生動實踐,適時曝光負面典型,加快培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健全綠色低碳循環信息公開渠道,發揮社會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合作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信息,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本網內容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相關推薦
中共中央政治局:更大力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更大力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審議《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會議認為,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迎難而上、積極作為,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宏觀調控,有效應對風險挑戰,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延續回升向好態勢,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
07-30
《陜西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公示

《陜西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公示

7月26日,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發布《陜西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向社會進行公示,公示截止時間為2023年8月10日。本細則適用于陜西全省范圍內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管理,包括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名錄確定,數據質量控制方案及月度信息化存證報送、審核,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報送、核查,碳排放配額的分配、清繳,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碳排放信息公開等,以及對前述活動的監督管理。陜西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第...
07-30
22個全國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指明儲能發力方向!

22個全國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指明儲能發力方向!

據悉,2023年11月6日,國家發改委復核認定的首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區域出爐,確定張家口市等25個城市、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0個園區為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包含15個省區共35個試點名額。據統計,截止到2024年7月26日,22個試點地區已經先后出臺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其中多地在儲能領域提出具體的目標和任務,遼寧沈陽、黑龍江哈爾濱、江蘇鹽城、浙江湖州等地區明確提出了新型儲能裝機目標,而且大部分地區都提出發展分布式能源配置儲能或發...
國家碳達峰試點(亳州)實施方案:積極參與綠色電力證書交易 全面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

國家碳達峰試點(亳州)實施方案:積極參與綠色電力證書交易 全面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

據悉,近日,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亳州)實施方案的通知,試點目標提出,以六一戰略為統領,以334工程為抓手,深入實施碳達峰試點588行動(即5大試點定位、8大主要任務、8大重點工程),以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新型工業化發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等為重點,深入推進全市碳達峰試點工作。到2025年,新型電力系統初步構建,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更加優化,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
國家碳達峰試點(信陽)實施方案:探索新能源電力消納路徑

國家碳達峰試點(信陽)實施方案:探索新能源電力消納路徑

據悉,7月24日,河南省信陽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信陽)實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堅持統籌謀劃、先立后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推進煤炭減量替代,穩步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借力數字化技術強化負荷管理,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選擇平橋區、浉河區負荷較大工業園區,探索新能源電力消納路徑,深挖各類可調節資源,推動荷端協調互動,為大規模分布式電源、微...
07-24

推薦閱讀

熱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京ICP備16023390號-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務臺:010-63990880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镇康县| 云南省| 巴彦县| 房山区| 长武县| 额济纳旗| 从江县| 乌恰县| 乌兰浩特市| 阜宁县| 台山市| 铅山县| 芮城县| 昌平区| 隆化县| 博罗县| 三都| 淮南市| 天全县| 河东区| 池州市| 阳朔县| 游戏| 新巴尔虎左旗| 二连浩特市| 治县。| 如皋市| 淄博市| 罗源县| 金山区| 九江市| 日照市| 蓬溪县| 格尔木市| 甘肃省| 凤城市| 宁都县| 宁安市| 南川市|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