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目前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存在成本、運營等多方面挑戰,但IRENA預測,2035年這一技術有望實現規模化,成為具備成本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技術。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日前發布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球漂浮式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只有約270兆瓦,但列入計劃的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高達244吉瓦,龐大的裝機計劃主要來自于中國、美國和歐盟等,這也意味著全球各國對這一新興可再生能源技術的興趣與日俱增。盡管目前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存在成本、運營等多方面挑戰,但IRENA預測,2035年這一技術有望實現規模化,成為具備成本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技術。
技術關注度顯著提升
《報告》指出,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海上風電憑借其高容量特性和愈加凸顯的競爭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其中的一大細分領域,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也越來越受到利益相關方的關注。一方面,因為深遠海海域具有更大的風能開發潛力,漂浮式技術應用空間巨大;另一方面漂浮式海上風電離岸距離遠大于固定式風電,對社會生活影響相對更小,有望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
測算顯示,全球范圍內漂浮式海上風電可開發潛力超過13太瓦,雖然已裝機投運的漂浮式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相對較小,但主要經濟體都已開始漂浮式海上風電的相關布局,中國、歐盟各國,以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已開啟漂浮式海上風電實踐,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相繼發布最新海上風電開發規劃。
以法國為例,今年,法國政府宣布,到2035年要安裝18吉瓦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同期開啟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海域租賃工作。此外,法國還提出將投入3億歐元專項資金用于發展漂浮式海上風電。
《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各國規劃的漂浮式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同比上漲32%,增速空前,其中,處于早期規劃階段的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約為175吉瓦;有68吉瓦容量已經開始海域租賃等開發流程;同時,還有576兆瓦項目已經獲得批準或進入前期建設階段,有46兆瓦項目處于在建階段,很快就能實現投產。
配套政策至關重要
不過,成本仍是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大規模應用面臨的主要挑戰。根據IRENA數據,截至目前,全球漂浮式海上風電平準化度電成本仍遠高于其他種類可再生能源,預計為0.2美元/千瓦時,約為固定式海上風電平準化度電成本的4倍左右,更是遠高于陸上風光發電成本。
該機構指出,當前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競爭力仍相對較低,在運營的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尚未形成規模,同時還存在產業鏈供應瓶頸問題。
為應對這些挑戰,《報告》強調,全球各國應加強漂浮式海上風電產業國際間合作,加速促進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成熟;而從政策監管角度來看,各國政府應加快制定有力的政策框架,搭建漂浮式海上風電產業上下游生態系統。
《報告》同時指出,為加速技術成熟發展進程,各國產業界還應加快漂浮式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建設,推動行業標準認證工作。此前,多家行業研究機構都曾發出警告稱,缺乏標準體系很可能拖慢漂浮式海上風電擴張。市場研究機構Westwood調查指出,全球范圍內約有超半數漂浮式技術、制造產能和配套港口基礎設施都缺乏相關行業標準。
在業界看來,漂浮式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的標準化,將有效降低行業面臨的成本壓力,但還需要更多具體政策支持以及監管措施推動發展。
風氫耦合未來可期
Westwood能源轉型主管大衛·林登表示,雖然漂浮式海上風電作為新生行業還面臨諸多阻礙和挑戰,但各界人士仍對其前景充滿樂觀情緒。
《報告》預測認為,隨著技術逐漸成熟、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到2030年,漂浮式海上風電平準化度電成本有望下降至100美元/兆瓦時左右,2050年下降至67美元/兆瓦時,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相比也具備成本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還指出,海上風電耦合制氫已成為行業大勢,雖然目前制氫并不是漂浮式海上風電的重點任務,但漂浮式海上風電制備綠氫這一路徑值得探索,漂浮式海上風電耦合制氫產業的成熟有望解鎖更大市場空間。
據悉,葡萄牙和英國已經開始嘗試深遠海風電與制氫的耦合。以葡萄牙BEHYOND項目為例,該項目計劃探索漂浮式海上風電設備與電解水制氫裝置的整合方式,已于2021年完成了技術經濟可行性試驗。根據規劃,該項目將在海上風電和氫能產業更加成熟后再繼續推進。
《報告》指出,海洋風能利用前路寬廣,而氫能終端用戶也大多位于沿海地區,水產養殖、海水淡化等終端供電都可以使用綠氫,上下游生產消納的結合有望進一步激勵海上風電耦合制氫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