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月26日,是第一個“國際清潔能源日”。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其中中國的貢獻超過了50%。此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提出,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3倍。在國際社會關于能源清潔低碳發展、公正包容轉型日漸形成廣泛共識的基礎上,如何達成既定的轉型目標?本期觀察通過梳理2023年世界各國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行動和舉措,分析全球能源轉型面臨的形勢和困難,提出中國拓展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的相關思路,并預測2024年全球能源發展趨勢。
優化拓展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
苗中泉 菅泳仿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博弈愈加激烈,但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能源轉型仍是全球公共議題中的一項基本共識。中國是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力量,實現了可再生能源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
兩個維度看中國加快能源轉型
一是中國立足于內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要,積極穩妥推進能源轉型,已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領跑者。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大投資、大發展,與國內加快推進能源轉型、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戰略緊密相關。
在推進國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建成了具有世界競爭力的能源產業供應鏈,發展出一大批先進能源企業。特別是在風能和光伏領域,中國能源企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就競爭力而言,當前全球十大風力渦輪機制造商中,有6家來自中國;全球十大光伏組件制造商中,有8家來自中國。就產能而言,中國企業供應了全球光伏電池產能的三分之二、光伏晶片的95%、風力渦輪機的一半。就技術先進性而言,中國企業海上風力發電和下一代光伏技術的知識產權競爭力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除此之外,中國企業在關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銅、稀土、鎳等關鍵礦物加工煉化方面,也占據著主導地位,從而構成了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供應鏈。
依托比較優勢,中國能源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主要能源企業不斷優化業務拓展模式,豐富相關業務內容,通過協議許可、企業聯盟、兼并收購、綠地投資等方式,將中國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工程技術、管理經驗、運維規范、咨詢設計、重大裝備創新等成果擴散至其他國家和地區,既實現了企業自身沿著國際能源產業價值鏈U型曲線不斷向兩側升級,也為項目標的國家帶去了世界一流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果,還在客觀上成為了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方案在全球傳播的主要載體。同時,通過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拓展,企業培養、鍛煉了中國能源領域一流的國際化人才,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相較中國國內更為多變和復雜的經濟社會環境中積累了寶貴的成功經驗。這些“財富”輸送回國內,有助于在海外可再生能源發展與國內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之間實現良性循環,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
二是得益于在全球能源產業、制造業領域的供應鏈優勢,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發展也給其他國家帶來顯著的“正外部性”。借助“一帶一路”等國際發展倡議和相關合作平臺,不斷崛起的中國能源企業在海外大力拓展可再生能源業務,在滿足相關國家能源轉型投資需求、完善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相關技術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推動全球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加快實現溫控目標的支柱性力量。
從投資規模上看,據國際機構不完全統計,中國主要企業在2015~2023年期間,投資海外可再生能源的總規模達到311億美元。國際能源署預計,要實現到2050年全球凈零排放的目標,2026~2030年全球新興經濟體的可再生能源投資需要達到5730億美元。在全球經濟形勢持續疲軟、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均面臨較大通貨膨脹壓力的情形下,中國企業的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資,將根據市場的邏輯有效填補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綠色投資“赤字”,更好地優化轉型資源配置。
從建設成就上看,依托“一帶一路”,中國主要企業的海外能源項目尤其是電力項目,過去10年發展迅猛。巴西美麗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巴基斯坦卡拉奇K-2和K-3核電站項目、卡洛特水電站、埃塞俄比亞阿達瑪風電項目、阿根廷高查瑞光伏電站項目、黑山莫祖拉風電項目等,均已成為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可再生能源的標志性工程,為當地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清潔轉型提供了可靠支撐。
正視復雜難料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設定的凈零情景,從現在到2030年,全球用于能源轉型的總投資,需要達到當前水平的3倍以上。這意味著,如果主要經濟體不因其他政治考量而中斷或逆轉碳減排的進程,在未來幾年,包括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電網韌性改造、CCUS、儲能、交通電氣化等在內的全球能源轉型業務,仍將擁有極大的增長空間。中國能源企業已經占據了海外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導優勢,今后在可預見時段內,這一優勢仍將有望繼續保持。但同時也應看到,在當前烏克蘭危機持續進行、大國地緣政治競爭趨于激化、全球經濟持續震蕩的環境下,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可再生能源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可忽視的“障礙”或風險。
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對外來投資的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勢頭不減。中國以國有或國有控股為主的能源企業在拓展海外重大能源項目的過程中,包含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安全審查門檻收緊、難度增大。甚至在若干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蓄意針對、打壓中國能源企業的現象。另一方面,相關標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局勢晦暗不明,不可避免地給中國能源企業投資建設的大型新能源項目造成更多的不確定性,投資風險顯著上升。
此外,還應注意,經過多年的大力拓展,中國能源企業以水電、風電、光伏電站建設為主的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事實上已經呈現階段性“紅海”競爭特點。這與中國企業海外發展太過集中于水電、光伏、風電工程等業務,而在輸配電網、并網運維服務等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緊密相關的其他業務領域的多元拓展不足相關。甚至在氫能產業、儲能業務、CCUS等海外拓展方面,基本仍處于起步階段。
優化戰略開拓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
面向全球凈零排放的未來場景,中國能源企業持續大力拓展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既是支撐國家履行大國責任的直接表現,也是中國能源企業抓住行業機遇、持續發展壯大的客觀要求。下一步,中國能源企業在開拓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的過程中,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戰略優化。
一是做好內部變革。特別是以國有獨資或控股為主的大型能源企業,應根據海外可再生能源項目普遍“小而美”的特點,優化項目發掘、追蹤、投融資、考核等相關機制,糾正以往更加關注大項目的傾向,切忌貪大求全。
二是注重研究先行。面對復雜的國際能源政治經濟形勢,大型能源企業拓展海外項目應逐漸扭轉以往重項目、輕研究的局面,堅持審慎的主基調,更加強調風險意識,做足與權威咨詢機構、標的國家相關智庫的充分互動。要將宏觀政治經濟不確定性與具體項目的投資收益風險分析結合起來,在海外業務布局動態調整、重點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寫與優化、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等方面持續完善,打造海外能源“智庫+項目”一體化協同發展體系。(作者單位: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在能源安全與轉型之間尋找平衡
楊永明
2023年,全球能源危機帶來的直接壓力已經基本得到緩解,但全球經濟、地緣政治形勢仍不穩定,能源市場仍然緊張動蕩,化石燃料價格對地緣風險、極端天氣、突發事件等異常敏感,世界各國努力在能源安全與能源轉型之間尋找平衡。
2024年,美國、俄羅斯、墨西哥、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將迎來大選,巴以和俄烏兩場沖突仍未結束。如果不穩定博弈使沖突擴大,可能導致原油供應中斷風險,同時可能外溢令金融風險升溫,因此全球能源市場地緣形勢仍值得警惕。
全球能源轉型面臨多重阻礙因素
2023年,全球多個海上風電項目由于經濟效益問題停止開發。在歐洲,瑞典能源巨頭瑞典大瀑布電力公司(Vattenfall)擱置了英國140萬千瓦的Norfolk Boreas海上風電項目,該項目在2022年的政府拍賣中創歷史最低價格。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Orsted)退出在挪威開發的多個海上風電合作項目。英國政府差價合約第五輪分配結果出爐,在所有的電源類型中,海上風電無一競標。在美國,英國石油公司(BP)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Equinor)暫停了美國東海岸4個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并將重新對購電協議條款進行談判。沃旭能源放棄了兩個美國風電項目并計提約40億美元的資產減值,股價隨之跌至近6年低點。
歐美等國海上風電發展面臨困境并非偶然。近年來,在供應鏈成本飆升及全球利率上漲的背景下,能源轉型面臨多重阻礙因素。以在海上風電領域走在前列的歐洲市場為例,曠日持久的高通脹和融資環境收緊抑制了支出,高利率嚴重影響高資本的風電項目投入,同時持續的供應鏈瓶頸、成本上漲和利率上升等問題給風電產業帶來巨大壓力,導致制造商虧損和項目取消。僅2023年上半年,歐洲市場主要的四大風電公司維斯塔斯(Vestas)、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GE能源業務(GE Vernova)和恩德(Nordex)合計虧損已接近20億歐元。
全球風能理事會發布的《2023年全球海上風電報告》認為,考慮到歐美近期在海上風電開發中存在的限制性政策會制約市場開發進度,預計全球2023~2032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中僅有33%將在2023~2027年之間建成。預計2022~2025年歐洲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相對緩慢增長,由于德國、丹麥和比利時等北海地區國家海上風電市場不夠活躍,以及當前政府對海上風電項目開發沒有足夠的支持政策,平均年裝機容量將保持在每年480萬千瓦的水平。歐盟2023年10月出臺的《歐洲風電行動計劃》顯示,歐盟風電裝機容量目標是從2022年的2.04億千瓦提高至2030年的5億千瓦以上,也就是說,風電裝機速度需從每年1600萬千瓦提升至每年3700萬千瓦。根據歐洲目前的產能情況,實現既定目標的難度較大,仍需增強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地緣政治因素加劇供應鏈不穩定性
近年來,在疫情和貿易壁壘疊加催生的逆全球化浪潮中,供應鏈呈現出一定的區域化、短鏈化趨勢。特別是面對中國可再生能源產品綜合競爭力逐漸上升的趨勢,歐美國家防范態度持續增強,保護本土相關產業利益的意愿不斷提升。包括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歐盟關鍵材料法案等一系列貿易與非貿易壁壘,在保護本土貿易、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抑制第三方,必然會加劇能源領域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能源資源和相關產業供應鏈不穩定性。
2023年9月,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方新能源汽車企業列入“黑名單”,直接影響到美國福特公司與寧德時代的合作。2023年10月,歐盟啟動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并準備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達10%~27%的關稅。當年同月,歐盟方面傳出消息稱,正考慮是否啟動對中國風電產業開展反補貼調查,作為促進歐洲風能行業發展提案的一部分。雖然從目前進展來看,歐盟仍缺乏“非常確鑿的證據”以證明存在不公平的競爭行為,并未對中國風電開展反補貼調查,但這種保護主義的抬頭及阻礙相關產品進入當地市場的傾向,恐將對國際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長期看更無益于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發展中國家清潔能源投資缺口較大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日益重視并持續加大對清潔能源領域的投入。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能源投資總額將達到2.8萬億美元,高于2022年的2.6萬億美元,增幅約7.7%。其中約60%投向清潔能源領域,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核能、電網和儲能等,其余約40%投向化石燃料領域,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而5年前,兩者的投資比例還基本相當。
雖然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逐年增加,但自2021年以來,清潔能源投資增長的90%以上發生在發達經濟體和中國。盡管其他地區也有亮點,包括印度的太陽能投資依然活躍,巴西的太陽能裝機呈現穩步上升趨勢,中東部分地區(尤其是沙特、阿聯酋和阿曼)投資活動正在加速,但更多國家的清潔能源投資正受到利率上升、政策框架和市場機制不明確、電網基礎設施薄弱、電力企業財務緊張以及資金成本較高等因素的阻礙。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3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表現強勁,但仍有待提高,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缺口已達每年4萬億美元以上。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其可持續能源投資落后于需求增長。據估計,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約1.7萬億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資,但在2022年僅吸引了5440億美元。國際能源署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失衡,最大的投資缺口來自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如果這些地區不加快清潔能源轉型,全球能源格局將面臨新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