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個陸上模塊化小型核反應堆,是繼“華龍一號”后,我國核電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還可以服務于工業蒸汽、區域供熱、海水淡化等領域,為社會能源供應提供新的選擇。國慶假期,“玲龍一號”全球首堆建設進展如何?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澎湃活力,奮進中國》,今天請聽《“玲龍一號”,開啟核能綜合利用新篇章》。
“玲龍一號”建設穩步推進
國慶假期,中核集團海南昌江核電基地的施工人員還在堅守崗位。中核二二海南昌江核電工程項目部副總經理蔣文林介紹,全球首個陸上模塊化小型反應堆“玲龍一號”已經進入到土建施工的收尾階段,一個個廠房逐步封頂,而在此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我國自主創新的底氣。
蔣文林: 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玲龍一號”電氣廠房Ⅰ區封頂施工,該節點順利完成后,將拉開核島周邊廠房封頂序幕。這個區域作為小堆工程主控室重要房間,是小堆現場系統和設備的控制與監視中心,被稱為核電機組的“大腦”和“中樞網絡神經”,電器廠房封頂后將為主控室精裝修移交重大節點提供良好條件。封頂過程中,我們采用BIM技術對施工部位進行模型繪制,定制生成內置結構模板,解決電氣廠房風道及洞口結構密布、多變,空間狹窄等諸多難點,不僅節省了工期,也降低了施工的難度,彰顯小堆模塊化施工的設計理念。
土建施工有條不紊推進的同時,安裝工作也在持續進行。翻開“玲龍一號”安裝工作檢查進度表,記者看到,數百項工作井然有序排列其中,每一行的末尾,標注著時間、責任單位,“已完成”和“未完成”等字樣。中核五公司小堆項目技術經理張彩放表示,正在進行的環吊載荷試驗,就是為10月即將迎來的重要節點——鋼制安全殼穹頂吊裝做準備,就像給“玲龍一號”戴上一頂“安全帽”。
張彩放: 環吊載荷試驗完成是鋼制安全殼頂封頭吊裝,也就是穹頂吊裝前的重要節點。環吊載荷試驗涉及的工作多,“玲龍一號”又是首臺此類型的環吊,我們在施工方案優化、載荷試驗前提條件落實,安全措施防控等方面做了充分準備,要確保環吊載荷試驗工作在頂封頭吊裝之前完成。按照規劃,后續我們還要把堆內構件、裝卸料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等設備,通過2000噸吊車,提前吊裝到反應堆廠房的7m平臺指定位置存放。這些工作都是為了確保“玲龍一號”按照項目節點如期完工。
“摸著石頭過河”
完成“從零到一”的跨越
距離“玲龍一號”如期完工已經越來越近,而在20年前,這一切都無從談起。2003年,中國核動力院就開始了小型多用途一體化堆的探索研究,以海水淡化、核能供熱等需求為目標,完成了概念方案和安全性及經濟性評估。彼時,小堆究竟是什么,還只停留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個概念的認定——電功率30萬千瓦以下的核反應堆。而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唐傳寶介紹,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原子能機構就開始倡導發展中小型反應堆;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英國等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國家,競相加入模塊化小堆研發的行列。
唐傳寶: 國外都在做,我們當然不能落后,就開始踏上小堆技術攻關的征途。當時定位就是讓核能以多種方式服務大眾,為社會能源供應提供新的選擇。畢竟百萬千瓦的大型核反應堆受制于規模、成本的限制,選址、建設數量都會有所考量。但是小型堆的占地面積只占大型堆的四成左右,混凝土總量和鋼筋總量也只占大堆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可以更加靈活布局,甚至可以像常規電廠一樣,靠近城鎮及工業園區部署,讓核能貼近城市、靠近用戶。
2011年,中核集團模塊化小堆的研發正式啟動,項目代號是ACP100,別稱“玲龍一號”,與大家熟知的“華龍一號”是“親兄弟”。2012年,“玲龍一號”技術設計完成;兩年后,其標準設計完成。2016年,“玲龍一號”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審查,而2021年的7月13日,中核集團海南昌江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正式開工?;厥走^往,唐傳寶感慨,這完全是“從零到一”的跨越。
唐傳寶: 我們開始小堆研發的時間跟國際基本同步,有些研發甚至更靠前,因此,我們也沒有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玲龍一號”雖然是一個小型堆,但這并不是單純地把大型核電小型化,它是一個涉及多需求、多目標、多技術耦合的新堆型,沒有現成的堆型可以作為參考,必須從頭開始。比如說壓力容器的結構設計、如何在反應堆壓力容器里內置蒸汽發生器……每項技術突破,展開說都是翻越一座大山;這一項項技術和裝備,都是我們二十年如一日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見證。經過這么多年的科研攻關到最終成為現實,我們感覺很有成就感,為我們國家在核動力裝備自主化的藍圖里,再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為世界核能發展
貢獻中國智慧
不懼“風高浪急”、勇闖“險灘暗礁”,在“玲龍一號”的研發之路上,科研人員不斷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科研硬實力,為我國核電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唐傳寶表示,根據計劃安排,“玲龍一號”將于2026年上半年并網發電,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滿足52.6萬戶家庭生活所需;同時,也能進一步為我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作出貢獻。
唐傳寶: 作為清潔能源,核能發電具有安全性好、綠色低碳、經濟高效等多重優勢,每臺“玲龍一號”機組每年發電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8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50萬棵。而“玲龍一號”作為小堆,它的一體化設計不僅提升了安全性,也讓核能有了更多用途,包括工業蒸汽、區域供熱、海水淡化等,本質上都是用核能“燒開水”嘛——核能轉化的蒸汽可以用于工業生產,熱水可以用于冬季供暖,海水淡化也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7月底,我國決定核準山東石島灣、福建寧德、遼寧徐大堡等核電項目的六臺機組,拉動千億級投資;大陸地區現有運行和在建核電機組達到77臺,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小型堆在新一輪核能技術變革和國際產業競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海南核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魏智剛表示,“玲龍一號”將以先進反應堆技術的示范效應,為世界核能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魏智剛: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全球范圍內正在開發的小型堆技術有超過80種,美、俄、英、日、韓等核電大國均將小型堆技術列入國家戰略,而“玲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在成熟壓水堆核電站和核電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核反應堆,是全球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通用安全審查的小型模塊化壓水反應堆。它是繼“華龍一號”后我國核電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具有廣闊的全球市場前景,成為又一張靚麗的“國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