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田,資源枯竭,出路在哪里?油田人充滿了驚懼與疑惑,未來的發展該如何走,飯碗能不能保住?
這一系列的問題,中石化正式給出了最權威答案。
剛剛,中石化高調宣布,將在中原油田建設國內最大儲氣庫群。
這一消息,無疑給國內資源枯竭型油田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意味著油田企業又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資源枯竭之后,老油田怎么發展?儲氣庫建設將為油田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一種全新的模式。老油田人再也不用擔心,以后因為沒油可采,而無活可干了。
“儲氣庫”已成香餑餑
老油田的發展,特別是面臨資源枯竭,原油開采難度進一步加大,如何進行二次開發,保持老油田的生產活力,一直是困擾國內油田企業的最大問題,現在,這種情況正在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改善。
日前,中國石化宣布,油氣開發管理部正在研究中原油田儲氣庫選址及目標區評價工作。據了解,中國石化在中原油田區域已落實儲氣庫庫址16個,落實庫容556億立方米。
“十三五”期間,中國石化還將在中原油田規劃新建5個儲氣庫。屆時,中原油田將建成國內最大的儲氣庫群,“而儲氣庫的成功建成,將使中原油田更多的枯竭油氣田煥發‘第二春’。”中原油田相關負責人說。
這一系列的舉動表明,儲氣庫建設已不光是國家的戰略需要,而是老油田二次發展的又一重大戰略機遇。
在老油田建儲氣庫,中原油田不是首次,中石油早已先下手為強。
地處東北沿海的中石油遼河油田近期啟動新一輪地下儲氣庫建設計劃,未來幾年,這家老國企將利用瀕臨枯竭的油氣田,建設總庫容量相當于半個“三峽水庫”的儲氣庫群,為東北乃至京津冀地區的冬季天然氣供應打造“穩定器”。
根據石油集團遼河油田分公司發布的地下儲氣庫建設規劃,這座老油田未來將在不足1萬平方公里的陸上,建成總庫容量達200億立方米,年調峰能力突破100億立方米的儲氣庫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原油田的建設計劃出來之前,中石油的遼河油田儲氣庫被認為將建成我國最大的地下儲氣庫群。而中原油田的計劃提出以后,全國第一大地下儲氣庫群將變成中原油田。
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大老油田在短時間內密集宣布建設大型地下儲氣庫群,瞄準的目標就一個,儲氣庫群在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
市場急需“儲氣庫”
八月了,夏天就要過去,意味著冬天就要來臨,提起冬天,大家是否仍心有余悸,去年煤改氣的快速推進,天然氣供應不足,北方氣荒,無數人在寒風中瑟瑟等待。
好在,這種情況正在得到改善。
今年4月27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供氣企業要擁有不低于氣合同年銷售量10%的儲氣能力。
而這一意見出臺的背景,正是因為去年冬天國內令人揪心的氣荒,以及國內儲氣庫建設起步晚,整體調峰氣量只占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3%,遠低于12%的世界平均水平,對上游生產及下游銷售均造成較大影響。
且不說,調峰氣量從3%上升到12%將會產生多大的潛在市場,光是應付急劇增長的國內天然氣消費需求,儲氣庫建設已迫在眉睫。
中石油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全年天然氣消費量約2352億立方米,同比暴增了17%;與此同時,去年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量為92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40%。機構預計,2030年的天然氣需求將達到6200億立方米,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很可能繼續增加,而工作氣量占年消費量的占比也可能更顯寒酸。
市場與國家的雙重重壓下,挖潛老油田,大建儲氣庫,成為了國內石油巨頭們的共同選擇。不得不承認的是,對于老油田而言,同樣是一次機遇紅利。
“油田”將變成“儲氣庫”
日前,中石油大港儲氣庫(群)和京58儲氣庫(群)由北京天然氣管道公司分別移交給大港油田公司和華北油田公司管理,至此中石油管道所屬儲氣庫(群)已全部移交給油田公司。這標志著中石油儲氣庫體制改革基本完成。
這一體制改革,意味著今后儲氣庫的經營建設管理權,統歸油田,也意味著以后油田職能的轉變,日后油田不光負責勘探開采石油,更有建設儲氣庫,運營維護保障天然氣供應的職能。
儲氣庫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建設運營涉及業務面廣、技術性強。油田企業在技術、資源和人才方面具備優勢,加快儲氣庫建設,統籌調配庫容資源,形成運營合力,能夠發揮儲氣庫最大效益效能。這也是油田建設儲氣庫的根本優勢所在。
儲氣庫建設無疑為資源枯竭型油田指明了一條合適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未來的油田,特別是資源枯竭后又符合儲氣庫建設條件的老油田,有希望轉變成儲氣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