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9日,以“碳中和-引領發展之大變局”為主題的首屆碳中和博鰲大會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召開。西安上禹佳盛環保公司董事長成城女士受邀參加會議,發表了“公路建設減排新技術”的報告,推出了自主研發的自然適頻顆粒巖NAMF聲屏障綠色低碳技術,受到了較好反響。
12月8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世界參數最高、容量最大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發電試驗機組在華能西安熱工院順利完成72小時試運行。該機組發電功率為5兆瓦,其成功投運驗證了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發電技術工業運行的可行性,有望徹底改變傳統熱力發電技術140多年來以水蒸汽為主流工質的發電方式,標志著我國在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發電技術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為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重要路徑。
據The Verge報道,美國總統喬·拜登周三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概述了聯邦政府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全面計劃。根據該計劃,美國政府將花費數十億美元購買電動汽車,升級聯邦建筑,并利用政府的力量轉向更清潔的電力形式。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按照《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統一部署,有序推動以數據中心、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發揮其“一業帶百業”作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研究制定了《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 推動數據中心和5G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近日表示,“當人們在加油站加油或為冬季購買取暖油時,會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價格上漲……”由能源價格驅動的高通脹對歐洲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日益擴大。
南方電網公司6日召開發布會稱,深圳全社會用電量、供電量已雙雙突破1000億千瓦時。預計全年供電量將達106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9%,全社會用電量全年1104.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3%。深圳成為繼北京、上海、蘇州、重慶之后國內第五個供、用電量均突破千億的城市。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中國海油黨組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全面把握目標任務,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青海、西藏、陜西等省市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相結合,與總書記關于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和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批示相結合,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從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和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在藍色國土上奮力譜寫能源強國新篇章。
2021年11月25日,2021中國(深圳)城市能源大會在深圳隆重召開。大會秉承“以變革為動力,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以探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城市能源的新發展為主題。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中國(深圳)城市能源大會張玉清出席會議并致辭。
2021年11月25日,2021中國(深圳)城市能源大會在深圳隆重召開。大會秉承“以變革為動力,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以探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城市能源的新發展為主題。國家節能中心原副主任李行出席大會并致辭。
2021年11月25日,2021中國(深圳)城市能源大會在深圳隆重召開。大會秉承“以變革為動力,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以探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城市能源的新發展為主題。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中國(深圳)城市能源大會張玉清在會上發布了2022中國(深圳)城市能源博覽會規劃。
到2025年,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廣泛應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為2030年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其中,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工信部近日印發的《“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為“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描繪了藍圖。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保供、能源轉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12月3日,國家能源局與中國氣象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和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出席座談簽約儀式并代表雙方簽署《中國氣象局 國家能源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兩家不是競爭對手嗎?為什么要合縱連橫?難道還有誰能威脅到他們?
研究析氫反應(HER)催化劑用于高效產氫有助于緩解能源危機、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戰略目標。Pt/C被認為是高效的HER催化劑,然而,由于資源稀缺、成本高以及可能引起重金屬污染,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
11月30日,在2021第五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有序,配額價格波動合理,單日成交量屢創新高。
碳中和(carbon neutral,or carbon neutrality)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形式,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型活動和會議采用。碳中和能夠推動綠色的生活、生產,實現全社會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