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是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最重要方式,是革命而不是變革。只有經過痛苦的破舊、艱難的立新,中國才能鳳凰涅槃、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山清水秀、藍天白云、空氣清新的美麗國家。在漫長而艱苦的能源革命進程中,就是要陸續打破污染嚴重的舊的能源系統,逐漸建立低碳綠色的新的能源系統,但要保持能源系統供需的基本平衡,使人們擁有較為舒適的生活,冬天不挨凍,夏天不中暑,出行有保證,空氣少污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握好能源革命的節奏和能源系統的平衡。
能源供給革命。中國目前能源系統是以固態煤炭和液態石油這兩種化石能源為主;它們既是中國發展的原動力,也是中國污染嚴重的根源。進行能源供給革命,就是要大力發展低碳天然氣與生物質能、無碳風電、光伏、水電、地熱等可再生能源,但每一種能源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同時人們的能源需求也是千變萬化的,在新的能源系統逐漸建立成長過程中,會出現棄風電、棄光伏、棄水電、缺充電樁、缺加氣站、缺加氫站等現象。所以,特別需要能源系統靈活性與能源供給革命和能源消費革命進行戰略協同。
冬天煤改氣、煤改電,天然氣市場出現供需不平衡,但沒有發生電荒,證明了中國電力系統較為堅強。正是保留的北京燃煤熱電廠重新啟用、2加26個城市農村部分散煤系統的運行,另外借助全國氣源的調配,才破解了能源消費市場不平衡的問題,使北方人民過了一個還算溫暖的冬天。大規模煤改氣發現了儲氣調峰設施的欠缺、管道互聯互通不到位、氣源不穩定,因此,加大投資力度、完善天然氣低碳能源系統成為油氣公司戰略發展重點優選方向。煤炭去產能、煤電去產能還是要把握好節奏,留有一定的緩沖余地,遇到冷冬或酷暑等極端天氣,要能頂得上去,維護能源系統的基本平衡。為了減少棄風電、棄光伏、棄水電,除加大特高壓電力輸送通道外,還需要燃煤電廠在城市中心讓出部分負荷,從而保證能源系統的平衡。
能源消費革命。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渡,其中低碳綠色能源就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中國需要投資建設更多的天然氣氣源項目、天然氣地下儲氣庫、LNG接收站、燃氣電廠、分布式能源站、地熱、風電(特別是海上風電、分散式風電)、光伏(特別是靠近用戶側的分散式光伏)、生物質熱電、垃圾發電、水電、核電。為了使能源消費革命順利進行,混改重組國家電網和國家天然氣管網是大勢所趨,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管好天然壟斷的中間,降低電和氣的中間傳輸成本,恢復各種電源和氣源的商品競爭本色。
建筑節能、降低能耗、綠色出行、各種分布式能源、微電網、智慧電網、能源互聯網等都是能源消費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市1.7萬多輛公交車已全部換成電動車,出租車今年必須換完,否則燃油出租車不能上路,3萬多輛城市物流配送車也已換成電動車,還在積極推動私家車向電動車轉換。大規模的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對充電樁需求巨大;加油加氣站的寶貴站址如何合理利用?如何適時轉換角色,滿足電動車充電需求?石油公司處在轉換發展理念、調整發展方向的重要時期,否則就要被淘汰,石油公司在戰略層面一定要有清醒認識和果斷行動。大量電動車集中充電對電網也是一種挑戰,前段時間深圳電網就出現了問題,有的電動車無法及時充電。如何解決這一新的電力消費需求,是電網必須認真對待和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能源系統靈活性。建設能源系統靈活性是解決能源供給和消費革命面臨各種難題最關鍵、最核心措施。天然氣地下儲氣庫、LNG儲罐群、調峰抽水蓄能電站、燃氣調峰電站、各種電儲能設施、燃煤電廠靈活性改造等大力發展都會為能源系統靈活性發揮各自特色作用。準確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規律預測和人們能源消費變化預測特別重要,只有準確把握能源供給和需求的變化規律,才能借助投資建設的智慧電網、智慧氣網打造出的能源互聯網,將能源系統進行有效平衡。
能源系統靈活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巨資建設,使其基本盈利是整個國家和社會要有一個充分認識,能源安全是要付出代價的,企業家特別是央企領導人在國家和人民很需要,但價格機制還沒有理順前提下,敢于擔當,勇于作為,大力推動能源靈活性調峰設施的投資建設。天然氣地下儲氣庫墊底氣投資巨大,并長久保存地下,需要政府勇敢伸出托底之手,用中央財政資金出資購買氣源,引領各種資本投資建設儲氣庫,也算是巨大外匯儲備用在了刀刃上。大城市為了確保城市能源安全,投資建設少量燃氣調峰電廠也是必需的,就不要以發電小時數論英雄,要使其有基本盈利,否則城市能源很難安全。儲能設施和抽水蓄能電站也需要投資,也需要基本盈利,這是資本的客觀要求。因此,旺季較高的調峰氣價和調峰電價,需市場化之手傳導到所有用戶身上,大家都要有充分心理準備。
綜上所述,能源供給革命與能源消費革命一定要密切進行戰略協同,同時建設好靈活性強大的能源系統,才能確保人們冬天溫暖過冬,夏天涼爽度夏,舒服安全出行,同時又能能看到藍天白云,享受青山綠水和清新空氣。能源革命必須要確保能源系統動態基本平衡,才能可持續健康發展。(作者為中海油研究總院規劃研究院綜合規劃資深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