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人民政府網站7月17日發布《國家碳達峰試點(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方案》(哈政發〔2024〕30號),哈經開區將結合綠色低碳發展現狀,緊扣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先期謀劃建設17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32.33億元。重點圍繞能源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產業綠色發展支撐、科技創新研發支撐、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開展。試點推動實施中,不斷對標先進地區、借鑒成熟經驗再謀劃一批能級提升項目,推動碳達峰試點工作不斷創新優化。
國家碳達峰試點(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方案
一、工作基礎
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哈經開區”)于1991年6月成立,1993年4月晉升為國家級開發區,國批面積10平方公里,實際管轄面積60平方公里,包括南崗工業集中區、哈平路工業集中區、新空間東部一、新空間東部二、新空間南部五個片區。目前,哈經開區形成了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四大主導產業和汽車、航空、機器人、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金融八個產業集群,初步打造了完備的工業體系,構建了“四梁八柱”產業體系。園區成功創建了國家新型工業化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國家鋁鎂合金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等25個國家級基地。成立三十多年以來,哈經開區不忘改革初心、迅猛崛起,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連續躋身全國優秀序列,是哈爾濱市經濟發展的龍頭、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投資服務的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國家級開發區作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理應在綠色發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近年來,哈經開區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雙碳”戰略,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加強綠色技術供給、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提升綠色生態環境,不斷厚植綠色發展根基和優勢,推動園區建設與綠色低碳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一是強鏈強基,增強產業集聚升級步伐。“四梁八柱”產業體系加速推進,“鏈式”思維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官網收錄在“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單位典型經驗做法”專欄中。二是做強做優,激發數字經濟強勁動能。打造了東北基因創新中心、龍江智能產融綜合服務平臺等重點平臺,加速產業數字化進程,攜手航天云網打造“龍哈工業云”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云企業近1.2萬戶。三是強化配套,新基建支撐打造新亮點。中國云谷數字經濟產業園、哈爾濱國家大數據中心(產業園區)接續建設,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建設加速推進。四是科技賦能,成果轉化助推綠色發展。區內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500家,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8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數量117家,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數量領先,依托哈經開區打造的哈爾濱市航空裝備創新型產業集群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創新型產業集群。五是環保護航,繪就綠色低碳園區樣本。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建立完善環境風險防控機制,單位工業增加值COD排放量年均下降率達到59%。建成全省最先進的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打造了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民生的示范樣板。六是集約節約,促進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益海嘉里4.99MW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已成功并網,百威哈啤、中糧可口可樂5戶企業評為省級節水標桿企業,全市占比45%。七是降碳提質,推動綠色低碳生產增效。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成果喜人,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穩步推行。目前,區內企業秋林飲料、珍寶制藥、英才快餐、中糧可口可樂等17家企業被評選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全市占比29%;百威哈啤、哈電閥門被評選為國家級綠色供應鏈,全市占比67%。八是高位謀劃,綠色低碳管理逐步健全。持續出臺“白金50款”等綠色產業扶持政策,綠色招商機制持續推進。
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對我省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期長期、政府和市場關系,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園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層次、全過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總體目標
“十四五”時期,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四梁八柱”產業體系形成,產業體量顯著提升、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持續提高。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長板鍛造成效明顯,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數字經濟發展取得突破性成果。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產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合理控制,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2022年年均下降2.75%,能耗總量控制在合理區間,能耗“雙控”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推動條件成熟的產業、企業率先達峰,為實現園區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產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至8%,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達到0.29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0.82噸二氧化碳/萬元,確保2030年實現碳達峰。
(三)實施路徑
依托哈經開區自身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緊扣“嚴寒冰雪園區數字達峰”定位,以經濟社會發展減碳、脫碳為導向,以綠色轉型發展為抓手,以數字經濟發展為引擎,以低碳技術創新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重點加快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產業結構綠色高質量發展、推進基礎設施低碳轉型、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倡導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等,高位謀劃、全力推動、有序部署。
1.在加快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方面。以能源結構低碳轉型和能效提升為目標,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持續做好控煤工作,推動煤炭減量清潔替代工程。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利用,推進分布式光伏、生物質能項目落地建設進程。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可再生能源+儲能”。嚴格落實能效約束,對標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科學有序推進重點用能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推動企業產品結構、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優化升級。通過試點,力爭形成省級新型能源體系示范基地。
2.在推動產業結構綠色高質量發展方面。積極實施主導產業綠色化示范升級,搶占數字發展至高點,加快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培育,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持推進構建“四梁八柱”產業體系,聚焦做大做強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主導產業,以全產業鏈思維實行“鏈主+鏈長”發展模式,強化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發展,全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競爭力。強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積極推動創建綠色工廠,加快綠色產品供給,推廣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
3.在推進基礎設施低碳轉型方面。加快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系統,打造智能綠色貨運體系,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大力推動綠色建筑全面發展,努力提升既有建筑綠色節能改造,逐步推廣裝配化建造方式,推動綠色建材應用。推動公共機構開展節能低碳建設,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加大新能源汽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序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智能傳感器、數據中心等碳中和新基建等全域布局。通過試點,為新基建“以點帶面、形成示范”貢獻哈經開區智慧。
4.在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方面。堅持循環經濟高效發展模式,對產業存量實施循環化改造、增量進行循環化構建,加快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循環經濟鏈。充分挖掘產業間的關聯性,開展產業鏈耦合,推動公共設施共建共享,促進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以園區循環化改造帶動區域循環化發展。加快實施中水資源化利用工程,加強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爭創園區循環經濟綠色低碳示范樣板。
5.在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方面。以哈經開區制度建設為保障,從“源頭—過程—末端”全過程一體化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制度體系,統籌推進“減污、降碳、強生態”,通過強化工業領域協同增效、清潔生產審核,優化大氣、水、固體廢物等治理方式,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合度,以碳達峰行動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治理,以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高質量達峰,努力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6.在推動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方面。大力推動低碳技術研發和攻關,圍繞清潔能源替代、節能減排等關鍵領域,立足應用導向,強化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攻關,積極布局可再生能源、儲能、工業流程再造、新型電力系統、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等低碳前沿技術研發。支持博士后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加快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成果轉化平臺,推動低碳科技成果應用示范。通過試點,形成降碳低碳脫碳技術的應用示范,為其他園區或園區內典型行業輸出系列減碳新技術整體解決方案。
7.在倡導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方面。加強全民低碳宣傳教育,探索開展全民碳普惠機制。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優化綠色出行場景,促進綠色消費。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轉型要求,積極開展節能降碳工藝技術研發創新,加強企業綠色管理制度建設。強化領導干部培訓工作,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積極形成崇尚綠色低碳的社會新風尚。
8.在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在政策層面,強化綠色金融政策引導激勵,加大對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綠色制造、節能減碳、循環經濟、綠色建筑、綠色消費、碳捕集等領域項目的支持力度。在制度層面,積極構建碳數據統計與核算制度,健全綠色低碳制度標準體系。在管理層面,積極搭建碳排放核算平臺,對園區實行可視化“雙碳”數智監管,打造“監管治理協同化、監管過程智慧化、管理措施科學化”等顯著特征的“雙碳管理新模式”。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提升能源清潔化利用效率
1.大力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
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嚴格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統籌區域煤電供應安全與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煤電從主體性電源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純凝機組、熱電聯產機組技術改造和供熱管網建設,充分釋放和提高供熱能力,重點實施哈爾濱合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北部區熱源廠升級改造工程、哈南供熱熱源提升改造及配套項目等項目,不斷提升清潔發電技術水平和供熱效率。加大優質煤炭采購力度,持續提升煤質,提高用煤效率,降低機組供電煤耗,到2025年,實現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充分開發周邊區域生物質資源,鼓勵開展生物質與燃煤耦合發電,推進電力生產供應低碳化轉型。探索實施熱電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項目,有效削減碳排放。
合理調控油氣消費。有序擴大天然氣消費,加快推進天然氣管網延伸,提高哈經開區天然氣覆蓋率和供氣能力,以“氣化龍江”為契機,加快天然氣管線互聯互通項目落地。拓展天然氣應用領域,優化天然氣利用結構,合理引導工業用氣,科學推進園區重點行業企業燃煤自備鍋爐“煤改氣”工程,提高天然氣清潔高效利用水平。保持油品消費處于合理區間,大力推進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可持續航空燃料等替代傳統燃油,提升終端燃油產品能效。
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積極推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依托哈經開區工商業用戶高度集中消納優勢和園區周邊風光(含屋頂)資源,加快平房區整區屋頂光伏開發試點和哈爾濱市平房區云計算產業園數據中心綠色化發展試點建設進程,為全省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提供示范和樣板。持續推動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全域推進高比例綠色能源開發利用。積極推進區內企業購買綠電、綠證,擴寬減排路徑。憑借哈經開區及南部豐富可再生資源,積極部署光伏、風電等基礎設施,通過將哈經開區及周邊的風、光等清潔能源就近接入、就地消納,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哈經開區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通過推動能源轉型,增強本地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加速建設綠色低碳示范園區。力爭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4%,到2030年,實現整區可利用屋頂光伏覆蓋比例不低于30%。
推動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提升哈經開區負荷側電氣化水平,推動全域設備用能替代。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能替代,加快推廣電鍋爐等設備應用。推廣全域供暖設備電氣化新建和改造,加快哈經開區負荷端電氣化、低碳化、清潔化,促進哈經開區能源結構優化轉型。
2.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推動區域數智電網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智能電網改造,全面建設網架堅強、設備可靠、智能高效、技術領先的現代輸配電網。加快哈經開區云計算產業園增量配網項目配電區域劃分和電力業務許可辦理進程,充分調動整合哈經開區配網載體優勢和大數據產業消納優勢;在云計算產業園建成電網集控中心基礎上,開展數字化能源管理平臺功能升級擴容工程,有序推動區域電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圍繞“綠源、智網、配儲、新荷”特征,推進數字化、智能化配電網建設,提高清潔能源開發并網規模。力爭到2030年,實現增量配電網區域風光能源使用比例達到40%以上,提升哈經開區綠色能源消費占比。
加快推動新型儲能項目建設。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鼓勵新建新能源項目配置不低于10%、2小時儲能設施,鼓勵存量電源同標準配置儲能設施,推動企業儲能電站建設進程。以哈經開區為中心,通過多重渠道和激勵機制,推進增量配網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新型儲能多場景市場化應用,提高清潔能源消納和運行能力。基于不同應用場景、容量規模、空間條件、成本敏感性等條件下,適時探索鋰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開發應用。通過儲能系統建設,提供容量支撐、峰谷套利、調峰調頻、備用電源等創新服務,提高電網消納水平,提升電網投資經濟性和供電可靠性,促進區域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協調發展。力爭到2030年,整區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50萬千瓦時以上。
探索建設區域級虛擬電廠。依托增量配電網及可調負荷,構建增配區域虛擬電廠,并逐步拓展將哈經開區內分布式電源、儲能等資源進行聚合和協同優化,推動哈爾濱經平供電有限公司園區級虛擬電廠項目建設,實現全區電源側的多能互補、負荷側的柔性互動,有力支撐區域內需求響應業務。因地制宜,以哈經開區優質的資源稟賦為基礎,與政府、電網、增配多方合作,打造城市級虛擬電廠平臺,有效推動源網荷儲友好協同,有力支撐哈爾濱市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為未來哈爾濱市電力能源綠色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3.全面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
深入開展工業節能診斷。推動節能管理源頭化,堅持節約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辦法,對重點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科學有序實施用能預算管理。在產業項目發展的全過程深入落實能耗“雙控”目標要求,將單位產值能耗水平作為規劃布局、項目引入、土地出讓等環節的重要門檻型指標,加強對符合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能效環保指標先進項目的用能保障。聚焦熱電、食品等重點行業、重點設備開展工業節能監察,提高常態化日常監察水平。對重點用能單位名單實行動態管理,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組織實施專項節能診斷服務,提出節能改造建議。積極組織開展園區節能評估,主要從哈經開區能源消費強度、用能總量、區域項目分類管理原則、能效標準依據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費等對策措施、節能技術產品和新能源推廣應用,以及新增用能等量或減量替代方案等方面對園區進行能耗分析和預測,充分挖掘園區節能潛力,推進節能降碳改造。
強化工業企業能效管理。加強能源管理體系、能源計量體系和能源消費統計體系建設,定期開展能源審計和能效對標達標,打造能效“領跑者”。推動重點用能企業制定實施節能計劃,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開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設立專職能源管理崗位等。按年度對重點用能單位(威立雅熱電、豐威熱力、藍星哈爾濱石化、北大荒完達山乳業等)開展節能核查工作,加強對重點企業節能降碳的幫扶指導。督促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企業,對標各自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技術設備改造提升等方式,到2025年,重點企業能效力爭達到標桿水平。鼓勵企業定期編制能源計量、使用、優化報告,充分發揮重點企業在節能降碳中的示范作用。
加快推進能源智慧化管理。鼓勵企業加大能源系統硬件基礎設備投入,對年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以上用能企業能源計量器具實施數據化改造。鼓勵大型企業建設企業端能碳管控信息平臺,形成集過程監控、能源調度、數據管理、能源決策一體化信息系統,加強能源消費、原料用能、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等統計核算和日常監測。鼓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對園區和企業用能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建設區域智慧能源系統。積極構建綜合能源服務體系,開發建設電力一體化智慧管理平臺,為全區企業、公共設施等提供全方位用電規劃、節能減排、電力運維等服務,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提升區域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減排能力。嚴格落實重點企業能耗在線監測企業端建設,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重點行業企業全面完成能源管理中心建設。
4.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
全面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全面推廣節能技術,鼓勵支持區內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應用。支持能源、化工、食品等高耗能行業實施能源梯級利用、余熱余壓回收利用和燃煤工業鍋爐改造,加快淘汰更新高耗能落后的生產設備。以中國移動數據中心余熱回收節能降耗項目為示范,大力推動區內其他企業工業余熱回收利用。實施設備能效提升重點項目,持續推動頂津食品2023年設備升級改造項目、頂益食品設備升級綜合技改項目、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改造產線升級項目等節能改造建設進程。加強對新建數據中心在高密度集成等高效IT設備、液冷等高效制冷系統、高壓直流等高效供配電系統、能效環境集成檢測等高效輔助系統等方面的綠色化設計指導。
嚴格執行設備能效標準。強化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管理,加強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鏈條管理,實施重點產品設備更新換代和改造升級,新建項目主要用能設備要達到二級能效及以上水平,確保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全面落實。推動重點企業鍋爐智能測控改造、高耗能轉機永磁調速改造等節能降碳挖潛工作。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企業優先選用先進水平能效產品設備,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大力推動公共建筑變壓器、空調、風機、水泵、電梯、照明燈具等通用設備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
(二)推動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
1.推動主導產業綠色化示范升級
做大做優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堅持做大總量規模與優化產業結構并重,加快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步伐。突出整機牽引,鼓勵引導哈飛、哈工大機器人等企業靈活運用自主創新、配套合作等方式,提升整機裝備制造水平和產品競爭力,持續推動思哲睿手術機器人產業化項目、哈爾濱瀚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智能裝備制造項目等建設,促進制造業向智能、綠色、高端、服務方向轉型升級。突出零部件帶動,以東安汽發、海航創通等企業為重點,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構建服務整機制造的協作配套體系,推進廣聯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金屬零部件智能制造項目、東安汽車動力新能源混動系統新基地一期建設項目、寶隆汽車供應鏈汽車零配件生產基地項目等建設進程。重點圍繞汽車、航空裝備、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重大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新能源裝備等重點產業鏈,打造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加快布局航天航海、增材制造、儲能材料等未來產業,形成新的產業梯隊。到2025年,力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0%。
做精做細綠色食品產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圍繞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開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以龍頭企業拉動延伸產業鏈,持續發揮益海嘉里、九三糧油、百威哈啤、中糧可口可樂等龍頭企業優勢,聚焦高品質糧食、肉類制品、酒水飲品等產業鏈,加快生產線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帶動哈爾濱市乃至黑龍江省食品產業由全國綠色大糧倉向全國綠色高品質大廚房轉型升級。以品牌發展提升價值鏈,深入開展區域品牌化發展戰略,重點發展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高端食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功能化、個性化、安全化、健康化需求,以產銷融合拓展供應鏈。聚焦需求端持續發力,依托電商平臺、倉儲物流智能高效打造供應鏈,線上線下同發力,保障有效供給、滿足消費需求。以項目帶動為抓手,持續推進綠源食品北大荒綠源冷鏈管理中心建設項目等建設。到2025年,力爭食品產業產值年均增長7%,打造全省最重要的綠色食品產業基地。
做新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搶抓“新基建”政策機遇,加快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打造以數據中心、5G通信網絡、高性能計算等為特色的大數據產業鏈為“一主”,以產業應用為特色的制造業智能化、以工控軟件為特色的應用軟件為“兩翼”的“一主兩翼”產業格局。以“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功能區為平臺,依托中國移動大數據中心,加快部署大數據中心硬件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中國移動(哈爾濱)數據中心三期一階段工程項目、北方云(IDC)大數據產業園項目建設,引導信息技術產業向高精尖方向縱深發展。以“南數北用”為方向,重點引進應用類高科技產業項目,創新發展衛星通信、云計算及大數據產業鏈、工業互聯網與信息服務等產業鏈,形成立足東北、服務全國的國家大數據中心重要基地,叫響“中國云谷”品牌。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步伐,發揮制造業集聚優勢,依托航天云網、中國移動等企業在互聯網、大數據領域的技術優勢,加快實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依托龍哈工業云平臺,采用“政府引導+云服務+生態伙伴”模式,推行“上云用數賦智”服務,支持企業“上云用云”、提質增效。加快優勢產業數字化應用,打造“數字+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到2025年,力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0%,大規模數據中心服務器數量實現全市絕對占比優勢。
2.加快培育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
積極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瞄準綠色低碳、能源清潔、安全高效利用的發展方向,以風力發電裝備、太陽能發電裝備、儲能裝備等生產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打造可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為契機,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做大做強。提前布局北方地區的風力發電產業,引進清潔能源研發中心、塔筒廠、葉片廠、高架柜電纜生產廠、儲能中心等相關企業,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發電設備等項目建設,打造成為省、市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到2025年,力爭培育成為150億元級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聚焦“防—治—養”一體化模式,統籌醫藥、醫療器械、醫療三大領域發展,依托東北基因產業創新聯盟,以華大基因、生物科技孵化器等載體,在精準醫療、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方面發展基因創新產業,增強基因技術在農業種植、動植物繁育、基因檢測等方面的應用。加強數字診療設備、體外診斷、康復輔助設備等產業化應用工程技術研究和服務能力建設,發展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疾病康復等為主的健康管理服務。建設覆蓋東北地區的基因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和醫藥技術創新平臺。推動生物制藥新品種研發、生產及推廣,推進維科生物畜禽新型疫苗、禽流感細胞毒懸浮培養滅活疫苗研發生產。堅持“創新引領、高端集聚、特色突出、規模支撐”產業發展主線,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鏈發展不斷提質升級。
3.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持續推進兩業融合發展。以技術創新促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搭建科技、資本、人才、產融對接等4大綜合服務平臺,推進哈爾濱大數據產業園區載體平臺建設,構建兩業融合支撐平臺。推廣萊特兄弟模擬飛行訓練器研發培訓服務、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柔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推動制造型企業發展服務衍生制造等新業態,鼓勵企業中試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工業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分離分立和專業化、高端化、規模化發展。鼓勵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企業后端支持等服務,促進制造業向企業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服務化制造商、平臺化經營商和個性化定制服務商等方向轉型,培育一批服務型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專業化咨詢服務機構,打造全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示范標桿。
加快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聚焦商貿流通、文化創意、休閑旅游、商務會展、大健康服務、現代金融等領域,推動現代服務業瞄準服務業發展新趨勢,大力發展市場潛力大的新興服務業。依托太平國際機場、哈綜保區和哈南電商倉儲物流基地、跨境電商物流基地的綜合區位優勢,積極構建國際物流、工業物流、涉農物流和商貿物流產業服務體系,打造以產業組織服務體系為核心的城市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健康服務業與旅游業、醫療服務業、大數據產業融合發展,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南分院為中心,建立全市“醫·養·藥·美”多元結合的大健康綜合信息平臺和大健康服務管理平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特色的健康服務產業聚集地。支持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鼓勵發展節能技術、節能監測診斷服務、節能咨詢服務等服務業。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健全服務型制造發展生態,培育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業態新模式。
4.深入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積極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強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加快綠色產品供給,推廣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積極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進原料無害化、能源低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開展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集成應用。鼓勵企業開展科學碳目標制定和綠色供應鏈管理,優先在汽車、機械、電器電子等行業創建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培育一批管理基礎好且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的綠色工廠,鼓勵一批設定科學碳目標的企業實現精準降碳。引導企業制定綠色低碳發展戰略、規劃和目標,鼓勵企業發布年度綠色低碳發展報告。加快推進智慧園區、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建設,聚焦能源管理、節能降碳等典型場景,探索“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新模式,不斷提升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新增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10家以上,綠色發展成效明顯提升。強化先行示范引領,培育區內先進龍頭企業開展零碳化示范,積極創建“近零碳”工廠、“零碳”工廠、“超級能效”工廠。
鼓勵開展產品碳足跡認證。引導企業結合自身產品和公司發展方向,有序開展產品碳足跡認證工作,提升生產企業品牌價值,促進綠色供應鏈發展。引導產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從各個環節提升環境績效,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升級改造,推動產品從原材料采購、加工、包裝、倉儲、運輸、銷售、使用到報廢處理整個生命周期的減排降耗,減少全產業鏈碳排放。探索建立哈經開區產品碳足跡公共管理服務平臺,積極搭建符合區內產業特點的碳基礎數據庫。
(三)提升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水平
1.構建開放高效低碳路網結構
暢通綠色高效交通路網體系。依托城市大腦平臺,打造智慧化交通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哈經開區交通路網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水平,構建高效低碳路網結構。進一步釋放平房機場潛能,打造國產通用飛機和通用直升機運營、服務綜合示范基地,提升區域資源要素集聚共享能力。積極爭取省市支持,推動哈五路達到城市道路標準,推動京哈高速入城口南移,加快周邊土地整理,推動金環以南區域交通網絡暢通工程。支撐推動地區大交通貫通拓展工程建設。著力微循環、小循環道路暢通工程,構建以新疆大街、平房火車站等商貿中心節點為核心的地鐵、輕軌、公交、單車等多元化公共交通體系,推動既有物流樞紐、配送設施、快遞設施、倉儲設施等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行區內交通綠色化發展。
推動運輸裝備低碳轉型。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的引領帶動作用,力爭實現轄區主干線路新能源公交車型全覆蓋。聚焦出租汽車、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環衛清潔等領域,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車。逐步推進貨運車輛新能源化進程,擴大電力、液化天然氣動力、氫燃料動力貨運車輛在貨運車輛保有量中的比例,推動道路運輸裝備清潔化、輕量化和低碳化發展。持續加大新能源小客車普及應用,結合哈經開區實際情況,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產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占比。到2025年,轄區范圍內新能源或清潔能源公交車、出租車比例進一步提升。
2.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
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結合《哈爾濱市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實施方案》(哈住建發〔2020〕320號),大力推動綠色建筑全面發展,推進舊城區既有建筑綠色節能改造,推行建筑集成設計、工業化生產等新型建筑建設模式。逐步推動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具備條件的鼓勵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建設,逐步釋放存量建筑運行減碳能力。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強化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管理,推動建造方式創新。持續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開展節能改造,支持公共建筑運用智能管控、管路優化、能量回收、自然冷源、多能互補、自然通風等技術實施改造升級,逐步實施能耗限額管理。推動公共機構開展節能低碳建設,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建立健全節約型機關常態化、長效化機制。鼓勵建設低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培育超低能耗建筑產業體系,擴大近零能耗建筑面積。到2025年,區內新建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90%以上。
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鼓勵新建建筑同步安裝光伏發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政府投資項目優先采用光伏發電滿足部分用能需求,試點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基于嚴寒地區屬性,適時應用冷熱源系統等超低能耗技術,采用新風環控一體機+碳纖維輔助電采暖,降低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積極開展區域供熱設施改造提升,推進哈經開區供熱管網改造工程項目實施,大力實施燃氣管網改造提升。結合市場需求和哈經開區資源稟賦條件,積極推廣熱泵分散供暖,鼓勵城鎮地區加大太陽能和空氣源熱泵、太陽能和地源熱泵供熱系統的應用。推進建筑用能電氣化,引導生活熱水、炊事用能電氣化,大型公共建筑推廣電蓄冷空調、蓄熱電鍋爐,通過優化開關時間、錯峰啟停,減少非必要耗能、參與電網調峰。
3.不斷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持續提升水電氣基礎設施低碳水平。充分考慮哈經開區產業項目落地投產需要,加強整體規劃,科學、合理布局水電氣網網絡。推動落實供水排水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供水體系,探索建設將再生水作為區域用水的重要補充;改造供水技術,利用變頻調速實現恒壓供水,實行區域化定時定量供水,試行分質供水,提高用水的計劃性、集約性、循環性。科學規劃供電設施建設,繼續堅持強化500千伏受端電網建設,推進220千伏向園區的深入和解環運行,完成高壓變電所雙電源建設,提高66千伏變電所的普及率,完善220千伏和66千伏電網對城區覆蓋,積極優化電網運行方式。加強燃氣供應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燃氣供應。持續推動哈南工業新城起步區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二期)工程、哈南工業新城綜合提檔升級打捆工程項目等建設。
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基于哈經開區中水回用率不高現狀,大力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提高工業用水效率,推進哈經開區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梯級利用和再生利用,積極謀劃中水回用項目落地,加大區內企業中水回用力度。積極將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納入哈經開區環境基礎設施“一盤棋”統籌建設,持續推進平房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項目、平房凈水廠排泥水處理工程項目建設進程。積極推進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共建共享。
加速公共道路照明節能升級。積極推行路燈精細化養護管理,加大維修和提質改造力度,高標準策劃設計智慧路燈系統,結合道路等級狀況、車流通勤量、燈桿高度等因素,合理配置新型LED路燈進行替代升級,同時加裝基于移動物聯網系統的路燈管理綜合控制系統,對每盞路燈設備的運行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實現對設備的實時控制,達到進一步優化節能的效果。通過節約用電,加強照明管理,根據實際需求優化照明布局并善用高效光源,創造節能、高效、綠色的照明環境,助力改善道路光照水平,方便公眾交通出行,降低運維和電費成本,提升區內照明設施管理,推進低碳減排。
4.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電源設施布局,大力推廣節能、低損耗變壓器的應用。新建、擴建變電站推薦采用低損耗變壓器,推廣節能技術,提高配電網的供電能力和安全可靠性。推動哈經開區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建設,配套新建配電自動化終端和實施智能云端互聯工程。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十四五”時期哈爾濱市城區“十公里充電圈”、三環內“五公里充電圈”、二環內“二公里充電圈”布局規劃,積極推進整區公共充電樁全覆蓋。充分挖掘公共建筑的巨大潛力,圍繞政府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停車場、社會化停車場、城市商業中心、工業中心等場景,加快構建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采取智能化管理、充電設施配套等措施,打造綠色低碳停車場示范工程。探索構建車網互動新型智慧電力系統,推動實現電動車成為用能和儲能終端。
推進碳中和智慧設施建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促進各類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集成優化,降低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探索建立全領域、全流程、全時段碳排放動態管理體系,為實現碳中和提供設施保障。抓住建設“智慧經開區”契機,依托中國移動(哈爾濱)數據中心三期一階段工程項目,加大智能傳感器、數據中心等碳中和新基建在車間、建筑、倉庫、停車場等全域布局,到2025年,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1.3。加強能源智能化應用平臺、可視化管理平臺和綜合監控平臺等管理型公共平臺建設,整體實現哈經開區碳中和的精細化管理、智慧化服務。推動搭建哈經開區碳排放核算平臺,通過大屏直觀展示園區主要碳排放指標、能源消耗指標、清潔能源指標、碳排放重點領域及碳排放歷年趨勢,實現碳排放核算、統計分析、量化摸底、達峰預測、決策支持、項目管理等功能的綜合性平臺。
(四)大力推動資源循環利用
1.打造產業循環鏈接模式
系統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網。按照“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排放,降低單位產值資源消耗量為目標,以多產業共生耦合、多資源聯供調節、多產品聯產、高附加值產業鏈延伸、廢物資源化等為手段,重點圍繞哈經開區內的不同產業及企業,加快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等產業鏈的延伸與改造,加強產業鏈關鍵鏈接項目建設,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耦合鏈接。構建以資源、產品、副產物及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為核心的特色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實現原料投入和廢棄物排放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從產品、企業、產業和社會四個層面構建不同產品鏈之間、產業集群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共生和耦合,構建企業內部循環,企業之間循環和關聯產業配套循環。積極構建“原材料-零部件-裝備制造”“種植-食品制造-食品深加工”“半導體、傳感器-通信、云計算、區塊鏈”等循環經濟產業鏈,以園區循環化改造帶動區域循環化發展。
加快布局高端智能再制造。積極引導再制造產業進入哈經開區,參與拆解及梯次利用、固廢綜合處理等,聚焦具有重要戰略作用和巨大經濟帶動潛力的關鍵裝備,開展以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為核心特性的高端智能再制造。持續推動深度自動化無損拆解、柔性智能成形加工、智能無損檢測評估等高端智能再制造共性技術和專用裝備研發應用與產業化推廣,帶動綠色制造技術不斷突破,提升重大裝備運行保障能力,從而實現綠色增長。組織推動企業建設再制造技術研發中心,提高再制造水平,加快推廣應用結合工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大力推廣工業裝備再制造。
2.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構建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區內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鼓勵采用“互聯網+回收”、預約上門、以舊換新等靈活回收方式,規劃布局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回收市場和社區智能回收終端,提高居民交投廢舊物資便利化水平。加快開發利用“城市礦產”,推進廢鋼鐵、廢舊電子產品、廢塑料、報廢機動車等回收、分揀、加工利用,實現“礦產資源”全生命周期降碳。積極推進中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動智能化分揀中心升級改造項目建設。統籌園區發展與廢棄物資源化高值化利用,推動創建“無廢園區”。
建設節水型園區。推動熱電、食品等高耗水行業集聚發展,鼓勵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實現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推行廢水資源化利用。因勢利導推動哈經開區與市政再生水生產運營單位合作,推廣示范優秀園區產城融合用水新模式,建立企業點對點串聯用水系統。鼓勵園區建設智慧水管理平臺,優化供用水管理。加強非常規水源再生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強點對點供水。加快實施中水資源化利用工程,推動哈經開區中水回用建設項目落地建設,加快實施百威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中水回收項目,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率。
3.加強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
加強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強化熱電行業企業固廢產生和合規處置監管力度,通過利用燃煤灰渣、爐渣等生產泡沫陶瓷、吸附材料、隔熱材料等,實現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建材企業為核心,消納區內其他產業產生的廢渣如粉煤灰、脫硫石膏等生產水泥、商品混凝土、蒸壓磚等建筑材料,進一步運用在哈經開區及哈爾濱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實現區內工業固廢的“吃干榨凈”。推進城市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再生利用,鼓勵企業加大建筑垃圾再生產品使用,推動在土方平衡、林業用土、環境治理及回填等領域大量利用經處理后的建筑垃圾。
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普及分類知識,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和回收利用率。加快智慧環衛系統建設,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構建智慧云管理平臺,實時采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環節相關信息,實現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整治過度包裝,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完善廚余垃圾收集、運輸和管理機制,提高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實行減量獎勵機制,推動以居民小區為單位進行生活垃圾就地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對減量效果明顯的居民小區、社區給予物資和榮譽獎勵。強化指導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督查考核機制。
(五)提升減污降碳協同能力
1.強化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源頭防控
加強源頭防控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制度,以生態環境分區和環評體系為核心抓手,強化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源頭防控,將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納入“三線一單”分區管控體系,建立以規劃環評為低碳宏觀引領、以項目環評為高碳準入關口,以排污許可為精細化過程管理的協同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招商引資機制,對新招引項目、改擴建項目開展綠色評估預審,注重項目環境污染情況、低碳技術含量、生產工藝先進水平,發揮招引項目對哈經開區綠色發展的帶動作用。對不符合產業導向、易造成環境污染、能源消耗大、技術水平低的項目實施“一票否決”。
積極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鼓勵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企業高質量集聚、形成規模效應、做大做強,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按照“效益優先、適度超前、引導集聚、集約經營”的原則,根據哈經開區五個區塊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科學規劃哈經開區及周邊區域土地資源,合理確定哈經開區及配套設施的布局和建設規模,優化用地結構,統籌安排入區項目。以“以地定產、以產見碳、以碳優產”為原則,通過已建土地、潛在新增土地等土地開發帶動產業發展,基于產業發展預期所預見的碳排放總量,開展哈經開區碳總量基準配額分配優化。
2.推行工業領域清潔生產改造
強化重點行業清潔生產。以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污降碳、提質增效為目標,以清潔生產審核為抓手,深入推進能源、食品等重點行業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同時對區內企業開展全面摸排調研,提出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名單,建立動態管理臺賬,明確實施計劃。推行“一鏈一策”清潔生產審核機制,針對哈經開區熱電、化工等高碳高污染物行業,引入全生命周期評價(LCA)理念,推行產業鏈清潔生產審核機制,充分發揮清潔生產審核效能,提升產業鏈層面清潔生產水平。通過企業間多級串聯循環使用、副產品交換、廢料循環利用、生產工業鏈、產品鏈、物質循環產業鏈、蒸汽—熱水多級利用等合作,提升哈經開區企業間的清潔生產潛力,實現廢物資源化、循環化,實現減污和降碳動靜脈耦合。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當采取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加快燃料原材料清潔替代,使單位產品能耗、物耗和水耗等達到清潔生產先進水平。
建立清潔生產準入制度及服務體系。建立清潔生產準入制度,根據哈經開區減污降碳及綠色發展需求,確定清潔生產準入制度。主導產業引進項目清潔生產水平要達到行業二級水平以上;其他產業新上項目原則上要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節能減排及環保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建立清潔生產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培育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技術開發與推廣、信息咨詢、宣傳培訓等提供服務,幫助工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審計工作。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制定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計劃,鼓勵企事業單位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特別是出口加工型企業和重點工業企業,要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提高清潔生產水平。
3.強化污染物與碳排放協同治理
加強要素協同治理。全面加強污染防治與碳排放治理的協調性,統籌水、氣、固廢和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要求,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強化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一體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與節能降碳行動,開展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節能降耗,提高設備自動化智能化運行水平。開展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推動污水處理廠增設甲烷回收裝置,深入推進工業企業廢水處理回用、節能節水改造,中水回用等新技術和新工藝。積極創建綠色低碳試點園區,充分發揮試點示范作用,打造一批污染物和碳排放“雙近零”排放標桿企業。采取資源循環利用、企業節水行動、綠色生產方式轉變等方式,加強污染防治攻堅戰與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銜接。
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以哈經開區循環化改造工作為契機,深入解析哈經開區經濟活動中物質、能量的代謝動態演化過程及其環境影響,發現環境污染的源頭和成因,調控物質代謝,優化園區物質、能量和環境管理。通過自下而上,理清多產品、多元素、多層級物質能量代謝的結構、路徑、過程等特征,定量揭示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提出靶向減污降碳調控措施,推動企業內、企業間、產業間物料閉路循環,并持續循環迭代優化。積極構建園區基礎設施共生體系,搭建“能源—水—固體廢棄物”協同的基礎設施共生系統,提升降碳、減污、節水潛力和成本效益。
4.探索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
建立健全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積極爭創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園區,推進資源信息交互平臺建設,開展環境污染問題診斷、系統解決方案,污水和危險廢棄物集中處理處置、煙氣治理、污染物排放監測以及監管信息平臺等環境綜合治理服務。一體化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項目建設,加快實施固廢資源化處置、中水回用、平房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項目,有效推進哈經開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及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
完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政策機制,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規范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場機制,培育一批專業化水平較高、信譽好、運營管理能力較強的第三方治理企業。創新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把第三方服務打造成哈經開區環境公共領域全科“環境醫院”或“環保管家”,包括決策與規劃咨詢、監督監測、運營維護、環境(政策)風險防范、培訓宣教等;確保園區企業達標入網及集中式治污設施達標排放;確保環境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排放穩定達標,掌握即時運行情況。
四、科技創新
(一)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環境
堅持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深入推動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圍繞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大學科技園建設、研發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形成強大合力,實施一大批綠色低碳重大項目,推動創新發展聚集區建設。加強相關部門協作,強化多級聯動,推動綠色低碳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加快科技管理職能向創新服務轉變,優化整合各領域綠色低碳科技計劃項目,改進和規范科技項目管理,積極落實省、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研發補助、技術交易獎補等政策。承接落實《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新時代龍江創新發展60條》《新時代綠色龍江建設60條政策措施》《哈爾濱人才新政30條》,吸引科技創業團隊入駐,對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在生物技術、機器人智能裝備、復合材料等領域精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構建以創新型領軍企業為龍頭、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大中小創新企業梯次并進的集群化創新矩陣。
(二)強化科技戰略支撐能力
充分發揮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等高校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作用,高水平推進重大科研設施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聚焦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等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發揮大學大所優勢,挖掘企業科技潛力,爭取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和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支持區內東安等領軍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和哈工大等在哈重點高校院所,圍繞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機器人等產業鏈,合作建設一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產業支撐力大的創新聯合體,打造突破型、引領型創新平臺,推動企業成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研究院、產業創新聯盟、產業基金等各類平臺要素支撐作用,建設一批產業協同創新綜合體。
(三)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攻關
1.推進產業基礎再造提升工程。著力加強“四基”領域共性技術、高端技術、前沿技術的科研攻關,重點突破中高端汽車發動機、先進民用直升機發動機等一批基礎零部件,突破航空航天用精密鍛件、高表面高延展性可沖制鋁合金等一批關鍵基礎材料,突破熱加工工藝、增材制造等一批先進基礎工藝,突破工業大數據平臺等一批基礎技術;推進先進生產管理模式,開展重點行業工藝優化行動,鼓勵企業持續開展質量技術攻關和質量改進,重點在通航飛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展數字化制造的質量管理創新、基于個性化分布式制造的質量創新和基于極端制造的可靠性創新,提升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推動低碳技術研發攻關。圍繞清潔能源替代、節能減排等關鍵領域,立足應用導向,強化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攻關。發揮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等載體技術優勢,重點加大機器人整機、零部件和系統集成、智能制造、固廢資源化利用等領域的科技攻關戰略,積極布局可再生能源、儲能、工業流程再造、新型電力系統、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等低碳前沿技術研發。鼓勵企業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加大智能裝備投入,加強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綠色制造領域的應用,建設一批綠色工廠、數字工廠、智能化車間等。結合哈經開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以綠色技術突破帶動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全面增強綠色創新發展的引領支撐能力。考慮高緯度及嚴寒地區屬性,加強園區余熱回收利用、清潔采暖、既有建筑能效提升以及適合嚴寒地區節能技術的應用攻關。
(四)推動低碳科技成果應用示范
緊密依靠產業鏈打通創新鏈,促進“創新+創業+產業”聯通發展,構建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機制。圍繞產業鏈關聯企業,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機制,強化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技術創新體系,聯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創新企業、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等,共同組建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協同創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庫,做大做強哈工大、維科生物等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積極推動天海機械制造機械與電氣生產科研制造基地項目、廣聯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建設,促進綠色技術供給與企業綠色創新需求精準對接。積極引導和支持創新服務平臺挖掘篩選優質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推動可再生能源替代、智能電網、裝配式建筑技術等技術成果轉化和規模化應用,促進項目與園區、企業、孵化器、投資機構等進行對接,帶動項目在園區落地。
五、重點工程
哈經開區結合綠色低碳發展現狀,緊扣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先期謀劃建設17個重點項目,重點圍繞能源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產業綠色發展支撐、科技創新研發支撐、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開展。試點推動實施中,不斷對標先進地區、借鑒成熟經驗再謀劃一批能級提升項目,推動碳達峰試點工作不斷創新優化。
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共8項,總投資14.72億元。主要包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哈爾濱合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2023年供熱老舊管網改造工程項目等一批供熱效率提升項目及增量配網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項目等儲能項目;哈爾濱哈南公共事業發展有限公司哈經開區園區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可配套配電自動化終端和實施智能云端互聯工程。
節能降碳改造項目3項,總投資1.95億元,包括哈爾濱頂津食品有限公司2023年設備升級改造項目、哈爾濱頂益食品有限公司設備升級綜合技改項目、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改造產線升級項目。
產業綠色發展支撐項目2項,總投資13.2億元。主要圍繞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目標,推進數據中心建設及工廠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包括中國移動(哈爾濱)數據中心三期一階段工程項目、哈爾濱田美藥業數字化智能工廠建設項目等。
科技創新研發支撐項目3項,總投資2.21億元,為哈爾濱天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機械與電氣生產科研制造基地項目、廣聯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哈經開區數字經濟產業園項目,主要進行研發中心建設及信息化能力建設,提升數字化水平。
資源循環利用項目1項,投資0.25億元,為哈爾濱(威立雅)熱電有限公司機力通風冷卻塔余熱回收項目,提升余熱資源循環利用能力。
六、政策創新
(一)強化綠色低碳優惠政策支持
加大哈經開區管委會財政資金投入支持力度,全方位強化園區基礎建設、綠色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循環經濟等,對符合條件的創新基礎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智能化綠色制造等重大研發項目優先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優先將哈經開區優質企業、重點項目納入財政資金重點項目庫,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和省、市預算內投資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等專項資金支持。嚴格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強化優惠政策的綠色低碳導向作用,加大對綠色低碳產品的補貼力度。探索開展區域整體清潔生產集群審核模式試點創建,積極出臺清潔化生態改造財稅激勵政策,推動區內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提升園區整體清潔生產水平。
(二)強化綠色金融政策引導激勵
積極開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點圍繞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方面創新。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探索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加大綠色信貸供給力度,設立“綠色金融風險資金池”,探索開展各類綠色金融服務。拓寬綠色產業直接融資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發行綠色債券。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對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綠色制造、節能減碳、循環經濟、綠色建筑、綠色消費、碳捕集等領域項目的支持力度,增強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和多樣性。加強綠色金融統計系統建設,提高綠色信貸統計精準度。
(三)構建碳數據統計與核算制度
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涵蓋全區分領域、分行業、分能源品種的能源統計體系。將碳排放基礎統計指標納入哈經開區現有統計指標體系,建立按部門、職能劃分碳排放相關領域全口徑數據統計與收集機制,明確統計口徑、統計方法、統計周期、上報流程、責任人等內容,確保碳排放相關數據真實、可靠。定期組織編制哈經開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梳理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廢棄物處理、林業等環節溫室氣體排放現狀,掌握重點溫室氣體排放源,分析溫室氣體排放主要影響因素和變化原因,助力實現精準降碳。針對園區內重點排放單位每年開展碳核查(或盤查)工作,摸清園區內重點行業及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情況,明確企業節能減碳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務。引導重點出口企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支持打通關鍵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物料、輔料、能源等碳排放數據以及行業碳足跡數據,重點推動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行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測算與評價,引導企業節能降碳。
(四)健全綠色低碳制度標準體系
深化落實現有綠色發展相關政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綠色發展相關政策制度體系。完善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能源審計管理辦法,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標準,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先行先試開展碳排放預算制度創新工作。探索建立健全碳普惠市場建設體制機制,研究構建碳普惠方法學庫,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結合自身減排特點,科學開發和申報碳普惠減排方法學。
(五)探索創新清潔電力相關機制
依托哈經開區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整區屋頂光伏開發試點、云計算產業園數據中心綠色化發展試點、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示范性、引領性、開放性特征和各試點政策協調性優勢疊加,開展區域配電價格機制、源網荷儲一體化互動機制、分布式發電交易機制、虛擬電廠運營和輔助市場聚合機制等相關管理性、價格類機制探索研究。通過創新完善相關機制,聚合放大區域級試點多要素多主體高比例清潔能源的能源互聯體系低碳促進效應,服務哈經開區綠色化低碳發展。
七、全民行動
(一)加強全民低碳宣傳教育
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知識進園區活動,增強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深入做好區內“雙碳”工作宣傳,結合世界地球日、六五環境日、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濃厚氛圍。結合哈經開區管委會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各類媒介,及時、準確向社會公眾和企業做好政策宣傳解讀,普及節能降碳相關政策措施,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繼續推動綠色創建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園區綠色品牌引領作用。積極與省、市主流媒體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多角度呈現哈經開區綠色低碳發展亮點特色。
(二)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優化綠色出行場景,倡導鼓勵公眾乘坐公共交通、使用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打造綠色消費場景,引導餐飲、酒店、商超等綠色消費模式,鼓勵公眾購買碳標簽產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不斷推廣節能、節水、高效、安全的綠色智能家電產品,推動電商平臺設立綠色低碳產品銷售專區,建立銷售激勵約束機制,支持綠色積分等“消費即生產”新業態。探索開展全民碳普惠機制,量化公眾節能低碳行為減碳量,并將減碳量按照一定比例換算成“碳幣”發放到相應公眾賬戶中,形成崇尚綠色低碳的社會新風尚。
(三)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轉型要求,積極開展節能降碳工藝技術研發創新,加強企業綠色管理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區內國有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帶頭承擔節能降耗減排責任,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推動區內企業建立ESG評價體系,從內部形成制度規范,增強可持續發展管理能力。推動重點用能單位開展碳排放核算,建立碳排放臺賬,“一企一策”制定節能降碳專項工作方案,倡導開展同行業碳排放強度對標,制定碳減排路線圖。鼓勵零售企業不采購、不銷售過度包裝商品,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導生產企業實行“綠色包裝”。管理部門充分發揮管理和監督作用,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四)強化領導干部培訓工作
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依托省、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專家資源,制定碳達峰、碳中和培訓計劃,制作精品課程,分階段、多層次開展國家“1+N”政策體系、省“1+N”政策體系、先進節能減碳技術、典型示范案例等專題培訓,普及“雙碳”基礎知識,宣講政策要點,強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意識,深化各級領導干部對“雙碳”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通過加強實踐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引導領導干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技能,提升綠色低碳發展相關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
八、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哈經開區管委會對碳達峰相關工作進行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制定重大政策。提升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機制,全面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形成高位推進、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定期對哈經開區各部門工作進展進行調度、檢查、督辦、考核,確保各階段任務有序推進。建立與市級相關部門的溝通銜接機制,實行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事項“特別議事”機制,設立獨立辦事窗口,對試點園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及時溝通解決。
(二)政策支持
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能源領域法規政策,推動制定哈經開區配套政策。針對園區實際,積極制定促進產業集聚和推動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按需建立主導產業轉型發展基金、綠色經濟專項資金等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對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發展、能源節約和清潔能源利用等予以扶持。進一步加大促進能源尤其是清潔能源發展的資金、土地、金融、價格、人才引進以及應用推廣、項目開發等政策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新型能源技術和重大能源技術裝備的研發攻關、新能源開發利用等項目。
(三)資金保障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完善配套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市級專項資金支持,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落實資金保障。繼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不同經濟成分和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推動和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靈活多樣的產品和服務。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利益共享、風險分擔、長期合作關系。
(四)監督考評
落實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對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實行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積極落實國家和省、市要求,制定碳達峰工作任務要點,并據此對主要目標完成情況和重點項目實施情況開展年度調度,對實施進度緩慢或指標未達到既定目標的進行督辦。哈經開區各部門按任務分工開展本部門實施情況年度調度,重點調度評估負責的指標、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及重點任務、工程項目等實施情況。加強監督評估結果應用,獎優罰劣,正向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的聯合協作,為科學精準做好試點園區建設工作提供決策建議、專業咨詢、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五)宣傳推廣
在各類學校、企業、社區等場所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社交網絡等新媒體,廣泛宣傳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和政策。組織做好全國節能宣傳周、節能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探索建設碳達峰碳中和主題科普基地,推動碳達峰試點創建工作更加深入人心,促進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