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當頭!能源年中“成績單”出爐
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6.0%創歷史同期新高 生產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上半年,宏觀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等因素形成新支撐。總的來看,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在解讀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透露的內容。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國內生產總值為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0%。聚焦能源領域,1~6月份,隨著煤炭先進產能有序釋放,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原煤生產降幅收窄,原油生產穩定增長,天然氣生產創歷史新高,電力生產同比加快,能源生產總體平穩。
“上半年,能源供應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重點領域節能降耗成效逐步顯現,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全社會能源消費繼續增長,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顯著提升,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加快。”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胡漢舟表示。
能源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我覺得可以用‘穩’字來形容上半年的能源供給情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董秀成表示。
具體來看,6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以下簡稱“規上工業”)原煤產量為4.1億噸,同比增長3.6%,增速由負轉正,5月份為下降0.8%;1~6月份,規上工業原煤產量為22.7億噸,同比下降1.7%,降幅較一季度收窄2.4個百分點。
“上半年我國煤炭供給保持了良好態勢。”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其實煤炭價格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指標,當煤炭價格穩定或走低時,也代表供給情況的相對寬松。”
從煤炭布局來看,胡漢舟指出,上半年我國煤炭生產布局持續優化。八成以上原煤由山西、內蒙古、陜西和新疆供應。
油氣方面,上半年,我國規上工業原油產量為10705萬噸,同比增長1.9%;規上工業天然氣產量為123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0%。
“油氣穩產增產形勢良好,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天然氣產量創歷史同期新高。”胡漢舟介紹稱。
對于天然氣產量走高的態勢,董秀成認為,天然氣作為能源轉型中的過渡能源,擁有清潔、高效等優質特性。近年來“三桶油”等油氣企業紛紛將天然氣作為重要增長點,加大了在天然氣勘探開發等方面的投資投入,讓我國在常規天然氣以及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領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為天然氣的增產奠定了基礎。
聚焦電力領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為4.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較上年同期加快1.4個百分點。其中,火電增長1.7%,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分別增長21.4%、0.1%、6.9%和27.1%。清潔電力快速增長。
對此,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能源系統專委會委員吳疆表示,上半年用電量增加一方面是來水情況較好推動水電發電量的大幅增長;另一方面則是光伏出力的不斷增長。
“來水因素具有一定的階段波動性,太陽能發電的增長則屬于發電裝機結構的變化,如果能延續這一態勢,也將為我國的電力供給提供有效支撐。”吳疆指出。
清潔能源消費比重較上年同期
提高2.2個百分點
“除了穩定的供給外,上半年我國能源生產消費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新能源產業實現較快發展。”董秀成表示。
在裝機容量方面,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截至5月底,我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0.4億千瓦,同比增長14.1%。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6.9億千瓦,同比增長52.2%;風電裝機容量約4.6億千瓦,同比增長20.5%。
聚焦消費側,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經初步測算,上半年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4.7%左右,較一季度放緩約0.5個百分點,同時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能源綠色化清潔化底色進一步凸顯。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順應綠色低碳發展新趨勢,我國新能源產業依靠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實現較快增長。”上述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在介紹上半年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的亮點時表示。
同時,光伏產業鏈增勢良好,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5.4%、43.6%、42.8%。清潔能源體系加快建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有序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此外,在介紹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取得的成績時,該負責人還提及了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數據。
據了解,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4.3%,配套產品充電樁、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量分別增長25.4%、16.5%。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方面也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2.9萬輛和494.4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35.2%。截止到今年6月底,國產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了3000萬輛。
“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我看來,預計下半年這一火熱的態勢仍將繼續延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也有望進一步攀升。”董秀成預測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