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行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行業,關乎國計民生。面向“雙碳”目標,電力行業亟需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確保能源電力安全可靠供應。而由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火電尤其是煤電仍將是保障電力供應的“壓艙石”。如此背景下,火電行業應如何兼顧保供與低碳,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近期,國家能源局先后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強電力可靠性數據治理 深化可靠性數據應用發展的通知》,從“加強傳統能源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相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到“加快基于實時數據的電力可靠性管理體系建設”,為行業指明了發展方向。
“推進能源電力行業數字化和綠色低碳雙轉型,需要將數字技術與電力技術深度結合,激活新質生產力。然而,當前傳統火力發電廠普遍面臨著數據孤島、非計劃停機故障頻發、決策效率低、勞動力短缺等挑戰。”施耐德電氣數字化能力中心電力行業經理王貴亮表示,“構建‘安全、高效、低碳’的智慧電廠已成大勢所趨。借由先進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施耐德電氣能夠幫助客戶搭建三維可視、可測、可控的虛擬電廠,充分釋放能源數據要素的價值潛力,從而進一步優化電廠的生產安全性與管理可靠性,最終賦能企業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
深耕智慧電廠建設,打造高質量“火電”新范式
目前,施耐德電氣憑借在新建火電廠和傳統(舊)火電廠建設領域深耕多年的實踐和技術積淀,已為業內多家頭部企業打造了覆蓋電力生產全生命周期的智慧電廠解決方案,提供涵蓋資產信息管理平臺、預測性維護系統、AVEVA PI System運營大數據管理平臺、APC先進過程控制軟件、 EcoStruxure Control Advisor PID整定優化、EcoStruxure System Advisor DCS智能報警以及智能尋優等軟硬件產品組合,幫助客戶實現電廠從運行到維護全工況的智能監盤,加快智能化、低碳化進程。
淮河能源集團在潘集電廠一期660MW超超臨界機組建設項目便是最佳例證。在項目初期,施耐德電氣立足潘集電廠一期的實際情況,從規劃設計、裝機試運行到交付投產,完成了11份可復制、可復用的數字化移交標準文件,為其建立全廠統一、完整與高質量的大數據平臺打下了堅實基礎。而預測性維護系統則促使電廠工人由被動檢修轉為主動消缺、從事后故障處理轉向事前缺陷管理,實現了電廠故障預警與智能運維,最終將其打造成行業領先的智慧電廠典范。圍繞此案例,施耐德電氣在現場重點展示了兩項關鍵技術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及價值:
• 資產信息管理平臺基于涵蓋工程孿生、資產孿生和工藝孿生在內的數字孿生技術,采用漸進式交付輔助施工,幫助潘集電廠完成了1:1還原物理的三維虛擬電廠建模,通過打通集成海量電廠數據并進行可視化管理,不僅實現了電廠“三分鐘計劃”,還為電廠員工進行沉浸式仿真培訓、快速開展維修工作等提供了技術支撐,建立起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三維數字電廠。
• 預測性維護系統基于潘集電廠設備運行的歷史大數據,利用機器學習算法、AI人工智能、高級模式識別和數據挖掘技術建立了設備正常運行狀態的模型;通過持續監測、比較設備實時運行數據和模型預測數據的偏差,該系統可在故障發生數天、數周或數月前,為電廠提供早期預警通知和設備診斷分析,從而確保人員安全與環境友好,大幅提升電廠資產壽命和績效管理。數據顯示,施耐德電氣預測性維護系統上線90天,就已成功幫助潘集電廠捕捉了25個異常預警,大幅減少了70-75%非停時長,并降低了25-30%維修成本和35-45%設備與流程停機時長,不僅為電廠節省了19.4%材料成本,還減少了17.8%庫存維護和維修情況,每年能夠挽回超300萬元的潛在損失。
在能源產業與數字產業深度融合的當下,積極擁抱前沿技術成為傳統電力企業實現升級蛻變的關鍵一環。未來,施耐德電氣將始終以電力行業的真實需求為重,依托自身在智慧電廠建設領域的深厚積淀,攜手更多企業伙伴打造安全、高效、低碳的智慧電廠,共促能源電力行業雙轉型,以實際行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