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3日報道法國《快報》周刊網站4月16日刊登題為《能源危機:為何困難仍會持續下去?》的文章,作者是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能源和氣候中心顧問塞茜爾·邁松納夫。全文摘編如下:
隨著春季的到來,以及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回到俄烏沖突前水平,似乎有理由相信歐洲能源危機已經過去了。有理由,但只是幻想而已:困難仍會持續下去,因此價格也會維持高位。
在天然氣問題上,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最近公布的報告做了明確解釋,無論是短期內(2023年)還是中期內,歐洲都得適應天然氣價格波動劇烈和維持高位的走勢。確實,歐洲在2022年成功地適應了三重沖擊:俄羅斯切斷能源供應,法國核能危機以及歐洲各地水電生產出現困難。歐洲減少了天然氣需求,并高價從卡塔爾和美國進口了大量的液化天然氣,導致2022年天然氣支出增加到了2020年的10倍、2021年的3倍。
這個液化天然氣在歐洲的黃金時代不會馬上結束:正如報告的作者所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2023年還會減少,而日本的液化天然氣需求量很大,中國的需求曲線也重新掉頭向上。另一方面,歐洲人每年減少天然氣消費15%的目標很難實現。
電力方面的情況也一樣:未來并不美好。盡管還很難知道水電生產的發展狀況如何(幾年來的干旱讓水電吃盡了苦頭),法國的核電生產倒是不會有什么懸念。2022年法國的核能發電量為279太瓦時,創下了30年以來的新低。政府要求法國電力公司推出一個計劃,到2030年要將核電產能提高到380太瓦時。此前十多年里年發電量達到或超過400太瓦時的光景,恐怕只能是古老的回憶了。即便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快速提高,即便減少能源的使用,即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無法彌補能源的缺口。
如果在這個灰暗的背景板上,再加上石油輸出國組織因美國導致的地緣政治形勢而減少原油生產,那么要素就都齊全了。利用好春天和夏季吧,因為到了秋天燃氣表和電表可能會重新失控!
不管歐洲有什么樣的能源自主雄心,現實卻是歐洲短期內還沒法掌控自己的能源命運,而是要依靠亞洲、普京和天氣。歐洲在天然氣上要付出巨大代價,因為歐洲人不愿意簽訂長期合同,而是愿意從市場上直接采購。這讓美國頁巖氣生產商尤其高興,因為美國現在已經成為歐洲主要的天然氣供應者。拿美國天然氣當保護傘,而錢卻來自歐洲各國政府為保護消費者而推出的各種能源盾牌,這真的很諷刺。
投資人兼評論作家戴維·巴韋雷以戲謔的口吻寫道:親愛的歐洲納稅人和消費者們,請你們為《通脹削減法案》出錢吧。這一龐大的補貼計劃要給美國綠色產業發放至少4000億美元,包括電池、太陽能板和所有低碳技術的廠商,條件是只要他們在美國土地上投資。對氣候是不錯,對投資美國的歐洲企業也不錯,傷害的確是歐洲制造業。后者將很難面對另一輪天然氣價格的飆升,如果市場再次瘋狂,2023年歐洲國家將不得不再次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