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的光伏組件出口情況呈現出“淡季不淡”的現象。
最新披露的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2月,中國的組件出口額為478億元,同比增加9%,結束了去年8月以來的連續環比下滑趨勢。
歐洲仍是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超過一半的光伏組件被運往歐洲。
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2月,歐洲地區光伏組件出口額為270億元,同比增加58%。其中西班牙、法國、波蘭、希臘、比利時、丹麥等國出口數據1月至2月均實現環比正增長。與之相對,亞洲地區同比減少36%,拉美地區同比減少6%。
一直以來,歐洲市場都高度依賴從中國進口光伏產品。2022年,歐洲市場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高度依賴性不降反升。市場信息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光伏企業共計出口154.8GW的光伏組件,較2021年增長74%。
其中,超過一半的光伏組件出口往歐洲市場。2022年,中國向歐洲出口光伏組件86.6GW,同比2021年的出口量(40.9 GW)增加了112%。
國金證券認為,光伏出口金額在高基數的背景下,2023年1月至2月仍然超預期實現同比增長15%,并且前兩個月的月均金額實現自去年8月以來的首次環比增長(月均環增加22%),展現出海外需求在天然氣價格顯著回落的背景下仍然保持強勁,且庫存消化良好。
不過,眼下在歐洲光伏制造本土化和支持本地光伏產業鏈的背景下,“出海”的中國光伏廠商們并非沒有隱憂。
3月16日,作為綠色協議工業計劃的一部分,歐盟委員會官網正式公布綠色工業計劃的兩大基石《凈零工業法》和《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提案,計劃到2030年將光伏和電池等關鍵綠色工業的本土產能提高到40%。
歐盟力推歐洲光伏制造本土化的利空消息也直接“引爆”了國內的光伏行業,觸發多家光伏龍頭企業的股價閃崩。
“歐盟出臺這個政策根本目的不是為了限制中國,而是對標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IRA)。如果歐盟不這么做,他們本土企業的建廠、包括制造的產能都‘跑’去其他國家了,所以出臺政策的根本目的可以理解為保住本土制造不被‘搶’走。”一位光伏業內資深人士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談及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影響,上述光伏資深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這個法案對于中國相關光伏企業的影響至少沒有盤面上反應那么大,兩三年內應該不會對中國企業造成實質性影響。“在目前的情況下,歐盟需要發展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也需要中國的光伏產品。”
他認為,《凈零工業法案》目前還處于草案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立法,等走完立法的流程至少還要再等一年。在這期間,歐盟內部還需對法案內容進行探討。比如,法國希望把核電納入,而其他歐盟國家認為僅光伏、風電屬于綠色電力,所以歐盟內部目前對法案的內容還是存在著爭議。此外,從法案最終落地,到歐盟把光伏產能培育起來,個人認為至少還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雖然歐洲凈零工業法案提案在中短期內對國內企業幾乎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在進口限制的隱憂之下,海外布局或是中國光伏企業的可行對策之一。
光伏硅片龍頭企業TCL中環董事長李東生在今年兩會期間再次建議,中國企業一定要進行積極的全球化布局,才能維持中國制造在全球競爭中的相對優勢。
“中國光伏產品占全球產出超過90%,因此光伏產業的全球化是必要和必然的。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增長非常快,不少海外國家紛紛提出本土發展光伏產業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光伏企業如果不積極拓展全球業務,機會可能會被其他國家搶去。”李東生表示。
前述光伏資深業內人士向記者補充道,“對于中國光伏企業來說,他們可以選擇去歐洲去建廠。按照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的情況,(美國)不會對母公司的注冊地進行溯源調查。也就是說,相關企業如果在歐洲或者東南亞有工廠(產能),也是可以規避《凈零工業法案》內關于某一國家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份額不得超過65%的限制內容。”
在中郵證券看來,當前歐洲從國內進口的組件規模約占其需求總量的90%。長期來看,40%的本土化制造目標或將對進口產生較大影響,預計將加速推動國內龍頭光伏企業進行海外布局。
今年以來,已有不少光伏龍頭企業“出海”建廠。1月,晶澳科技宣布投資6000萬美元在美國鳳凰城建立最大產能2GW的組件制造工廠。3月13日,隆基綠能擬與美國清潔能源開發商Invenergy合作,建設美國俄亥俄州5GW的光伏組件工廠,該工廠預計今年4月開始建設,2023年底投入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