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燃氣”,00384.HK)在其2021年年度業績會上發布了2022年碳中和行動報告,明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凈零碳排放路線。
報告從多維度呈現了中國燃氣致力于成為行業領先的綠色低碳綜合能源服務商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其中“氣代煤”工程和新能源與傳統能源耦合利用技術為業界廣泛關注。
上述項目亦受到節能領域和媒體行業的高度認可。在近期舉辦的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清馨2022綠色實踐先鋒項目」評選中,經過嚴格的智庫篩查、專家評審和公示程序,中國燃氣憑借碳中和行動報告中的實踐成果,以票選第一的成績獲評綠色實踐先鋒項目獎,讓市場看到了中燃多元業務背后不俗的“雙碳”成就和超前的綠色產業布局。
推廣能源耦合 引領行業變革
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我國能源結構清潔低碳轉型的步伐勢將加快。作為行業龍頭,中國燃氣正穩步向綠色低碳綜合能源服務企業轉型,而綜合能源服務的關鍵環節之一就是技術的耦合應用。
中國燃氣在碳中和行動報告中介紹了其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系統:源側采用污泥發電、分布式光伏等各類可再生能源技術形成源側網;網側以虛擬電網的概念,從中燃多年深耕的售電領域,不斷打通源側和負荷側的物理阻隔;從儲側則加大儲能技術的使用,包括:電化學蓄電、物理蓄電、鹽溶蓄熱、冰蓄冷等,為能源供應側的調峰調頻形成快速的響應能力;荷側則成為“源-網-儲-荷”這條能源生態鏈的最終指向。
通過以上技術的耦合應用,中國燃氣可為用戶提供全面專業的用能解決方案,精準減少能源浪費,降低運營過程中的碳排放。
除了運用技術手段構建低碳生態鏈,中國燃氣還打造了綠色產業朋友圈。公開資料顯示,中燃集團已和中石化、中海油、隆基股份、百度、環交所、東風集團、三峽集團等行業巨頭及單位展開業務合作,整合優勢資源,優化綠色供應鏈體系,實現“1+1>N”的聚合效應。
此外,中燃集團在零碳能源系統、綠色先行示范區體系、低碳工業園區、生態碳匯、碳足跡碳捕捉碳核查等方面積極進行實踐和摸索,通過構建雙控雙碳數字化平臺賦能零碳智能產業生態體系,在服務國家“雙碳”目標的同時,讓企業朝著智慧、綠色、低碳的方向轉型。
“中國燃氣將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和資源優勢,為國家‘碳中和’目標及全球的氣候變化行動貢獻力量。”中國燃氣董事會主席、總裁劉明輝表示,“我們深知,只有采取切實行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我們除了要求自身實現運營層面的碳中和,也將攜手上下游共同邁向低碳、可持續且更具韌性的未來,打造‘合縱連橫’的低碳生態圈。”
獲綠色金融支持 天然氣大有可為
在上述低碳生態圈中,天然氣的戰略地位不容小覷。研究表明,作為低碳、清潔、靈活的化石能源,天然氣燃燒時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近10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50%,有效改善環境質量。因此,天然氣在我國“雙碳”進程中有著關鍵作用,也為以中國燃氣為代表的城燃龍頭企業帶來了全新的黃金發展期。
業內專家指出,在此大背景下,于供能端推進煤改氣存量替代,是能源行業現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減碳措施。而這一觀點,與中國燃氣數年前早已開展的“氣代煤”實際行動不謀而合。
自2016年起,中國燃氣便積極響應國家治理大氣污染號召,不遺余力、不計代價地開展“氣代煤”工程,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截至 2022年3月底,已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推進農村“氣代煤”改造工程,接駁用戶約800萬戶,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589萬噸、一氧化碳126萬噸、二氧化硫3.4萬噸、顆粒物5萬噸。
該工程在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同時,還獲得綠色金融支持。6月27日,中國燃氣全資子公司中國燃氣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與多家境外銀行簽署三年期5億美元等值的社會責任銀團貸款協議。此貸款項目將中燃“氣代煤”業務與聯合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根據國際綠色金融貸款框架原則加入了社會責任貸款的合規和履約元素,是大中華地區首筆社會責任銀團貸款。
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除上述“氣代煤”工程外,中國燃氣還創新尋求氣電耦合模式,首創智能微管網技術,高效推進農村能源清潔替代和轉型發展。
中國燃氣以前瞻性的戰略規劃,使業務布局與“雙碳”目標緊密相連,推進自身業務向低碳高效轉型,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中燃模式,打造行業低碳發展標桿。自2017年到2022年3月,中國燃氣已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3億噸,相當于一年為地球種植163.9億棵樹。
中國燃氣將秉持開放、合作、共享的態度,積極與政府和各界開展合作,共同打造綠色低碳生態圈,助力國家“雙碳”事業發展,為共建綠色美麗新世界持續作出貢獻。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