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羅油田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Guanabara”。資料照片
巴西東南海域桑托斯盆地里貝拉區塊西北部,距里約熱內盧約150公里,全球第三大鹽下超深水油田梅羅油田自當地時間5月2日一期項目投產以來,設施運行穩定,油氣生產平穩,截至5月22日已累計生產原油約70萬桶。
這是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優化拓展全球業務的一個縮影。目前,中國海油已在20多個國家擁有40多個上游油氣資產,參與了眾多世界級油氣項目,初步成為行業領先的上游參與者。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中國海油將持續加大鹽下超深水油田投資力度,優化海外發展戰略布局,努力實現穩步增儲上產,進一步提高油氣供應能力。
“加倉”鹽下超深水油田
鹽下超深水油田是全球石油行業的新興領域和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具有超深水、深儲層、難開發和高產量等特點。
2013年,中國海油與巴西國油、殼牌、道達爾及中國石油組成競標聯合體,成功中標里貝拉區塊,首次進入巴西鹽下超深水油氣領域。近期投產的梅羅油田正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海油持有該油田9.65%的權益。
中國海油巴西公司總經理黃業華表示,梅羅油田采用“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水下生產系統”的全海式開發模式,共分四期開發,總投資超200億美元。一期項目投產后,原油日產能18萬桶。
據悉,這些中質低硫原油將銷往美洲、遠東和歐洲,中國無疑是重要市場之一。2021年中國原油進口,有10%的原油來自于南美地區,其中巴西是重要的資源供應地。
作為中國海油海外油氣資產勘探、開發、并購及經營管理的平臺,海油國際董事長劉永杰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梅羅油田二、三和四期等生產裝置將陸續投產,屆時中國海油年權益凈產量將達峰值。
巴西具有拉美第一的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擁有儲量大、稟賦佳的深水油氣資源。除里貝拉區塊外,中國海油于2021年還成功持股全球最大深水油田——巴西布齊奧斯油田。目前該公司在巴西擁有5個深水油氣區塊資產。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海油還以作業者身份分別在赤道幾內亞、剛果(布)、墨西哥灣等深水油氣田富集區進行了深水鉆探。以合作伙伴身份,深度參與了尼日利亞、巴西、圭亞那等多處世界級深水油田的勘探和開發建設。
形成長期創新驅動力
“里貝拉區塊在項目實施中首創作業者與伙伴聯合管理的組織形式和決策機制,開創了我國石油企業在巴西能源合作管理模式的先河。”黃業華介紹說。
據悉,在油田開發前期決策過程中,中國海油通過開展項目平行研究,提出建設性技術建議,為全油田開發節省了近10億美元投資;同時,還積極推動“中國制造”進入項目,促成了項目約30萬噸FPSO船體以及16萬噸、70余組上部模塊在中國建造。
這背后是我國海洋石油開發技術、裝備制造等全產業鏈能力的逐步提升。
據了解,世界超深水油氣開發的主流模式是“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水下生產系統”的全海式開發模式,中國海工裝備制造行業在超深水FPSO集成建造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深水管線制造方面同樣位于世界前沿,在水下生產系統方面處在攻關爬升階段。
2021年,中國海油在墨西哥灣超深水鉆探項目中首次擔任作業者。公司深水鉆井團隊成功應用了動態壓井鉆井技術、深水表層泡沫固井技術、深水控壓鉆井/固井技術、深水鹽下隨鉆地震預測技術等10多項世界領先的深水鉆井技術,并設計了9層套管結構以應對可能的復雜情況,最終優質、高效地完成了兩口世界級難度的深水鹽下井的鉆探任務。
黃業華表示,能夠參與全球巨型鹽下超深水油田的開發,不僅彰顯了中國海油的技術特色,還鞏固了公司海洋石油開發的比較優勢。梅羅油田正在實施的水下二氧化碳高壓分離和回注技術為我國探索實現深水油氣開發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正在推進的海底光纖網絡連接的全數字化智能油田方案為我國深水油氣開發數字化轉型拓寬了新視野。
優布局提質量增儲上產
從英國北海Buzzard和Golden Eagle淺水輕質油,到伊拉克米桑陸上常規原油,再到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常規原油……近年來,中國海油持續優化海外發展戰略布局,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海外資產創效能力與抗風險能力,推動海外業務高質量發展。
2021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OPEC限產、極端天氣頻發、大修工作量繁重等諸多困難挑戰,中國海油以提升效益產量為原則,多措并舉、深挖潛力,抓緊抓實海外資產差異化分類管理,持續提升作業者項目管控能力和非作業者項目影響力。同時,伴隨著油價逐漸回升以及OPEC限產政策松動,海外資產工作量不斷增加,全年完成油氣總產量較2020年大幅增長。
中國海油董事長汪東進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海油將通過優化海外資產布局、提升海外資產組合質量等措施助力增儲上產目標的實現。圭亞那Liza三期、巴西梅羅油田二至四期、巴西布齊奧斯油田五至八期、烏干達等新項目將陸續投產,伊拉克、尼日利亞等在產項目將加大調整力度,努力實現穩產上產,同時將通過加強能源領域國際合作保障國內油氣供應安全,并為公司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開辟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