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用碳市場約束互聯網巨頭碳排放

2021-02-18 14:04  來源:財經雜志  瀏覽:  

互聯網行業發展至今一直貼著“高端”、“前沿”的標簽,與鋼鐵、水泥、造紙等制造大氣污染與水污染的重工業相比,往往被認為是清潔產業。互聯網“云存儲”、“云計算”等業務在其廣告宣傳中也常與“藍天白云”相關聯。

然而,互聯網這朵“云”并不清潔。以互聯網基礎設施——數據中心為例,據綠色和平與華北電力大學 2019 年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數據中心總碳排放量達到9855萬噸,預計到2023年,中國數據中心總碳排放將達到1.63億噸。可以說,劇增的用電量與碳排放是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的“隱形杠桿”。

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陸續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承諾:2030年碳達峰,屆時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2060年實現碳中和,排放量與減排量互相抵消,二氧化碳零排放。

雖然互聯網行業在中國目前的碳排放行業結構中尚排不進前十名,但按其過去的增速,很快就將位列排放大戶。

國際可持續發展權威刊物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年發表過一篇詳盡研究報告,文中指出,若不加以控制,到2040年,全球ICT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會從2007年的1%-1.6%增長到14%以上。

中美是全球互聯網產業最發達的兩個國家。美國的主要科技公司均已公布了自己的減碳目標,其中谷歌自2007年起至今一直保持碳中和。中國的科技巨頭中,只有騰訊在今年1月12日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但該規劃是非約束性的,尚無時間表和實現路徑。

如何約束互聯網科技行業快速增長的碳排放?相比企業自律,碳市場是一個更有效的工具。

將高科技行業納入碳排放交易市場

實現氣候目標和減排工作的一個基本路徑是將企業經濟行為所導致的環境污染納入到成本范疇,即通過碳定價政策倒逼產業低碳轉型。

據世界銀行統計,當前全球已經有61項碳定價機制正在實施或計劃實施中,其中31項關于碳排放權交易體系,30項關于碳稅體系,共覆蓋120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22%。

據國金證券統計,目前中國碳排放結構以電力行業為主,火力發電是國內42%的碳排放來源,石油化工及焦化產業次之(圖1)。盡管互聯網行業在當前碳排放結構中所占比例較小,但伴隨中國未來產業結構調整,互聯網企業高速發展,其碳足跡可能會對碳排放格局帶來不小的影響。

中國自2011年起,依據“總量控制”與“配額交易”的原則,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八個省份及城市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在將傳統高耗能產業(電力、水泥、鋼鐵、石化、造紙、民航)納入管理與交易的前提下,分階段引入更多行業主體。目前,碳市場試點已覆蓋30億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碳排放,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33%。

盡管各試點碳交易市場的行業范圍、配額分發原則有所不同,但伴隨碳減排目標分解、碳市場建設完善,互聯網科技企業特別是數據中心領域作為碳排增長大戶,將逐步被納入碳市場監管之中。

在北京,生態環境局已明確數據中心、通信企業作為其他服務業類型納入碳排放管理重點行業,將其固定設施的化石燃料燃燒直接排放與外購電力、熱、冷或蒸汽產生的間接排放納入到核算范圍內。世紀互聯、光環新網、百度等二氧化碳直接及間接排放量超過5000噸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已經作為重點碳排放單位納入管理,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工作。

深圳碳交易市場對機制設計的嘗試豐富,與其他試點市場分行業進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不同,深圳對碳配額管控單位較為廣泛,其中,任意一年的碳排放量達到3000噸二氧化碳當量(包括其外購電力、熱、冷或蒸汽產生的間接排放)以上的企業將被納入管控單位。而從企業年報、ESG報告的自主信息披露中可以得到,互聯網龍頭企業的年碳排放量已經達到了上百萬噸,減排壓力不容忽視。

同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也在不斷建設完善中。2021年開年,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對此前納入2019年-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的2225家發電企業進行碳排管理,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

盡管全國碳市場尚在投入運行的起步階段,目前僅納入發電行業。但是在張弛有度的碳中和目標下,未來碳交易體系無疑將擴大覆蓋范圍,成為互聯網等高新科技產業碳減排的重要抓手。

多重約束倒逼低碳發展

第一,碳市場價格對企業帶來的成本制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遵循“總量控制”與“配額交易”兩大原則。即在政府針對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所設置的企業碳排放上限的基礎上,納入碳市場管理的企業通過在二級市場購買/出售碳排放權,以實現資源從高碳行業向低碳行業流動。

在此原則下,管理機構依據歷史強度法與基準線法的分配方法,向管控企業發放碳排放配額。伴隨碳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配額分配方法逐漸轉向基準線法則,無償配額的份額減少。碳配額未能滿足其排放需求的企業,需要支付額外的成本來彌補其環境責任。

中國碳市場體系尚在起步階段,據德勤中國研究數據預測,伴隨時間的推移,到2025年,配額缺口比例將從2%上升到10%,再考慮到未來有償分配比例上升,全國平均碳價將從2020年的51元/噸上升到86元/噸,企業碳排放履約成本進一步上升(圖2)。《2020碳價調查報告》認為,全國碳市場建成后,到2030年碳價有望達到93元/噸,并于本世紀中葉超過167元/噸。

考慮各地區碳價水平波動幅度差異,未來部分地區企業履約成本可能更高。以北京市為例,碳市場交易自2014年運行,早期成交均價在60元/噸浮動,2019年-2020年成交均價已經提升在80元/噸以上。

歐盟碳交易市場近年來碳價也持續走高,據《中國能源報》相關報道,截至2020年12月,歐盟碳價從2017年底的7歐元/噸上升到31歐元/噸。

第二,碳市場監管對企業合規的約束。當前,各試點碳市場均對被管控企業有核查合規要求。在此標準下,不主動進行碳核查、不按標準進行碳核查,未履約的企業將受到通告處分、罰款、納入失信人黑名單等處罰。伴隨未來碳市場建設的完善,碳排放管理的核查監管、懲罰力度都將比試點階段更加嚴格。

同時,被管控企業參與碳市場需要進行排放報送、核查、交易等一系列工作,涉及企業內部多個部門聯動。碳市場監管對企業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及管理效率層面提出了更高期待。與此同時,科技企業在政策合規、社會公信上的表現,也是其企業社會責任能力的重要一環。企業需樹立良好公眾形象,發揮企業社會責任以應對碳市場監管。

第三,碳排放交易機制對企業投融資能力的約束。碳排放權交易本身作為市場調控機制,性質上與金融市場類似,即通過碳交易市場實現高碳排、低碳排企業間的資源與資金調配。企業在碳資產管理上的風險也影響其在金融市場的投融資能力。

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在氣候投融資領域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預計未來碳市場交易會與企業在氣候投融資領域的表現進一步掛鉤。據《2019年中國碳價調查》顯示,有68%的企業受訪者認為,到2025年,碳價對投資決策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云服務、數據中心企業是重資產、重投資產業,應當及早認識到碳市場帶來的潛在投資決策風險,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避免因碳資產管理不善受到投融資約束。

互聯網企業應當如何應對

相比中國同行,在應對氣候危機問題上,美國科技巨頭要先行一步。蘋果、谷歌、Facebook、微軟等企業紛紛制定氣候目標并付諸行動(圖3)。

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減碳行動尚在起步階段。綠色和平于今年初發布的《綠色云端2020》榜單對部分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進行排名,企業普遍在可再生能源、能源信息透明度等維度表現不足,絕大部分企業未制定相應的碳目標與可再生能源規劃。

碳約束時代即將來臨。通常,企業可通過技術革新來提高企業產品、設備的效率,從而降低碳排放。同時,鑒于互聯網科技企業碳排放大部分來自于其數據中心電力消費,伴隨中國電力系統改革進入“深水區”,光伏、風電平價上網時代已在風口,企業可通過批量采購可再生能源,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園區內自建分布式項目來減少因外購非再生電力所產生的碳排放。

在2020年11月初生態環境部出臺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中可以看到,中國碳市場正在逐步引入抵消機制,控排企業可用通過國家核證自愿減排機制(CCER)抵消5%的碳核查排放量。其中,CCER來自于可再生能源、碳匯、甲烷利用等領域。企業可通過將清潔能源發電量折算成自愿減排量,以滿足碳市場約束。

在中國,未來碳市場發展如何更好與可再生能源交易市場聯動,與可再生能源消納保障機制銜接,以推動可再生能源在減排市場的影響力,依舊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問題。

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科技、數據中心企業加入可再生能源采購,通過清潔能源應對碳市場約束。此外,碳市場作為長效機制,科技企業應做好長期應對碳市場約束的準備,將碳排放管理納入企業戰略規劃,優化企業碳資產管理,長期探索低碳轉型發展路徑。

同時,為更大效率地發揮碳排放交易的市場職能,就目前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狀況,我們建議中國碳市場建設可借鑒歐美碳市場經驗,以30/60碳目標為減碳原則,明確中長期碳排量分配總額,幫助地方分解碳排額,科技企業設立減排目標。同時,建立完善的MRV(監測、報送、核查)體系,以優化被管控企業管理流程。

對于走在時代前沿的互聯網科技行業而言,在向可再生能源轉型上,也應該走在時代前列。通過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將企業碳排放管理納入未來發展戰略,向社會充分展示其應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成為一朵真正的“云”。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合作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信息,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本網內容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相關推薦
研究表明:印度可以在2030年將電力供應翻倍

研究表明:印度可以在2030年將電力供應翻倍

伯克利實驗室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風能和太陽能的更高目標將以與化石燃料資源相當的成本來實現。印度為可再生動力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計劃到2030年將目前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增加五倍。印度擺脫化石燃料的過渡將對全球氣候努力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印度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盡管其人均排放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全國首個區域調頻輔助服務市場啟動市場結算試運行

全國首個區域調頻輔助服務市場啟動市場結算試運行

4月1日,中國南方區域調頻輔助服務市場(廣東、廣西、海南)歷經3個月試運行驗證后,進入結算試運行階段,成為全國首個實際結算的區域調頻輔助服務市場,標志著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化改革進入全新階段。
 鄭新業:“碳中和”需要高水平的配套政策

鄭新業:“碳中和”需要高水平的配套政策

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碳中和是黨中央重大戰略決策,是廣泛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度解讀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

深度解讀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

中國官方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進入快車道。繼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之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管理籌備工作又有了新進展
“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將從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變為增量主體

“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將從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變為增量主體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30日表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9.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2.4%,較2012年增長14.6個百分點;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2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29.5%,較2012年增長9.5個百分點。

推薦閱讀

熱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京ICP備16023390號-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務臺:010-63990880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太湖县| 河东区| 银川市| 梁平县| 公主岭市| 桐城市| 太白县| 洛浦县| 张家口市| 宁波市| 内乡县| 韶山市| 武陟县| 阳江市| 邹平县| 报价| 平江县| 海伦市| 广元市| 车险| 亚东县| 讷河市| 兴业县| 慈溪市| 泸水县| 高尔夫| 安福县| 电白县| 江北区| 博客| 奇台县| 东丰县| 鄂托克旗| 奉新县| 峨边| 界首市| 天全县| 汽车| 湖州市|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