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被稱為 “光伏元年”、“光伏大年”,據媒體統計,全年國內有13家光伏行業上市公司公布了超過40個擴產項目,總投資金額達到2364億元,涵蓋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多個環節。僅僅2020年第四季度就創下史上最大擴產記錄。
而2020還未走遠,新一年的擴產計劃就已經在路上。光伏龍頭企業隆基股份、中環股份、晶澳科技等公司紛紛在2021年剛開局便發布擴產公告。
補貼退坡在即 投資熱度未減
2月2日晚間,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旗下銀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與江蘇中能簽訂多晶硅采購協議,根據協議,雙方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間多晶硅合作量將不少于9.14萬。
這已經是本月內隆基股份簽下的第二筆大單。1月19日,隆基股份公告稱,與陜西省西咸新區簽訂年產15GW單晶電池建設項目投資協議,公司投資預計達到80億元。隆基股份公告稱,本次投資符合其未來電池產能規劃的戰略需要,進一步提升單晶電池產能規模。
此外,2月1日,中環股份公告稱其分別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就共同在銀川市投資建設50GW太陽能級單晶硅材料智能工廠及相關配套產業達成合作事宜,項目總投資額達120億元。
而早在隆基股份、中環股份之前,光伏龍頭企業晶澳科技就已經兩度出手。
1月1日,晶澳科技公告稱擬在義烏建設5GW光伏電池和10GW光伏組件生產基地,項目計劃投資達到66億元。同月25日,晶澳科技再次宣布擬在揚州經濟開發區投建電池和組件項目,分兩期建設,總投資金額達100億元。
除了幾大龍頭公司之外,包括東方日升在內的中小型光伏企業在擴產方面也頻頻出手。
1月8日,東方日升公告稱擬投資110億元布局13GW高效電池、組件項目。其中義烏項目、滁州項目投資額分別為44.36億元、43.77億元;馬來西亞項目投資額達22.42億元。
金融危機后我國推出了4萬億救市政策,早在2009-2010年,光伏產業便獲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當時國內就掀起了一輪光伏產業投資熱潮。
好景不長,2011年末,歐債危機的爆發使得全球光伏產業增速放緩,加上遭遇歐美“雙反”調查,國內光伏產業由此陷入寒冬。隨后光伏行業一直受到政府補貼的扶持,以隆基股份為例,2019年其政府補助就達到2.3億元。
不過,2021年我國光伏行業將全面去補貼,進入平價時代。對于補貼退坡對行業的影響,華安證券新能源研究組負責人陳曉對時代財經表示:“補貼退坡對于行業是好事兒,補貼的效應在減弱,各個地區競價更有利于各環節公司發展,此外也有利于龍頭公司增加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擴產原因各異 大硅片化成趨勢
政策的推動加上資本的熱捧,使得2020年成為史上光伏企業最大擴產年度。
“國際和國內對提升清潔能源占比的呼聲愈發高漲,行業內預計未來光伏裝機量將實現高增長,目前來看預計2021年全球裝機量有望達到160-170GW,較2020年裝機量有較大增長。”萬聯證券高端制造組組長江維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今年提出的“碳中和”目標以及光伏平價上網時代臨近是此番光伏企業大幅擴產的主要原因。
如此瘋狂的擴產潮,在國內光伏歷史上尚屬首次,除了政策的推動,各家公司在技術方面的軍備競賽也是擴產的主要原因。
目前光伏行業存在兩大技術陣營的較量,主要分為166硅片和210硅片兩個陣營。擴產大潮之下,各大玩家競逐硅片技術,最后贏家有望引領下一波行業景氣周期。
時代財經就擴產的目的致電中環股份,對方表示公司目前以單晶硅電池為主,此次投產主要是用于建設電池片項目。另外,大硅片化逐漸成為業內主流趨勢,是公司目前攻克的主要方向。而隆基股份則表示,此番擴展的目的主要在于加快一體化布局,力求多環節自產自供。
對于此番光伏擴產會否誘發產能過剩,陳曉對時代財經表示,之前國內供應商主要做海外出口,極易因歐美反傾銷調查受損。目前,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提升新能源結構占比,行業長期需求向好,整體不存在產能過剩的擔憂。
躬身入局的各大玩家對于自身的產能有不同的看法。
隆基股份向時代財經表示,“整個市場的需求是160-170GW左右,而供應在200GW,單從數字來看的確是過剩的。但是由于硅料的短缺,限制了硅片企業產能的釋放,未來某個節點將出現的或是結構性產能過剩。”
而中環股份在談到產能時對時代財經表示:“210硅片市場可以說是供不應求,并不存在產能過剩的擔憂。”在談到其他同行對于產業一體化布局的問題時,對方表示,各家公司的經營模式不同,對此并不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