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峰會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經濟運行部主任、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理事長楊顯峰發表了《中國煤炭產業現狀及供需形勢分析》的報告,報告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國,2018年共生產煤炭36.8億噸,約占世界的46%。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長期占比75%、70%,支撐了我國GDP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0萬億元,年均增速達9%以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進口國,2018年進口量超過了2.8億噸,2019年,中國煤炭進口四大來源國:印尼、澳大利亞、蒙古、俄羅斯。
煤炭生產方面,從1978年至2019年,大型煤炭企業采煤機械化程度由32%提高到96%;全國煤礦人均生產效率由137噸/年提高到1000噸/年;建成了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1200處左右,煤炭產量占全國的80%以上;建成了千萬噸級煤礦42處,產能6.7億噸/年。
與此同時,中國煤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國煤礦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8萬多處減少到目前5700處左右,年產量超過2000萬噸的企業28家(其中,億噸級企業7家);2016年以來全行業累計完成煤炭去產能8億噸以上,新核準建設了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優質產能比重大幅提高。
他表示,進入新時代,以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為核心目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當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線。今年以來,煤炭市場運行基本平穩,市場供應相對寬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應正在逐步顯現,煤炭供應保障能力穩定提高,不過,煤炭市場階段性、結構性緊張現象依然存在。
“下一步,要促進發展方式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促進煤炭產品由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推動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建設,促進由不完全市場向完全市場化轉變。”楊顯峰說。
他表示,中國已建立了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顯著增強。國內煤炭市場價格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
在他看來,進入第三季度以來,中國制造業新訂單增多,汽車生產和銷售降幅收窄,房地產市場因城施策逐步見效,糧食安全形勢向好,種種回暖信號初步構成了“筑底”態勢,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經濟上調了增速的預期。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增速沒有偏離合理區間,而且動能依舊強勁、總量依舊令人矚目。”他表示。
楊顯峰表示,中國是世界上做大的煤炭市場,保持一定的進口規模對于東南沿海地區以及華東地區可以發揮一定的補充和調節作用。我國每年2-3億噸的煤炭進口規模,對于印尼、澳大利亞、蒙古、俄羅斯等煤炭出口國而言,也是重要的煤炭消費區,是國際貿易平衡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