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上風電一度成為業界、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熱詞。
究其原因,根據官方最新發布的數據,截止2018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為445萬千瓦,在建裝機達647萬千瓦,促使我國成為僅次于英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海上風電國家。
緊隨其后,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廣東院主編的國家標準《海上風力發電場設計標準》正式出版發行,并宣布將于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國家標準的出臺,填補了我國海上風力發電場設計標準的空白,加之在能源結構轉型的背景下,我國海上風電資源豐富,且海上風電具有“靠近東部負荷中心便于消納”等特點,市場依此推測,發展海上風電將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戰略支撐。
不過,在海上風電政策利好頻出,資本熱情高漲的另一面,部分業界人士也提醒,我國海上風電發展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其中,產能、成本制約著平價征程,甚至就連海上風電安裝船的運力也限制了海上風電的發展。
不過,一波由政策推動的“搶裝潮”,的確正在推動海上風電產業上下游的繁榮。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明確,于2018年底前已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必須在2021年底之前建成并網,方可拿到0.8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
根據相關報道,2018年底(11月份至12月份),我國多個省份突擊核準了大量風電項目(廣東、江蘇、福建、浙江等較突出)。《證券日報》記者整理較為公允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底,我國海上風電并網裝機403萬千瓦,其中上半年新增40萬千瓦,開工在建724萬千瓦。預計到2020年底,并網裝機約為790萬千瓦,開工在建1000萬千瓦左右。
盡管這一數據并不如坊間流傳的那般驚人,但介于2018年底前已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必須在2021年底之前建成并網,方可拿到0.8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的規定,2021年底大概率會出現的搶裝潮,以及由此引發的海上風電熱,還是引發了業界對國內并不算強大的產業鏈難以支撐海上風電快速發展的擔憂。
例如,方正證券就曾發布葉片行業研究報告稱,由于大葉片制造難度相對更大,研發時間相對更長,生產、庫存也需要更大空間,目前大葉片產能短期內將難以跟上市場需求。
此外,有數據顯示,2019年應用于海上風電領域的海纜市場需求同比增長幅度將達到53.7%。
甚至,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曾坦言,“由于海上作業窗口期較小,即使是理想情況下,我國每年海上施工吊裝能力也只有400萬千瓦,遠小于目前需求量。”他同時認為,廣東海域因地質條件復雜,打樁難度較大,按照目前的施工水平,項目推進難度大。
但與此同時,海上風電的發展,及“搶裝潮”預期實實在在為風電龍頭們帶來了好處。例如風機葉片龍頭企業中材科技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所有業務板塊全面實現盈利,報告期間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較2018年同期上漲60%至80%;東方電纜半年報顯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4.9億元,同比增長7.45%;風電主軸龍頭企業金雷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業較去年同期增長70.08%;明陽智能發布的半年報預告顯示2019年1-6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達2.9億元至3.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99.19%到140.40%。對此,明陽智能分析稱,凈利潤增長主要因2019 年上半年風電行業整體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公司今年來在手訂單增加及公司風機交付規模上升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