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業界的說法,生物質能源甚至被譽為繼煤炭、石油、天然氣之外的“第四大”能源。不過,生物質能源利用也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剛入生物質領域的時候,我們是覺得有煤炭方面的技術,作秸稈氣化這些應該是輕車熟路的。但是,我們研究地越深也越來越發現,壓力越來越大。”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幼青說。
那么,作為生物質氣化領域的專家,吳教授究竟是如何看待我國生物質能發展以及農作物秸稈利用的呢?
農作物秸稈處置重難點
眾所周知,我國在大力推行秸稈綜合利用,一方面我國農村地區秸稈產量可觀,另一方面秸稈焚燒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吳教授在剖析個中利弊時明確指出,傳統的作燃料、飼料或者肥田模式效率低、污染重、功能性不足。
在這種窘境下,“一燒了之”的思想成為主流,也是我國下發“禁燒令”的根源所在。所以,更深層次的問題實際指向了資源化利用,“通過技術手段,做好市場運作、資本運作、經濟運作,引導秸稈的資源化、清潔化、增值化”,吳教授如是說。
當然,這也就引發了另一個重難點——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關系。吳教授認為,“秸稈的產源、儲運、生產加工、市場消納、資本投入以及消費端”連成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將這個錯綜復雜的網理順才能保障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生物質氣化技術
我國能源局、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秸稈氣化清潔能源利用工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實施秸稈氣化清潔能源利用工程是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的重要抓手。
吳教授分析,之所以清晰地提出這個概念,原因有兩點,即生物質氣化工藝水平、實踐驗證水平已經可以達到推廣、應用的要求;以及生物秸稈綜合利用程度不理想,要通過這樣的指導意見不斷拓展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從技術工藝層面來看,生物質資源具有其特殊性,技術也存在相當大的挑戰性。但是吳教授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還是讓人眼前一亮,比如完成了5兆瓦生物質氣化并網發電項目,實踐不用政府補貼就能經濟運行的模式,并且不斷向固廢處置利用方向靠攏。
當然,采訪中吳教授也坦言,技術命題依然存在,比如“秸稈氣化,它屬于黃色秸稈,鉀含量很高,該如何處置”、“生物質焦油,如何高值化利用或者降低產生量”、“如何同大煤電耦合好,提高運營效率”、“如何提高氣化爐工業化、規模化程度”等等。
生物質氣化行業發展
在吳教授看來,國家對生物質氣化工程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行業發展雖然不是一片坦途,但是這才是我們為之不懈努力的動力,并且相信未來發展潛力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是現狀的有利面:生物質氣化的淵源很深、可再生能源法添加了補貼保障、能源供應和產品供應多元化,總體來看是一種現實的、有效的解決方案。
其次是現狀的不足面:生物質氣化的體量比較小;單個項目的發電裝機比較低;單爐規模化程度同樣比較低;裝備水平、規范化管理水平不夠高。
就行業未來發展方向這個問題,吳教授提到了兩個關鍵點——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例如,隨著生物質氣化裝備和技術發展,目前已經實現生物質燃氣替代工業用途的天然氣。更為可貴的是,這種模式在無政府補貼即可良好運營的實踐道路上正越走越遠。
跟上時代發展的快節奏,積極投入技術命題的攻關和新技術的研發;加快新技術的實踐落地,圍繞實用性這個核心推動生物質氣化技術的工業化、規模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