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液與鋰鹽在鋰電成本占比較小,漲價空間可觀。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慢于新能源車發展,未來新能源車地方補貼將向補電方向傾斜,充電樁利用率有望提升。燃料電池將作鋰電補充,具有特殊應用場景。
基本面依然向好,產業鏈龍頭企業具備阿爾法投資收益:
1)2 月產銷數據符合預期:2019 年2 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約為5.28 萬輛, 同比增長43.2%,從不同車型來看,乘用車約有5.06 萬輛,占比95.8%,客車約有0.2 萬輛,占比3.8%,專用車約有0.02 萬輛,占比0.4%。從電池裝機量來看,2 月國內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為2.25GWh,環比上月下滑55%,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增長了118%。因2 月份有春節因素的影響,同比開工時間較短,另外,消費者一般會選擇過年前進行購車,體現一定的季節性,所以環比數據相對較差,符合預期。
2)預期行業高速增長:網約車增量大(2019 年中國市場約60 萬輛,電動車比例有望較大提升)+車型豐富化(合資品牌與外資品牌在2019 年下半年投放較多)等因素刺激,預計2019 年電動車銷量165 萬以上,同比30%+。由于單車帶電量的提升,電池需求量同比40%增長,三元電池50%+增長。
3)政策負面影響邊際減弱:補貼政策不確定是影響板塊走勢的關鍵因素,補貼幅度與時點我們尚無法確定判斷,但可以觀測到低預期政策板塊公布時, 板塊橫盤震蕩或向上,大概率已經完成了壓力測試,其負面影響已經邊際減弱。換而言之,即使后續政策不達預期,板塊回調空間不大,屆時回調也是加倉機會。
4)龍頭企業:目前市場擔心補貼政策退坡后對行業銷量及企業業績有較大負面影響,我們認為,產業鏈價格可控,如電池下將15~20%,量增長40~50%,同時龍頭的市占率有望進一步提升。海外企業入駐國內, 其供應鏈的價格與需求有保障。縱觀中長期,在今年政策拐點過后,依賴補貼的發展已成為過往,龍頭企業有望通過降本增效、提升市占率等手段實現量增價穩的中長期成長,其阿爾法投資價值凸顯。近期,我們重點推薦鋰鹽及電解液龍頭。
需求驅動產品漲價:本質上講,電解液與鋰鹽行業可視作化工行業基本面給予新興行業的高估值溢價的屬性。因此,判斷產品價格的關鍵就是供需格局的研究。
1)供給端:2016~2017 年是電解液尤其是鋰鹽產能布局高峰期,產能投放大多集中在2017~2018 年,產能過剩從2017 下半年年開始顯現,我們判斷,至2019Q2 低端產能將逐步出清,有效產能逐步回歸供需平衡趨緊狀態。
2)需求端:二季度為傳統3C 電池復蘇時點,若補貼退坡有過渡期,可預見2019Q2 將會有動力電池搶裝,而在2019Q3 是國內外車企多車型投放時點,下游需求將迎來中長期穩定、高速增長,對應于電解液、鋰鹽迎來需求放量。
3)供需有望持續偏緊:根據我們測算結果:2017~2019 年的全球六氟磷酸鋰產能供給分別為3.13、6.31 與6.9 萬噸的產能供給, 需求分別2.68、3.42 與4.36 萬噸。名義產能過剩,考慮到國產鋰鹽不足50% 的產能利用率,供需有望持續偏緊,促使需求放量驅動產品漲價。
電解液與鋰鹽在鋰電成本占比較小,漲價空間可觀:考慮到原材料漲價對電池成本的影響,我們基于不同成本價格的六氟磷酸鋰與電解液對鋰動力電池成本占比進行敏感性分析,以國內電池領先成本約為0.7 元/Wh 為例,當六氟磷酸鋰成本分別為7、15、20、30 萬元/噸時,占電池成本分別為1.9%、4.0%、5.4%與8.0%;對應電解液的成本分別為2.42、3.37、3.97、4.95 萬元/噸,占電池成本分別為5.2%、7.2%、8.5%與10.6%,其總成本占比較小,未來對其漲價的容忍空間較大。
中游頭部材料企業:天賜材料、多氟多、新宙邦、當升科技、星源材質、恩捷股份、杉杉股份、新綸科技、璞泰來等;
中游電池: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欣旺達、國軒高科等;
中游設備企業:先導智能、星云股份、贏合科技、科恒股份、百利科技等;
充電樁:特銳德、科士達、眾業達等;
零部件企業:匯川技術、宏發股份等;
價格底部的上游資源鈷和鋰:華友鈷業、天齊鋰業、道氏技術、洛陽鉬業、贛鋒鋰業、雅化集團等。
電解液龍頭天賜材料、新宙邦,六氟磷酸鋰龍頭天賜材料、多氟多以及溶劑龍頭石大勝華等。
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重視相關投資機會。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落幕,審議后的《政府工作報告》(修訂版)補充了“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等內容。發改委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修訂版)中也相應增加了“加強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內容。
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車樁發展失衡困局有望改善。2018年全國新能源車保有量達261萬輛,充電樁累計保有量77.7萬臺,車樁比約3.4:1。2015年,四部委提出的目標為到2020年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截至2018年末僅完成了充電樁目標的16%,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慢于新能源車發展,核心原因在于充電樁帶有基礎設施的性質,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長。此前充電樁地方補貼力度有限,同時難以落到實處,未來新能源車地方補貼將向補電方向傾斜,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規模放大,充電樁利用率有望提升,投資力度有望迎來歷史性拐點,制造端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相關企業:【特銳德】,【萬馬股份】,【科士達】,【眾業達】、【中恒電氣】、【盛弘股份】。
國家層面開始重視燃料電池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望突破行業瓶頸。現有加氫基礎設施不完善,加氫站制約了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技術體系完善有望加速燃料電池產業化。目前加氫站的建設標準、責任分攤依然是難點,海外發達國家創造了科學安全的氫加注建設和車載的氫罐技術標準、檢測體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完善的氫能加注、儲運技術標準法規以及氫能生產、運輸和銷售體系有望破除燃料電池產業化的瓶頸。
燃料電池將作鋰電補充,具有特殊應用場景。燃料電池與鋰電并不沖突,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清潔、零排放、續航里程長、加速時間短的特點,在遠程公交、雙班出租、城市物流、長途運輸等場景具有相對優勢。目前我國鋰電蓬勃發展,2018年純電動乘用車銷量78.3萬輛,同比增長68%,需求驅動下逐步擺脫對補貼依賴,預計2019年EV補貼將退坡幅度較大,而燃料電池補貼將保持不變,燃料電池仍處于政策培育期,潛在成長空間巨大。目前燃料電池依然處于政策培育期,關鍵環節的突破以及統一技術體系標準建立將加速產業化推進,潛在成長空間有望打開,相關企業:雪人股份、大洋電機、雄韜股份、貴研鉑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