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緊監管的同時,重構市場元素,成為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的新舉措。經歷了2018年冰火交加的市場行情后,近日召開的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舉行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環保圈的焦點則更多側重于PPP模式和環境治理產業的市場化變革。
曾幾何時,身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曾是資本市場的新貴。但就在2018年,“環境產業經歷了從趨之若鶩到避之不及,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的極速轉變。”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說。這種嚴峻情況在上市公司市值和財務數據上清晰的體現出來。首創證券數據顯示,2018年環保板塊總體市值縮水約44.84%。另據Wind數據統計,僅在去年前三季度59家主要環保上市公司僅實現凈利潤近142.9億元,同比下滑近23.58%。
債券市場也是這樣。行業整體融資環境急轉直下的同時,企業再融資壓力也在普遍加大。尤其社會資本對于環保行業風險偏好明顯降低,信用等級遭遇金融機構的隱性下調,融資成本急升。環保業務是高杠桿業務,環保項目資本金20%到30%,那剩下的70%到80%就需要銀行貸款。公開資料顯示,近67家上市企業半數增幅為負,工程類的虧損企業較多,從事垃圾發電的環保企業累計逾期債務超過35.84億,2018年預虧24.58億。
這也是市場用腳投票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前突飛猛進式的發展遭遇集中爆發的危機,一些昔日以PPP為發展模式的昔日明星企業,成為業界爭議的一個焦點。PPP項目融資成本激漲至五年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0%—30%左右,許多進入建設期和運營期的項目呈現難以為繼的態勢。同時,由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前期初始資金需求大,回報期長,收益相對穩定但較低,市政環境項目存在普遍的地方政府費用拖欠現象。一些環保類項目被清庫或剔除清單,新增市場空間有限使企業再融資難度加大。
這也就是說,往后不僅要強監管,更要優質服務。環境監管的實施和執行效果一般滯后于市場發展步調,且政策紅利的延續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缺少良性動態的市場化長效作用機制。對此,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說,此前環境產業基于政策驅動下的高歌猛進,偏離了其價值本質,成為環境產業之殤。如何幫助民營環保企業脫困,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環境監管部門面臨的新考題。
面對上述挑戰,全聯環境商會帶來了四份提案,分別是《關于保障環保 PPP 項目穩定開展的提案》《關于保障垃圾處理產業穩定發展的議案》《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水服務費支付》《關于進一步加快環境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提案》。全聯環境商會呼吁,通過進一步完善環境服務價格體系、實行環保行業結構性減稅政策、實施綠色財稅金融政策等支持行業可持續發展。建議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建立黑名單,并與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掛鉤,減少地方政府違約毀約風險,以督促履行公共服務責任。
對于如何幫助環保企業渡過難關,趙笠鈞呼吁:“可通過再貸款支持綠色環保項目的措施,解決環保行業融資難、成本高問題。減少國有、外資、民企的標簽化,給予民營企業公平的政策環境,以及重啟環境治理市場化改革。”但在業界資深專家駱建華看來,對于企業來說,環境行業不能光靠資本創新、還要靠技術驅動,才能走得穩、走得遠。而這也意味著企業自身管理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將在走出“寒冬”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則認為,重啟環保市場化改革要對中央、地方以及企業的責任重新劃分。企業自身要有過硬的技術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服務質量、降本增效,并在細分領域發掘投資少、見效好的項目。而前幾年相關的產業游戲規則失效了,需要重新制定一個游戲規則和玩法,這就是“重啟市場化改革。”此外在中央政策利好作用下,環保上市公司高負債、高杠桿以及融資難等問題也將逐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