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9年大批無補貼項目的出現,我國光伏發電將正式迎來平價上網時代。與此同時,原先一直被保護在國家補貼“襁褓”之中的光伏發電也將直接參與電力市場競爭。因此,高效、低成本將成為我國光伏發電的生命線。
也正是因為如此,近年來PERC、IBC、N型等電池技術和工藝迅速發展,雙面、疊瓦、半片等高效組件也開始迅速占領市場。但是相對于加持了以上技術及工藝的晶硅組件來說,有一種新型組件具備更加顛覆的革新力量,而且已經在近期試產成功,有望引起新一輪的產業變革。
新型組件試產成功
近日,協鑫集團旗下的蘇州協鑫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協鑫納米)宣布,他們已經率先建成10MW級別大面積鈣鈦礦組件中試生產線,完成了相關材料合成及制造工藝的開發,并已開始100MW量產生產線的建設工作,計劃于2020年實現鈣鈦礦光伏組件的商業化生產。
據了解,協鑫納米的10MW中試生產線所制造的鈣鈦礦光伏組件尺寸為45cm*65cm,光電轉化效率達到15.3%。這是全世界范圍內最大面積的鈣鈦礦光伏組件,也是大面積鈣鈦礦組件效率的最高數值。
作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技術,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一直被視為未來可以取代晶硅電池的新方向。目前,鈣鈦礦電池實驗室效率已經達到23%以上,超越了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實驗室最高效率,令人憧憬的是,伴隨著全球各大實驗室的大力研究,鈣鈦礦電池實驗室效率仍然處于快速沖高中。
相對于晶硅組件,鈣鈦礦組件制備成本低,而且具備更加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其材料性能達到90%左右即可實現20%以上的光電轉換效率,而太陽能級硅的純度必須達到6N。此外,鈣鈦礦具備更強的吸光能力以及更高的理論效率上限。
盡管相對于晶硅電池有諸多優點,但是鈣鈦礦組件也有致命的缺點,這也是該類型組件仍然沒有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原因。第一,鈣鈦礦組件的面積很難做大,目前實驗室研發的鈣鈦礦電池面積都非常小,難以大規模量產;第二,鈣鈦礦組件存在相對來說不夠穩定,其核心層容易受到溫度、濕度等外界影響而出現效率大幅下滑的現象。
為什么說協鑫納米的此次試產的鈣鈦礦組件極具顛覆性呢?因為他們克服了鈣鈦礦組件的上述兩大缺陷。首先,協鑫納米的10MW試生產線所制造的鈣鈦礦光伏組件尺寸達到了45cm*65cm,完全具備應用在大型電站項目中的潛力;其次,該組件的工作壽命將有望達到25年以上。
從這個角度來說,協鑫納米的鈣鈦礦光伏組件絕對屬于開創性的產品,而且有望在未來改寫晶硅一家獨大的局面,給光伏發電帶來新的機遇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