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稱,據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高于美國。
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在新能源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幾年時間里,中國已經變成了世界太陽能領域的翹楚,其太陽能發電量占到了全球的23%。太陽能如今已占中國總發電量的3%左右。同樣,中國在風能方面也居于全球領先地位,風能占總發電量的占比為5%,占到全球風能發電量的30%,領先于美國。
文章指出,中國面臨的真正問題是生產環節產生的污染。中國的制造業消耗了逾50%的能源,而在其他國家這一比例平均僅為20%左右。因此,當務之急是在制造更多產品的同時減少能源的消耗。上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具體目標,雄心勃勃但也很現實。
文章稱,嚴格的控制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效果。2010年至2015年之間,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下降了18.2%,而同期中國GDP年均增速為7.8%。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蒂博·沃伊塔在一份命名為《中國能效政策的能力》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只用了幾年的時間,中國就獲得了能效冠軍。中國這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也讓其通過援助的形式把經驗出口到了其他新興國家。
中國的能源市場活力十足,尤其是在服務業領域:2016年中國有5800家活躍能源服務企業,簽訂了總額150億美元的服務合同。中國還以城市空氣污染狀況大幅改善而自豪。2017年,北京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細顆粒物濃度比前一年下降了20%。在北方最大的28座城市,細顆粒物濃度比上一年平均減少了十分之一。
文章稱,上述結果是在煤炭消耗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取得的。禁止新增產能及暫停一些大型基建項目,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還有一個擁有很大強制權的環境保護部門。2017年,超過400萬家庭實施了煤改電或煤改氣。國際能源署認為,2019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文章稱,污染治理還能讓中國借機優化生產機構,淘汰那些污染嚴重且通常也是生產效率最低的企業。
文章稱,所有這些措施都讓中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2015年,環保組織對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情況進行了評估,京津冀2013年至2018年期間在治污上投入了380億美元。這里還不包括相關工業項目暫停或推遲所帶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