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著山西省2018年擬關閉的36座煤礦全部通過省級驗收,自2016年以來,山西累計關閉煤礦88座、退出產能6920萬噸,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圓滿完成了年度煤炭去產能任務。
長久以來,被慣稱為“煤炭大省”的山西,在長期的發展中依靠煤炭資源提高經濟效益,非可再生資源的無限利用將會造成的后果警醒我們需要去尋找另一種發展經濟的方式。隨著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山西省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行業轉型優化升級相結合,推動煤炭產業發展邁出了新步伐、踏上了新征程。
近年來,在發展第一產業提升經濟的同時,煤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是毋庸置疑的。享有傳統“煤都”稱號的大同在一步步的轉型跨越經濟發展中,“大同藍”開始成為這個傳統“煤都”的新名片,“煤改氣”這一供暖措施從2017年在全國開展以來,大部分地區已經完成了“煤改氣”的轉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將會大幅度地改善山西乃至全國各地的環境質量,還祖國一個藍天。
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通過大幅度地精減煤礦、退出產能,山西的環保治理將會更加快速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形勢、新矛盾、新特征下,深刻地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以及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迫在眉睫需要治理的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新形勢下推行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性所在。
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1-11月份,山西省煤炭工業增長0.2%、非煤炭工業增長8.1%是轉型跨越發展的數據體現,在產業發展布局上,以煤炭產業為基礎的山西,并沒有全部依托煤炭帶動經濟,產業發展方向的轉型,是山西開拓新市場的偉大嘗試,也是煤炭供給側改革新形勢下助推的產物。
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有助于山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資源、環境、經濟相協調,為山西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產業帶動下,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發揮市場最有力的效果,就業問題也會得以緩解,經濟帶動科技的發展,人才的內流,為山西全面建設成新型大省開辟了道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將其運用于山西的煤炭產業治理,改變了單一的第一產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僵尸企業”的退出減少了資源的浪費,企業轉型才會成為可能,立足于煤炭產業的改革是一種整合,是一種創新,是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最佳選擇,面對保護環境的重任,面對經濟結構急需調整的山西,通過改革滿足市場需求的變化,經濟才能得以長久地可持續發展。確保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山西才能更好地步入新時代、迎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