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18》,提出能源效率、能源結構、能源安全成為影響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關鍵所在,并預測2050年后能源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非化石能源將占據主導地位,清潔能源發電將成為電源主體。
能源與經濟緊密相依,能源高質量發展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院長)、黨委書記張運洲所指出:盡管我國能源轉型已邁出堅實步伐,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生產和消費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立足當前經濟運行情況,更好發揮能源電力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成為國網能源研究院2018年成果發布暨能源轉型發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的關注熱點。
經濟轉型中的能源變革方向
電力在生產、生活中正在發揮更加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如何做好以電為中心的能源轉型成為與會專家的討論焦點。
“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落點應該在終端需求,即從關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向優化終端能源消費結構轉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高世憲指出,在這一過渡階段,應更好發揮天然氣的作用,明晰電力系統中不同電源的定位,實現整個能源系統的一體化,加快電力和其他行業的融合。
技術創新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高世憲介紹,國家相關規劃中對電力技術體系制定了明確目標,對于不同成熟程度的技術應用提出了明確要求。以電動汽車行業為例,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戰略投資部主任馮義介紹,在汽車行業加速新能源化的過程中,技術進步推動動力電池成本下在四年間下降近一半,同時動力水平不斷上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續航里程問題。未來,以更低的成本建成充電基礎設施,完善配電網,實現電網和電動汽車的雙向互動,是電動汽車走向網聯化、智能化的前提條件。
二產用電增速高導致用電量與經濟增長“脫鉤”
用電量是評價經濟增長的晴雨表,但今年我國出現了經濟下行與用電量大幅上漲的“脫鉤”現象,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逐漸顯現。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副所長譚顯東分析認為,從長期看,用電量與經濟增速的趨勢基本保持一致,今年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背離主要由第二產業用電增速高于經濟增速而引起。
“從產業層面看,2012年以來,二產電力彈性系數主導了總體電力彈性系數的變化趨勢,而今年二產電力彈性系數從過去幾年1以下首次上升1以上,達到1.26,非常高,也直接帶動了總的彈性系數達到較高水平,導致了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與經濟增長直接的差距”,譚顯東介紹,“從行業層面看,工業的40個細分行業中,有一大半行業的用電量增速都比增加值增速高,其中有傳統的高耗能行業,也有一些其他的行業,往上累加到全社會,基本就造成了今年這種差距比較大的情況。”
從第二產業的內部結構看,拉動工業用電增長的新動能逐步形成。“以前工業用電主要靠高耗能拉動,”十三五“以來基本靠非高耗能拉動,尤其是一些高端的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的拉動。今年非高耗能行業的貢獻比高耗能多,這種工業內部的用電增長新動能與整體動能轉換是一致的”,譚顯東介紹,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的快速發展影響,第三產業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農網改造升級、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釋放鄉村用電需求,鄉村用電量快速增長??偟膩砜?,用電量增長背后,反映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培育和電能替代的顯著成效。
對于2019年全國電力需求的研判,譚顯東認為,考慮到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電力需求增速將放緩,預計增速在7%左右的概率較大,2019年全國用電總規模預計在7.4萬億千瓦時左右,超過國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用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