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做了很多,當然問題也出現了很多。尤其,近期江蘇某儲能項目失火的視頻曝光之后,冷不丁就在大家的腦門上潑了一桶冷水,讓人不得不冷靜下來想:這個光儲真的是我們今后最好甚至唯一的救贖嗎?儲能的內在邏輯真的就那么簡單嗎?
距離爆發,儲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全球范圍來看,已經進入商業應用的儲能技術包括:抽水蓄能、飛輪儲能、鉛酸/鉛炭電池、鋰離子電池、鈉硫電池、熔鹽儲熱、相變儲熱,其它儲能技術基本處于示范應用狀態,但部分儲能技術在個別地區初步具備商用潛力,如鉛炭電池在電價昂貴或峰谷電價差較大的國家用于分布式及用戶側削峰填谷,鋰離子電池在美國、英國、德國調頻輔助領域等;
從市場規模來看,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底,抽水蓄能:單中國一地就有32.4GW抽水蓄能電站投運;壓縮空氣蓄能:有748.9MW;飛輪儲能:48座電站共計944.8MW;鉛酸/鉛炭電池:155座共計299.0MW電站投入運行,其中中國有59座電站共計135.2MW投入運行,并保持持續增長態勢;鋰離子電池: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已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為3623.7MW,2018年上半年,中國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100.4MW,其中鋰離子電池的裝機規模最大為94.1MW;液流電池:117.2MW;鈉基電池:425.6MW;氫能:有13座電站共計20.5MW示范項目;超級電容:31.9MW;熔鹽儲熱、相變儲熱及其他蓄熱/蓄冷儲能:2785.3MW。數據可見,在整個已投運的儲能電站中,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及蓄熱/蓄冷儲能是絕對王者,但是基于能量密度及成本、壽命、穩定性及回收等因素的綜合考慮,電化學儲能尤其是鋰電池技術,在未來2-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都將是儲能技術的主流。
中國的儲能項目市場來看,目前絕大多數電站都屬電網側的示范項目,在不久前的“2018年第四屆中國電器與能效管理技術高峰論壇”上國家電網總工李建林介紹,單只國網,目前就有8個規模過百MW的示范項目,南方電網雖然起步晚于國網,但是在2017年重新修訂了南方區域《兩個細則》之后,儲能電站在充電調峰方面的作用被認可,明確了電站的基本條件、補償標準和考核標準之后,儲能電站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同于已經日臻成熟的光伏產業,儲能其實仍剛剛起步,技術路線、產品設備……商業模式都不成熟,尤其在中國現行電價之下,儲能的成本高居不下,短時間內用戶側儲能形不成規模,“距離用戶側能的爆發,至少還有2-3年的路要走”TÜV萊茵大中華區電子電器產品總經理李衛春說。
幾個考驗和一個“偽命題”
江蘇儲能項目失火之后,長期關注儲能的李衛春對記者表示,任何行業“沒有了安全這個前提,所有的效率、壽命、收益……全都沒有意義”,儲能當然也不會例外,在快節奏的發展過程中,記者眼見耳聞過的幾起電池起火及爆炸事件無疑給整個儲能產業敲響了警鐘。據鋰電大數據整理,2016年全球共發生了50起鋰電池起火爆炸事件,2017-2018年單單韓國一地就發生了4次三元鋰電池失火及爆炸事件,除了前面提過的江蘇儲能項目,記者還曾經聽聞過一個逸事:某儲能項目完工后,施工方自己人都不敢進入項目現場,理由是不安全……樁樁件件,不一而足,用各種方式來向世人表明儲能產業至今仍處較為原始的初級階段,很多條件和關鍵因素還不成熟,比如作為一個成熟產業必須具備的標準、技術、施工質量等。
對此,作為檢測認證行業的龍頭代表TÜV萊茵表示也很無奈,李衛春就曾直言,儲能的國產準入門檻太低,“從全球來說,日本的要求最高,其次是美國和歐洲”,在萊茵的儲能客戶中,除了catl的檢測還沒有出結果,其他廠牌的產品“沒有一家能夠達到日本標準的要求”!而萊茵本身在檢測手段方面的準備也不足,很多比較精準的數據需要專門的大型檢測平臺,但是由于客戶在儲能方面“至今大都沒有收益,主動檢測的意愿和動力不足,檢測機構也很少會選擇此時就入手昂貴的設備”。沒有清晰嚴格的標準,就沒有檢測的主動需求,從而也就沒有更加精密和昂貴的檢測投入,所以市場就繼續無序和良莠不齊,產業爆發就無從說起。
技術的問題也極為類似。雖然,今年來鋰電技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行業平均的循環次數也就8000次左右,2017年底記者曾經聽聞catl鈦酸鐵鋰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電池循環次數達到了15000次,但是至今仍沒有看到量產產品。
項目施工質量更是令人堪憂,從媒體曝光的已經燒毀的江蘇項目現場視頻可以看到,整個項目密閉在集裝箱中,不透風,沒有明顯的散熱裝置,在7、8月的江南,設備本身產生的熱量復合室外近40度的高溫,密閉的集裝箱內的高溫會極大地損害電池的性能和壽命;不僅如此,始終可以看到所有的線路都裸露在外,設備之間的間距也極為狹窄……操作極為隨意和粗糙。而這樣的施工質量在目前的儲能項目絕不是少數,“大家都差不多”,知情人士對記者講到。
實際上,記者提到的這些問題,還都是實操方面的,其實更大誤導來自意識層面。2015年,記者剛入行的時候,就聽業內人士提及一個論斷: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這樣迅速,不久的將來,馬上就會迎來動力電池的“退役潮”,而這些退役的動力電池剛好可以在儲能上找到機會,這就叫“梯次利用”,等到梯次利用實現,儲能必然爆發,從而推動光伏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對此,華中科技大學的謝佳教授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公開表示“梯次利用就是一個偽命題”,他認為儲能和新能源汽車所需要的能量密度不同,臨近退役的動力電池在技術已經達不到儲能項目的要求,而且至今動力電池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要把不同廠牌不同標準的電池組合到一起的二次投入費用會更高,完全無法顯示用過梯次利用來降低成本的初衷,同樣的觀點在動力電池行業龍頭catl總裁黃世霖的近期發言中也可以看到。
“無論在形而上還是形而下,我們都可以看出,儲能絕不是光伏的附庸,它是一個更加復雜和專業的門類,跟光伏其實關系不大”,有專注光伏十多年的“老炮兒”跟記者感嘆說。
由光而儲,布局容易轉型難
531過去至今,已經滿了百日,行業冷寂如昔。那些曾經宣稱要“向儲能布局”的企業,至今仍在堅持的不過寥寥數家,據記者調查,大部分企業的儲能部門在531之后已經處于縮減或者裁切狀態,真正從戰略布局到線下落實項目的光伏企業也僅協鑫、林洋等幾家。
從光伏轉型到儲能的難度,從2012年就開始著手的追日電氣感受最深,日前,追日電氣智能電源事業部總經理李恒杰接收采訪時,表示充電企業光伏距離儲能更遠。李恒杰認為,光伏企業要轉向儲能,首先要解決的技術層面的積累,因為光伏企業布局儲能大多事從系統著手,對于具體的電池技術其實鎮長了解的不多;此外,相較于光伏,儲能電池的生產工藝工藝、涉及到的環節都更加復雜,儲能行業熟悉度上光伏企業的短板會比較明顯,反而是那些常年做充電業務的企業更加容易,因為它本身服務的就是電池,而儲能電池跟動力電池更加接近。
而追日幾年來的艱難轉型,從側面也支持了李恒杰的論斷。6年來,追日電氣在新能源汽車充電、分布式發電、智能電網等領域不斷積累,除了在充電站、光伏及儲能電站開發建設方面、光儲充系統中所應用到的核心技術產品——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裝置、電動汽車充電機,以及EMS智慧能量管理系統等,以充電為中心發展儲能產品,追日電氣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531新政以后,行業下行,至此已經無可置疑,然而,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在近日在“2018年第四屆中國電器于能效管理技術高峰論壇”致辭時表示,光伏下行緣由很復雜,但是無論如何,“電都是一個目前仍緊缺的特殊商品”,練好內功,促進行業全環節降本增效,都是必由之路。類似的觀點,更早前記者就曾在其他場合聽過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表達過,而且不僅如此,他還表示儲能的作用要在能源互聯網環境進一步優化之后才能顯現。
所以,大家看沒有誰是誰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