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既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撐,也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全國兩會期間,新型能源體系成為“高頻詞”,不少代表委員就此建言獻策。
“近年來,新型能源體系逐漸建成,依賴化石能源的傳統發展方式正在轉變,這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強勁新動能。”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日前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綠”從何來?風光氫核同發展
“通常來說,新型能源體系包括光伏、氫能、核能等。”劉漢元說,新型能源體系是指相對于傳統能源體系而言,采用更加可持續、可再生的能源技術和能源利用方式的一種能源體系。
光伏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新型能源類型之一。劉漢元介紹,2023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約216吉瓦,同比增長147%,占新增電力裝機的60.7%,光伏制造端產值超過1.5萬億元。目前,我國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第一大國,占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加快氫能產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告訴記者,用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氫氣,被稱為綠氫。綠氫是零排放的清潔能源載體和重要的工業原料。但目前我國綠氫產業發展仍面臨技術瓶頸待突破、儲運成本高、應用場景落地難、行業標準不統一等挑戰。
綠氫制取過程中,電力的消耗巨大,成本也水漲船高。離網制氫或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
離網制氫,即將可再生能源制取的電力不經過電網直接應用于制氫,實現清潔能源的相互轉化與利用,同時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省成本。“建議將離網制氫納入國家能源戰略部署,統籌規劃,支持綠氫產業高質量發展。”鐘寶申說。
“新”在何處?結構體系齊升級
新型能源體系的內涵包括傳統能源結構的變化,以及能源產業體系的升級。傳統能源結構的變化,指的是包括新型能源在內的非化石能源逐漸成為主體能源。
劉漢元介紹,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05億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2.7%,占全球新增裝機的一半,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近3萬億千瓦時,接近全社會用電量的1/3,可再生能源已成為能源安全供應和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加快推動創新驅動轉型、綠色低碳轉型、數字智慧轉型、共享融合轉型,系統建設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今后,我們還將推動數智化電站與實體電站的同步規劃與建設,進一步打造數字孿生電站。”宋海良說。
全國人大代表,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政濤認為,新型電力系統作為新型能源體系在電力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新型電力系統的建立,能高效推進行業綠色轉型,促進電力資源高效配置,帶動能源產業體系升級發展。”王政濤說。
如何應對電力系統適應性不足、負荷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王政濤建議:“加快建設數智化堅強電網、統籌發展常規電源與新能源、有序建設分布式新能源等,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