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界網訊:我國首座城鎮燃氣摻氫綜合實驗平臺日前在深圳投入使用,平臺投用為我國利用現有城鎮燃氣管道摻氫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
我國首座燃氣摻氫綜合實驗平臺集測試、驗證、生產功能為一體,摻氫比例可達20%,壓力范圍覆蓋城鎮燃氣全部壓力運行范圍。所謂天然氣管道摻氫輸送,其實就是將氫氣與天然氣進行不同比例混合,再利用現有天然氣管網進行輸送。
我國現階段天然氣摻氫利用的比例為3%,歐美部分國家天然氣摻氫運輸最高比例已經達到20%。
天然氣管網摻氫輸送技術理念在1972年便已提出。隨著各國發展氫能戰略的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天然氣供應吃緊,各國接連開展了圍繞天然氣摻氫的可行性研究、天然氣管道摻氫輸送示范工程建設。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我國幅員遼闊,在“能源金三角”的風光消納借助氫儲能能在最大范圍內減少損耗,然而氫氣運輸卻成為“西氣東輸”的一大攔路虎。
目前,大規模儲氫受到成本、基礎設施的挾制,并且進行氫能運輸需要合適的管道網絡系統,亟需解決的棄風棄光以及基建成本迫切需要一個接口。
天然氣與氫氣在運、輸、用的相似特點,可以為其尋找到大量的融合機會,利用現有天然氣管道進行天然氣摻氫的運輸可節省龐大的基建成本,同時達到降碳的目標。
我國在天然氣摻氫產業方面起步較晚,缺乏全面的技術體系和成熟的工程實踐,尚在初步示范與試驗階段,截止目前有遼寧朝陽天然氣摻氫示范項目、山西晉城天然氣摻氫示范項目、河北張家口天然氣摻氫入戶項目等。
其中,遼寧朝陽天然氣摻氫示范項目作為國內首個綠氫摻入天然氣示范項目,于2019年底正式投入運營,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堿液產生10Nm?/h的綠氫,設計摻氫比為3%-20%,實際運行以10%的摻氫比例做為燃料使用。
從2022年開始,國內天然氣摻氫項目的熱點發生了兩個重點變化:從運輸環節向應用環節發展,從民用領域向工業領域發展。
商業化的進程加快了。在長期以來,由于天然氣摻氫的經濟性未能得到大規模的驗證,技術上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天然氣摻氫產業的標準上也始終是眾口不一。
就在今年,由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總院主編的《天然氣長輸管道摻氫輸送適應性評價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正式啟動,標志著我國天然氣長輸管道摻氫輸送領域第一個團體標準即將出爐。
標準的出爐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結合技術手段的推動,最終促進氫能產業的發展,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