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至目前,我國陸續核準16個核電項目,合計31臺核電機組。當前整個核電產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呈現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的態勢。
我國核電規模化發展正面臨新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能源報》記者10月17日從中國核學會2023年學術年會上獲悉,我國核科技創新近年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自主三代核電已步入批量化發展階段,四代核電和前沿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新突破,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實現雙堆初始滿功率,快堆示范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國環流三號”和 “東方超環”刷新世界紀錄 。但同時,針對我國核科技領域的外部打壓遏制在持續升級,全球局部沖突和極端氣候引發的核能安全問題凸顯且備受關注,給核產業鏈供應鏈與先進核能技術發展帶來挑戰。
核能產業搶抓機遇并積極應對挑戰,離不開核安全管理的強有力保障和科技創新的強勁加持。
《中國能源報》記者在會上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大陸地區運行核電機組55臺、在建核電機組24臺(另有8座已核準未發建造許可證)、18座在役民用研究堆、19座運行核燃料循環設施保持良好安全記錄, 未發生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2級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在建設施建造質量受控。 另外,核工業全產業鏈從鈾礦勘探開采到乏燃料后處理和廢物處理處置體系方面的能力實現了全面提升。
從發展前景看,與會專家認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為核能可持續發展創造出巨大空間。預計到2035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將達1.5億千瓦,在建規模5000萬千瓦,主要建設以華龍系列和國和系列為主的三代核電機組。
從發展節奏看,從2019年至目前,我國陸續核準16個核電項目,合計31臺核電機組 。其中2022年共核準5個項目,分別為浙江三門二期、山東海陽二期、廣東陸豐、福建漳州二期、廣東廉江一期,合計10臺機組;截至目前,今年已核準山東石島灣、福建寧德、遼寧徐大堡三個核電項目,共6臺機組。可以說,當前整個核電產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呈現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的態勢。
從貢獻力看,核電以不到3%的裝機占比貢獻了占比超過5%的發電量 ,尤其在迎峰度夏期間實現全部頂峰出力,保障了沿海多個省區的電力生產供應。數據顯示,與燃煤發電相比,2022年核能發電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11812.4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0948.67萬噸、二氧化硫100.41萬噸、氮氧化物87.41萬噸。
從技術創新看,據參會的業內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高溫氣冷堆等技術領域處于世界先進行列 ,但在后處理、特殊核材料、先進制造、尖端儀器等傳統技術領域與世界最高水平還有差距,亟待加強科技攻關。也就是說,在各國搶占核科技制高點的激烈競爭中,中國核電產業科技創新還有很大空間。
安全是核電事業的生命線。與會的核安全領域專家強調,為確保核事業長治久安,必須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守牢安全底線。針對核電規模化發展的情景,該專家表示,發展加快時,要注意防范趕工期帶來的質量安全風險;取得好的安全成績時,要避免驕傲自滿和麻痹大意。“發展放緩時,應維持好行業隊伍穩定和技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