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上第一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正式開鉆,填補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
▲我國海上首口二氧化碳回注井開鉆
3月19日上午6時許,隨著鉆頭探入南海恩平15-1油田海域的地層,我國海上第一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正式開鉆 。這口具有世界級難度的淺層大位移回注井將建立起二氧化碳回注的“綠色通道”,預計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萬噸,累計封存二氧化碳150萬噸以上,相當于植樹近1400萬棵,或停開近100萬輛轎車。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郭永賓表示,這口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全部由我國自主設計實施,標志著我國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鉆完井技術和裝備體系,填補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 ,也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探出了一條新路。
▲鉆井工人正在進行鉆井作業
恩平15-1油田位于深圳西南約200公里的南海東部海域,平均水深約90米,是我國南海首個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規模式開發,大量的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產出地面排放。中國海油開展適應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的地質油藏、鉆完井和工程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最終確定將二氧化碳封存在距離恩平15-1平臺約3公里處的“穹頂”式地質構造中。
“該種地質構造仿佛一個倒扣在地底下的‘巨碗’,具有強大的自然封閉性,能夠長期穩定地罩住二氧化碳。為了達到將油氣開采伴生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在這個‘巨碗’之下的目的,必須采用高難度的淺層大位移井。該口井水垂比高達3.4,意味著在鉆進過程中,垂直方向每向下增加1米的深度,水平方向就要前進3米以上。”恩平15-1油田群開發項目組鉆完井經理鄧成輝介紹說。
▲鉆井工人正在進行鉆井作業
據悉,工程技術人員在鉆完井作業過程中面臨著套管下入風險、固井質量風險、井眼漏失風險等諸多工程挑戰。“工程就類似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建設,既要在合適的地層中沿著水平方向不斷前進,又要時刻關注隧道周圍水泥能否有效支撐井壁防止坍塌,還要防止通道以外地層中的液體滲漏發生倒灌等。除此以外,相較于在地面實施隧道鉆進,地下鉆井過程無法及時、直觀地看到鉆頭前端以及井筒中狀況,其難度更上一層樓。
▲搭載我國海上首口二氧化碳回注井的恩平15-1平臺
為確保二氧化碳回注井的順利實施,中國海油工程技術人員在開鉆準備階段下足了功夫,量身定做特制工具,針對鉆完井作業風險以及回注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質,開展了防二氧化碳腐蝕水泥漿體系、全井筒光纖監測、新型注氣管柱等創新研究與設計,形成了二氧化碳回注、封存的成套技術裝備體系。
▲鉆井工人正在進行鉆井作業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S/CCUS)是國際公認的有效促進碳減排的重要措施。此前我國二氧化碳封存項目多為陸地封存,二氧化碳海上封存相比陸地封存而言,具備零征地、選址容易、安全性高、環境影響小、封存規模大等優勢。 在2023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次發布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結果表明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預測潛力2.58萬億噸,可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重要支撐。
▲鉆井工人正在進行鉆井作業
今年1月,我國首個海上千萬噸級CCS/CCUS集群示范項目的聯合研究工作在廣東大亞灣正式啟動。中國海洋以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封存回注示范工程為新起點,將加快推動“岸碳入海”,為沿海高排放企業的二氧化碳大規模減排開辟新道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