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風、光電廠帶著保障發電小時外電量正式進入了四川電力市場直接交易的序列中,從此四川電力中長期市場迎來了新紀元,直接參與市場交易的電廠不再是水電企業的獨舞。
從下圖可以看出,2021年到2022年,參與年度交易的發電企業出現了爆發增長,水電企業環比增加9家,新增風、光發電企業分別為38家、25家,截止2023年,參與四川年度交易市場的風電企業47家,光伏企業31家,水電企業239家。
2023年,四川電力市場對于風、光電廠參與市場的電量又進行了優化,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的大方向,將風、光發電量(扶貧光伏除外)分為了“保量保價”和“保量議價”兩個部分,其中“保量保價”部分即優先計劃指標全部納入電價較低的豐水期,以保障風、光發電企業的收入。
雖然風、光企業裝機總體不大,發電利用小時數也遠不及水電企業,但由于“保量議價”部分集中在枯水期,再結合本身風、光企業枯多豐少的發電量結構,整體對市場內的枯期的供給結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上圖中我們可以發現,2023年四川年度交易批發電量成交結果中,風、光發電企業的成交量已經達到了枯水期總成交量的16.7%,這足以改變原有枯水期市場的風向。
在前幾年的年度交易中,枯水期一直是作為水電企業嚴防死守的陣地,通過枯水期的電量和電價獲取在與售電公司和批發用戶交易中的議價權。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其實和水電枯水期的調度模式息息相關,枯水期要求在確保電網安全和電力可靠供應的前提下,按不棄水原則調度發電,中長期合約的意義僅僅作為電價的保障而不是發電量的保障,從而使得水電企業在枯水期價格上有“強硬”的話語權。但這種話語權在2023年出現了松動的跡象。在今年的年度交易中,隨著交易過程中發用雙方的博弈,水電企業突然發現,原先通過枯期來保障豐水期電價的交易模式,發生了變化,枯期電量的價格不再那么“穩固”甚至需要憑借原本“廉價”的豐水期反過來去保障枯期電量消納的問題,若不是去年豐水期月度價格大幅上漲以及總體方案新增的80%簽約限制要求大幅提高了水電企業在豐水期的議價能力,水電企業在2023年年度交易中將完全陷入被動,這也造成了原先年前水電企業的高價預期在實際成交中大幅下跌。
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風、光發電企業入市方式帶來的影響。風、光發電企業本身的標桿價為0.4012元/度,十分接近歷史枯期的市場價格,“保量保價”部分又全部安排在豐水期,所以風、光發電企業的全年收益基本可以得到保障,在枯水期風、光發電企業與水電企業的同側競價中天然獲得了優勢地位,這就導致了水電企業在枯水期原本的絕對議價能力大幅削弱。
未來,隨著國家雙碳目標逐年推進,四川省新能源裝機將迎來大幅發展,勢必將進一步對原有市場的供需產生影響。但隨著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對于新能源的市場規劃,“保量保補保價”要逐漸向“保量保補不保價”轉變,是否新能源還能保持枯期競價中的優勢地位,新能源又將帶來那些新的變化,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