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26個場館全部實現綠色供電,這些“綠電”主要由河北張家口的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提供。這不僅是人類能源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多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成就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重要進展,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均居世界第一,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從14.5%提升到25.5%……
視覺中國
裝機規模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是綠色低碳能源,是我國多輪驅動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落后于美國。此后,中國從政策、資金和技術途徑等方面加大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指導,進一步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到2021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經是美國的3倍。
可再生能源行業巨變的十年,也是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從量變到質變的十年。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到11億千瓦,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在運在建及核準核電機組71臺、裝機760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風電光伏并網裝機合計6.7億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
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將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將再實現翻倍。
近十年來,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發電新增裝機的主體。2022年上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5475萬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0%。可在十年前,當時我國新能源發電占比只有2.7%,能源結構偏煤、能源效率偏低。
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表示,“十三五”期間非化石能源消費的增量在能源消費增量當中的占比是40%左右。隨著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水電、核電等開發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在能源消費增量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60%左右,轉型發展的力度將更大,進程會更快。
隨著裝機量的持續上升,過去十年間,我國已形成較為完備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體系。光伏發電技術快速迭代,多次刷新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水電領域具備全球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機組自主設計制造能力;低風速、抗臺風、超高塔架、超高海拔風電技術位居世界前列,10兆瓦海上風機開始批量生產。
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也使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僅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就相當于7.53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約達20.7億噸、40萬噸與45萬噸。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了歷史性巨大成就。”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說,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從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成效顯著,煤電超低排放機組規模超過10億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領先。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2%,相當于少用1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29.4億噸二氧化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下降超額完成了自主貢獻目標。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攝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的快速上升不僅有助于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也源源不斷地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工作崗位達到1270萬個,一年內增加了70萬個。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創造就業機會,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就業崗位在亞洲。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就業崗位占全球總量的42%,其次是歐盟和巴西,各占10%,美國和印度各占7%。
而人才大量涌入也加速推動中國光伏、水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從報告看,太陽能是2021年發展最快的行業,提供了430萬個工作崗位,超出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就業崗位總量的三分之一。
中國是太陽能光伏板制造和安裝大國。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裝機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目前,光伏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業中有7家是中國企業。隨著中國光伏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持續突破,依托自主可控的專利技術與規模優勢,發電成本較10年前下降約80%,牢牢占據全球主導地位。
與光伏同樣“勵志”的是水電。上世紀90年代,我國水電事業仍在努力追趕國外先進水平。以三峽工程為標志,我國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水電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行列。以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開工建設為標志,我國水電建設能力跨上了新臺階。白鶴灘水電站不僅是世界首個單機容量機組達到100萬千瓦的水電站,也是國內首個100%采用國產機組的大型水電站。
從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三峽電站到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白鶴灘超大型水輪發電機組,數字的變化不僅代表了容量的提升,更意味著技術水平的不斷突破。“100萬千瓦水電機組是世界上最大容量的高端產品,已超出現有技術水平和規范,世界范圍內均無現成經驗可借鑒。這足以證明,中國不僅在建壩規模上領先全球,技術制造水平也已進入引領階段。”國際大壩委員會榮譽主席賈金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而在風電領域,在政策大力扶持和企業加強研發的推動下,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技術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兆瓦級風電整機及多數零部件的規模化生產制造能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賽迪顧問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陸上風電機組的主流單機容量已經由“十二五”時期的1.5MW提升至2021年的3.0MW及以上,并正在布局5MW或6MW以上容量更大、適應不同運行環境特點的定制化風電機組,陸上風電設備制造技術國際一流。中國海上大容量風電機組技術保持國際同步,已經具備10MW及以上等級風電機組、大型變壓器、各種電壓等級海纜的生產能力,以及400MW海上風電場的設計和施工經驗。
“回顧過去十年的發展,隨著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逐步擴大,能源系統形態加速迭代演進,中國已逐步從新能源利用大國向新能源技術強國、新能源產業強國邁進。”賽迪顧問研報如此分析。
儲能技術占得先機
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對于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也存在受環境條件影響巨大的劣勢,很容易產生發了電但未使用的結局,繼而產生“棄風棄光”問題。而且當發電端的輸出與用電端的負載不匹配時,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將面臨挑戰。
而儲能技術可以將電力在輸電終端儲存起來,用電端不再單純依賴電網供給,因此儲能成為未來電網的重要一環,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儲能系統主要分為化學儲能和物理儲能兩大類。就具體儲能方式來看,大多數儲能技術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
近年來,隨著鋰電技術突飛猛進,電化學儲能安裝靈活、建設周期短、應用范圍等優勢逐漸顯現,被認為是最具商業化前景的技術方向。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數據,2022年上半年并網、投運的儲能項目共66個,其中包含51個電化學儲能項目。
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鋰電池技術全球領先的中國企業已經占得先機。
在2011年成立之初,寧德時代就已經布局儲能電池業務。原寧德時代二號人物黃世霖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寧德時代成立之初就定下兩個業務目標,一個是動力電池,另一個是儲能電池。數十年來,寧德時代不斷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入股等方式布局儲能賽道,如今儲能系統營收也實現連年增長,2021年寧德時代儲能系統業務營收為136.24億元,同比暴增601.01%。
相比于寧德時代,比亞迪則更早就開始探索儲能。2008年,比亞迪電力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開始重點布局儲能領域。如今其儲能產品已經實現全方位覆蓋。
華為、陽光電源、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巨頭也相繼“大手筆”入局儲能。可以預見,未來儲能領域的競爭將愈發激烈。而隨著在研發上的大手筆投入和技術積累,中國企業將在電化學儲能駛上“快車道”,并且帶動儲能市場乃至整個新能源產業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