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中宣部召開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綠色金融規模持續擴大,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已基本形成。
記者了解到,在綠色低碳經濟的推動下,綠色金融正逐漸成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火熱發展,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綠色債券發行量顯著提升,綠色貸款規模不斷擴大,綠色金融創新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有業內人士指出,綠色金融市場的火熱發展可以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項目傾斜,加大對綠色低碳行業的資金投入與支持范圍,從而推動綠色低碳企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技術推廣創新。
規模持續擴大
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綠色金融業務呈現出多點開花態勢。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多元化綠色金融工具陸續上線,綠色金融規模顯著擴大。
例如,作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主力軍,綠色貸款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已接近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首位。
與此同時,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發展也進入快車道。綠色債券方面,據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我國境內綠色債券發行量超6000億元,同比增長180%,余額達1.1萬億元,居全球前列;綠色基金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布局綠色投資相關方向的基金公司已有50余家,2021年,綠色投資相關主題基金發行量超50只。
“綠色金融投資既符合碳中和目標要求,又滿足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需求,推行綠色金融一方面可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助力銀行等金融機構盡早鋪設綠色低碳產業新賽道。未來一段時間,綠色金融或將成為投資領域的一大熱點。”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研究員鄭穎說。
清潔能源是重點支持領域
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投入大、周期長,新發展階段需擴大產能產量,因此已成為綠色融資支持的重點領域。
相關數據顯示,在綠色信貸用途方面,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占比較大,分別為8.27萬億元、4.74萬億元和2.32萬億元。綠色債券資金用途方面,2021年一季度,清潔能源項目是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領域,其資金量占募集資金總規模的49.81%,主要流向風電、光伏等設施建設和運營。而投向節能領域的資金占募集資金總規模的14.44%,位居第二。
與此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重點加大了對清潔能源領域的金融支持。如農業銀行依托子公司農銀資本設立規模超70 億元的綠色債轉股投資基金,重點投向清潔能源、綠色科技創新等領域;招商銀行代銷約178億元的新能源和光伏行業基金;國家開發銀行發放綠色貸款1973億元,其中向能源領域發放貸款1090億元,重點支持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發展。
“目前,以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儲能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是綠色金融布局的核心領域,也將是明年公墓基金投資的主線之一。未來,綠色金融還將進一步向節能環保、碳減排等領域傾斜。”鄭穎表示。
產品種類還不夠豐富
有業內人士坦言,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建設了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助理教授鄭瑩對此表示,一個完善高效的綠色金融體系,需要有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和多層次的市場,以滿足不同類型的綠色金融需求,但近兩年我國新增的綠色融資中,綠色信貸占比較大,其余的綠色金融產品占比則偏小。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我國新增的綠色融資中,綠色信貸占比為90%,綠色債券和綠色股權融資的占比分別僅為7%和3%。
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促進形成多元化綠色金融產品的同時,為降低綠色金融投資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企業環境信息強制披露和碳核算標準也需進一步統一完善。
“目前,我國已有200多家金融機構開展了環境信息披露試點,但各類企業在環境信息披露、碳排放核算方面缺乏統一標準,質量參差不齊,導致金融機構難以獲得全面的環境信息,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不全面、質量不高。”鄭瑩說。
對此,鄭瑩建議,下一階段應完善企業環境信息強制披露制度和碳核算標準,建立企業碳賬戶,系統記錄企業的碳排放量,建立金融機構碳數據庫,并推進機構間數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