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訊氫能,被稱作“21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二次能源”,是武漢市六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
今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緊接著,武漢市政府發布關于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市氫能產業鏈年營業收入擬達到500億元,規上企業達到100家,燃料電池汽車推廣量達到3000輛,建成加氫站35座以上。
同一時間,位于中國車谷的武漢理工氫電科技有限公司以963萬元的價格成功摘得武漢經開區18336平方米掛牌地塊,擬投資2億元自建廠房,將膜電極的產能擴大5~10倍,有望成為全國最大膜電極生產基地。
“有了國家層面的規劃布局,氫能產業的春天來了。” 武漢理工氫電科技公司總經理田明星4月4日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盡管去年武漢城市群未能入選首批國家氫能示范城市群,但憑借中國車谷氫能產業“規模效應”,武漢各地氫能產業鏈的逐步完善,武漢仍是“中國氫都”的有力爭奪者。
資料顯示:爭奪能源新風口,目前京津冀、上海、廣東等城市群2021年9月率先取得首批國家氫能示范城市群“通行證”,但國內多家知名的產經媒體近期的報道分析中也將武漢城市群視為“中國氫都”的有力爭奪者。
燃料電池核心材料實現自主量產擴產
車谷氫能產業開足馬力“加速跑”
從全球燃料電池產業格局來看,組成電堆的一些核心零部件依然需要進口,甚至還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現象。而作為電堆的“芯片”,膜電極的產業化水平,將決定一個地區氫能產業的“命脈”。
由武漢理工大學和深圳市雄韜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成立的武漢理工氫電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膜電極供應商,公司自主開發的國內首款CCM型膜電極是氫燃料電池的“心臟”,產品不僅占據國內自主燃料電池市場主要份額,還大批量出口到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向技術壟斷國家的反向輸出,并于2019年在武漢經開區投產首條自動化膜電極生產線。
“目前年產能約2萬平方米膜電極,拿地后準備建設1萬平方米的廠房,屆時年產能將達到10~20萬平方米,預計明年底投產”,田明星說,公司生產的膜電極未來兩個月的訂單已經全部排滿,前6個月的產值將超過去年全年。擴產后人員規模會增加到現有人數的3倍,年產值沖刺10~20億元。
去年底在武漢經開區投產的國家電投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生產線正處在產能爬坡階段,該產線的投產改變了國內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基本依靠進口的局面,實現氫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根據規劃,到2024年前,國家電投華中氫能產業基地將形成年產10萬平方米質子交換膜、1萬套燃料電池電堆和5000套電池動力系統的產能。
正在武漢經開區加快興建的雄韜氫能產業園,主要從事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電堆、膜電極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完全投產后可年產膜電極100萬片、電堆10萬套、燃料電池發動機10萬套,可裝配10萬臺氫能汽車整車。
未來2~3年,中國車谷氫能產業開足馬力“加速跑”,將迎來產能集中爆發期。
從上游制氫到下游加氫站建設
武漢氫能產業鏈“鏈條很長”
自2020年9月武漢市政府正式下發《武漢市氫能產業突破發展行動方案》以來,力爭通過3年時間打造國內氫能產業創新研發、生產制造、示范應用引領區,為把武漢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氫能產業基地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從上游制氫到下游加氫站建設,武漢市正逐步完善氫能產業發展布局。青山區(化工區)是全市主要擁有自有氫資源的區域,武鋼、石化等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氫氣,經過技術加工,工業廢氣能變成能源,積極構建氫源產業集群;武漢經開區已經集聚東風公司、國電投、武漢理工、眾宇動力、雄韜氫雄等一大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氫能頭部企業,涵蓋從質子交換膜、膜電極、氫燃料電池電堆到氫能整車生產制造的全產業鏈,重點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湖北首個固定式加氫站已在武漢經開區投用,設計日供氫能力1000公斤,3分鐘左右可以為一輛氫動力公交車加滿氫氣;2021年,全省首座固定式“四位一體”加氫加油站在軍山新城建成,建有兩座加氫島,日加氫量可達950公斤。
與此同時,中國車谷也在積極探索氫能多元應用場景。從三年前開始,全市最大規模的氫能源公交車已經在武漢經開區示范運營,涉及區內5條公交線路,共有21輛氫能公交車上線行駛,累計運營里程超過150萬公里。
車谷加快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
助力武漢打造全國氫能汽車產業示范基地
作為承載全市氫能產業發展布局的核心區域,中國車谷,在車,更在谷。
今年以來,武漢經開區積極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東風公司等產、學、研機構,聯合康明斯、雄韜氫雄、眾宇動力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集聚各種創新要素,推動加快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
本月內,由武漢理工大學與武漢經開區共建的理工大“三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產教融合示范學院)將在軍山新城正式動工,攜手打造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研究院,推動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技術創新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同樣位于軍山新城的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已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預計將于今年上半年建成投用。新基地面積比原有的研發中心擴大3倍,將專門建設一棟氫動力研發樓,配備最新燃料電池實驗室,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由于內燃機發動機已經存在了百余年,它的產業鏈、供應鏈都十分成熟,所以康明斯從去年開始就投入精力研發氫氣內燃機,燒氫氣而不是燒柴油。”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總經理劉志禮說。
繼去年拿到國內首張船用燃料電池產品型式認可證書,武漢眾宇動力系統科技有限公司已累計申請專利177項,其中,20項為國際領先的核心專利或專有技術,是國內少數掌握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率先突破燃料電池電堆技術,并在性能、壽命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氫能汽車領域,工信部列出的氫能汽車八大核心技術,武漢掌握了其中的六項。目前,武漢氫能汽車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氫能汽車產業示范基地。”市經信局副局長李林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