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全球能源市場連續遭遇兩場動蕩。一是2021年冬季,在極端天氣的沖擊下,能源發電供暖需求快速增加,歐洲能源供應遭遇挑戰,全球能源危機漸起。二是烏克蘭地區緊張局勢以及美歐對俄羅斯實施的一系列經濟制裁帶來了地緣政治風險,阻礙了全球原油以及天然氣的供應,市場對于供應的擔憂情緒一度推動國際原油價格突破120美元/桶的高位水平。由于歐洲地區天然氣供應高度依賴俄羅斯,因此在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天然氣價格節節攀升,給尚未結束的歐洲能源危機再添不確定性。
在此背景下,為了降低對于外部能源進口的依賴,保障自身能源安全,歐洲已經開始著手推動自身的能源進口與消費轉型。更重要的是,此次的俄烏沖突進一步令市場中有關能源安全以及能源轉型的討論升溫。一方面,有觀點認為,應增加原油以及天然氣的產量,以避免今后再次出現類似的全球能源危機;另一方面,有分析人士認為,應該繼續加速推進全球能源的綠色轉型,推動清潔能源發展。這樣一是可以增加能源供應來源,二是可以更好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烏沖突的影響下,全球的能源供應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與此同時,隨著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的不斷推進,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也將出現更多的新特征。從目前的情況看,清潔能源供應尚不充足,使用場景受限,并且供應鏈沖擊下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有所增加。而為平衡降低碳排放以及能源需求復蘇之間的關系,天然氣可能將成為重要的過渡能源,進而影響全球能源供給格局。
油價大幅波動加速能源結構調整
近期,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令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盡管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已有所回調,但此番油價的上漲已經給歐洲多國敲響警鐘,促使其開始考慮加速推進自身的能源消費結構轉型,降低對外部能源進口的依賴,提高自身能源獨立性以及安全性。
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市場對于原油的需求快速回暖;另一方面,原油庫存水平較低,突發的地緣政治風險沖擊了原油供應鏈的穩定性。在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共同影響下,國際原油價格呈現快速上漲的態勢。而在國際油價大幅上升期間,市場曾期望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及其盟友可以加快增產的腳步以平抑油價,但OPEC和非OPEC產油國并未立刻采取行動,繼續在4月和5月堅持小幅增產40萬桶/日的計劃。國際能源署(IEA)成員國也曾釋出6000萬桶石油儲備,力求穩定急升的國際原油價格,但最終卻適得其反。
經此一役,歐洲多國都認識到了自身能源獨立與安全的重要性,開始加快推進能源生產以及消費結構多元化,天然氣、風能、太陽能以及核能等能源已經成為多國開始考慮發展的對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錦濤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歐盟將不斷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開展多元化能源供應和提高能效等措施,把握清潔能源發展的主動權。
具體而言,劉錦濤表示,德國是歐洲第一個全面棄用核電的國家,2011年左右德國退出核電,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但受制于能源存儲技術,無法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以彌補核電缺口,從而采用從外國進口火電。近年來,德國天然氣進口依賴程度極高,此次受化石能源短缺影響,能源緊缺問題加劇。因此德國將全力布局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清潔化進程。
2月28日,德國經濟部提出新立法草案,目標計劃將在2035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給、放棄化石燃料。但就目前的能源短缺問題來看,德國未來需要綜合權衡煤電退出、碳中和目標以及能源轉型之間的時間規劃與產業布局。過早退出煤電將帶來能源風險,過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也會加劇能源消費成本。因此應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進能源清潔化進程。
另外,工銀國際分析師李啟浩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經過此次地緣政治事件的沖擊,相信歐洲國家將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依賴。事實上,歐盟已于今年3月初提出,計劃在2030年前逐步減少對俄依賴,其中一個方法是增加本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德國已經提出2035年達到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預計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目前使用天然氣發電較多的國家,也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布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推進能源結構向清潔能源轉型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即便對歐盟這樣一直以來都致力于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經濟體而言,全面放棄化石燃料仍是一個艱巨的挑戰。而在全球能源綠色轉型以及降低碳排放的大趨勢下,天然氣或將憑借其在能源脫碳進程中的過渡能源角色而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在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將在能源清潔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穩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歐盟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就高達25%。具體而言,天然氣本身雖然會產生一定數量的碳排放,但本身相對于煤炭而言更為環保,且碳排放水平更低。從長遠趨勢來看,天然氣具備良好的過渡性質,是全球脫煤和能源低碳化趨勢中需要布局的重要能源。”劉錦濤說,“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和周期,且目前風電、光伏發電等受制于一定的氣候或季節因素,暫時無法完全替代化石燃料發電,從而為確保能源安全的需要,化石燃料有序退出和過渡能源穩定替代存在必要性。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部分國家或將重視天然氣資源潛力并適當加強天然氣的產業投資與戰略儲備。”
對于歐洲天然氣行業的發展,IEA提出了10項建議,包括尋找更多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增強市場容錯率,引入最低儲氣規則、加快部署風能和太陽能項目、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可調度的低排放源發電、可以考慮提高電力公司的臨時稅收,并重新分配給消費者等。IEA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歐盟可以通過增加從其他來源的進口、加速推進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等綜合方式,將俄羅斯天然氣的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一。
為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當地時間3月25日,歐盟與美國達成了大額天然氣協議,歐盟將在今年年底前向美國購買至少15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以替代自俄羅斯進口的能源。并且在2027年前幫助歐洲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到2030年前保證歐洲每年可以得到5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
另外,在中國方面,工銀國際分析師余曉毓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天然氣是優質、高效、清潔的低碳能源,也是能源發展綠色轉型期間最為重要和現實的選擇,能夠與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補。加大天然氣利用規模,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是中國穩步推進主體能源更替,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必經之路。
需全面看待清潔能源優劣勢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的進程不斷得到推進,包括太陽能以及風能在內的更加低碳和環保的清潔能源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全球多國的能源結構多樣化轉型過程中,發展清潔能源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氣候轉型壓力的影響下,部分資金開始撤出傳統的化石能源行業,但在能源結構的大幅調整中,清潔能源并沒有完全覆蓋能源缺口,在能源結構不盡合理的情況下,過快推進能源綠色轉型增加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供應壓力。
去年發生的歐洲能源危機以及近期的地緣政治風險事件都揭示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全球經濟依然無法完全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國際原油價格的飆升以及供應受阻等問題導致美國以及歐盟的汽油和發電價格不斷走高,顯著影響了民眾的生活并且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與此同時,在極端天氣下,太陽能以及風能等清潔能源的供應不穩定性凸顯。疊加疫情給清潔能源行業帶來的供應鏈擾動以及勞動力不足等挑戰,清潔能源行業的發展之路預計將在坎坷中繼續前行。
不可否認的是,在全球能源綠色轉型中,發展清潔能源仍是大勢所趨。李啟浩認為,地緣政治風險除了導致近期油氣價上漲,也引起能源供應問題。各國也意識到過度依賴國外能源進口所帶來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預計相關國家將加快增加本地能源的供應,特別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投產。而近年來,太陽能以及風能等清潔能源發電成本的下降是推動清潔能源行業發展的關鍵動力。
劉錦濤認為,目前,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技術已基本趨于成熟,尤其是在中國,風電和光伏的發電成本連續多年下降,且后續其規模和經濟性還會繼續提升。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7年,中國光伏發電度電成本累計下降了約90%。
值得注意的是,與原油天然氣類似,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清潔能源行業也容易受到供應鏈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侵擾,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賴問題。“光伏和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在發電上雖然不需要像化石燃料那樣依賴進口,但本身原材料和組件的供應會受到國際貿易進出口影響,例如硅片、風力渦輪、鋰離子電池等。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組件出口國,2021年中國出口歐洲光伏組件達40.9吉瓦(GW),同比增長54%。從而,隨著清潔能源逐漸替代化石能源,部分國家對化石能源的進口依賴將逐漸轉向對清潔能源發電組件的進口依賴,新能源產業的供應鏈風險和國際貿易競爭是各國將要重視的問題。在此背景之下,地緣政治風險引發的貿易制裁、供應短缺等也會影響到各國清潔能源產業的良性發展。”劉錦濤說。
李啟浩則表示,目前全球約80%的光伏產能供應集中在中國,包括最上游多晶硅的原材料硅粉,也是國內供應。而海外地緣政治風險更多是影響光伏需求。從風電角度來看,零部件的原材料,如鋼材、銅等,主要來自海外。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下,風機和零部件生產商今年將面對較大成本壓力。
另外,在能源的穩定性方面,劉錦濤表示,光伏和風電存在季節性,不僅受季節的影響,也會受到極端天氣影響。2021年2月,美國德州在極端寒潮的影響下發生了較大規模的停電,占德州電力供應23%的風力發電因機組設備被凍結無法正常運行和供應,反映出了新能源設施本身對氣候變化存在的劣勢和局限性。李啟浩也認為,極端天氣對新能源如風電和光伏的影響相對較大,相反使用煤炭發電則是在面對極端天氣時相對比較穩定的發電方式。
全球能源轉型創造投資機遇
受到此次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全球各主要國家對于未來自身能源安全以及能源結構調整有了新的認識。總體而言,推動全球能源向更加綠色以及更加清潔的能源轉型依然是大勢所趨,并且面對高漲的原油以及天然氣價格,部分主要國家推動自身能源轉型的意愿更加強烈,全球能源結構或將迎來“大洗牌”,也有望創造出更多的投資機會。
“未來,全球能源消費格局,將以清潔、安全、獨立并重,以清潔能源消費對化石能源替代為主流趨勢,降低化石能源進口依賴、提高能源發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為了保障能源安全性,將有序退出煤電,合理布局天然氣等過渡能源。其中,能源消費格局的變化將加快全球經濟貿易與化石能源脫鉤的進程,化石燃料資源的重要性將逐漸讓步于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的技術投資和原材料貿易。同時,能源消費構成將走向多元化,實現化石能源、過渡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階段性合理布局,在清潔轉型的同時防范能源風險,最終實現能源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劉錦濤說。
然而,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能源轉型并非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完成,在轉型的過程中既存在機遇,同時也面臨挑戰和風險。當前市場中已經出現了對過快擺脫化石能源可能給經濟造成更多影響的擔憂。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曾呼吁不要過早放棄化石燃料。能源成本必須降低,否則會加劇通脹,進而威脅到食品安全。歐洲央行也有官員曾表示,隨著歐盟減少碳排放并向綠色能源轉型,可能會面臨比預期更高的通脹。而英國央行行長貝利稍早前也曾警告稱,如果世界各國以一種混亂的方式放棄使用化石燃料,可能會引發通脹。
不過,盡管面臨風險,但全球各主要國家對于推動能源轉型以及清潔能源發展的腳步并未停歇。李啟浩表示,從我國的角度看,“雙碳”目標將繼續推動低碳能源的轉型,當中包括電力、運輸和工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加強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從海外看,美國總統拜登曾發表演講,強調了當今國際形勢下迅速部署清潔能源的必要性。而歐洲國家在俄烏沖突發生后也有加速發展新能源的趨勢。整體來說,在環境保護和穩定電力供應的背景下,未來,全球的新能源投資有望進一步加速。
我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加強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支持生物質能發展。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強化交通和建筑節能。
在發達國家方面,德國正就能源轉型問題采取積極行動。而英國政府則考慮在英國各地大規模擴建風電場,推動風能以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以改善英國的能源獨立性,擺脫對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
另外,美國能源信息署(EIA)3月18日發布報告,預計美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份額將從2021年的21%增加到2050年的44%。這種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主要包括新的風能和太陽能。而到2050年,水力發電的貢獻將基本保持不變,而其他可再生能源,如地熱和生物質發電,在總發電量中所占的比例仍不到3%。
另外,EIA預計,到21世紀30年代初,美國太陽能發電總量的貢獻,包括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廠和小型屋頂終端系統,將超過風力發電。風能和太陽能的早期增長是由聯邦稅收抵免政策推動的,這些政策將在2026年到期或大幅下降,但這兩種技術的成本下降在其短期和長期增長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3月30日,英國氣候及能源智庫恩伯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太陽能發電量增長了23%,風能發電增長了14%。這兩種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合計占據去年全球總發電量的10.3%。而荷蘭、澳大利亞和越南的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
從投資角度看,景順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ESG)客戶策略亞太區總監陳浩揚表示,在全球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依然是關鍵主題。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歐盟需增加約50GW的太陽能及風能裝機容量。這不僅將帶來投資純粹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公司的機會,而且對于投資可再生能源及氫能等新技術的傳統公用事業公司,同樣存在投資機會。此外,提高能源效率和儲能的技術(如電網系統)及節能房地產公司也可能受惠。
綜上所述,從去年冬季開始的歐洲能源危機因地緣政治風險延續至今,高企的石油以及天然氣價格已經為全球能源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敲響警鐘,部分歐洲國家也由于綠色轉型過快,正承受著能源供應不足的沖擊。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已經開始積極采取措施增強自身的能源多樣性以及安全性,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關鍵選項。
但可再生能源自身也存在著缺點與不足。劉錦濤表示,從短期來看,隨著天然氣和原油等化石燃料價格的暴漲,綠色環保和清潔能源產業迎來投資熱潮,眾多知名新能源發電企業股價連續上漲。從長期來看,清潔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趨勢,但前期仍然無法立即擺脫化石能源的依賴,尤其是對油氣進口依賴度較高的歐洲而言,全球性的能源供應短缺將造成嚴重影響。
因此,全球能源轉型依舊任重而道遠。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過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綠色金融的支持性作用,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參與綠色能源項目的積極性以及信心。中國銀行研究院分析指出,綠色金融支持能源轉型大有可為。能源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據有關測算,中國僅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就可以帶動超過130萬億元投資,化石能源清潔化和非化石能源規模化、碳排放吸收等均需要前沿和核心技術支撐。政府資金遠不能滿足能源轉型投融資需求,社會資本的參與是彌補資金和技術缺口的關鍵,綠色金融能夠發揮資源配置、市場定價等功能,帶動更多市場化資金進入能源轉型領域。(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