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駿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二十國集團可持續金融工作組共同主席
中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綠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中國需要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可持續發展領域,完善綠色金融分類標準,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加大綠色金融政策激勵,建立轉型金融框架。
過去幾年,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中國綠色貸款余額達15.9萬億元,居世界首位。2016年至2021年,中國累計發行綠色債券約2萬億元。2021年,綠色金融市場發展速度加快,當年綠色貸款余額增長33%,綠色債券發行增長約170%,遠遠高于同期銀行貸款和債券發行的總體增長率。
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所提供的金融服務。長期以來,支持綠色發展一直是中國金融部門的基本政策之一。早在2007年,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就聯合推出了綠色貸款政策。2016年,人民銀行牽頭七部委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義》。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雙碳”目標的確立對中國綠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該目標要求綠色金融市場在未來不斷擴大其規模。據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的最新研究估算,從2021到2050年,中國在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需求總額將達487萬億元(以2018年不變價格計算)。這意味著未來30年,中國需在該領域年均投入16萬億元,其中約90%的資金需要通過金融市場籌集,另有約10%來自政府財政。通過綠色金融體系籌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潔交通、綠色建筑和低碳制造等領域。
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30·60”目標,中國必須按下綠色金融“放大鍵”: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綠色低碳領域,完善綠色金融分類標準,開展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加大綠色金融政策激勵,建立轉型金融框架。
撬動民間資本參與綠色金融是達成“雙碳”目標的關鍵。綠金委的分析認為,碳中和背景下綠色金融發展的核心是通過完善標準體系、激勵機制和產品創新,用有限的公共資金,撬動數倍乃至十幾倍的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低碳產業,支持“雙碳”目標實現。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的幾個主要任務包括:
1)完善綠色金融分類,推動綠色分類標準“國內統一,國際趨同”。借鑒歐盟“無重大損害”原則,確保所有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能實現一定的環境效益,而不對環境、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任何可持續發展目標造成損害。
2)參考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的建議,逐步建立針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體系,要求尋求融資的機構公開ESG相關信息。其中一個關鍵內容企業和金融機構其經營活動的碳強度(碳足跡)。
3)加大政策激勵,提高綠色低碳項目的預期收益。這些激勵政策的選項包括央行提供的低成本資金、地方政府提供的貼息和擔保,以及碳排放交易機制對低碳活動產生的激勵。
4)鼓勵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綠色供應鏈融資等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與發展。
5)建立支持轉型金融的政策框架,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向有明確碳減排路徑的企業和項目提供融資。這一政策框架的內容應包括轉型活動分類目錄、轉型風險信息披露要求、相關金融工具以及氣候轉型相關激勵機制。
目前,中國已經在部分上述領域開展了多項試點工作。在環境信息披露領域,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在20家中英金融企業中組建了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其經驗為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完善相關激勵機制領域,幾個月前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碳減排支持工具,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向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碳減排重點領域的企業和項目提供碳減排貸款,從而降低脫碳項目等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為保障碳減排支持工具的精準性和直達性,人民銀行要求金融機構公開披露碳減排貸款的情況以及貸款帶動的碳減排數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這些信息進行核實驗證。在轉型金融領域,浙江省湖州市正在編制政策文件,明確轉型金融支持的經濟活動范圍。
隨著碳中和政策的實施,煤炭開采、燃煤發電、鋼鐵、水泥和石化等高排放高污染產業會面臨成本增加或利潤減少的壓力。這些行業中不能成功實現低碳轉型的企業將會面臨財務狀況惡化、拖欠銀行貸款,和企業估值或股價下跌等問題,最終可能轉化為銀行和投資機構的金融風險。因而,除了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綠色投入,綠色金融的另一大任務就是在低碳轉型過程中,防止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的“轉型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明確指出,要“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最近,中國人民銀行要求21家主要銀行針對其在燃煤發電、鋼鐵和水泥行業的資產風險敞口進行氣候風險壓力測試。這僅僅是在量化和管理氣候風險方面進行更加系統化嘗試的開端。從長遠來看,進行氣候風險分析的機構范圍還應當逐步擴大,還應該考慮除碳價變化之外的更多的情景和因素,包括各類政策沖擊或技術沖擊。監管部門也應要求其他類型的金融公司(如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此類分析。一旦明確了氣候風險敞口,金融機構就需要制定應對策略,包括采取具體措施管理好風險敞口,協助高碳企業脫碳,以及使用碳風險對沖工具。
“雙碳”目標給中國金融業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帶來了重大的挑戰。金融界和企業界各層面要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好消息是,金融市場從業者們對于參與到“雙碳”事業表現出高漲的熱情。去年9月,超過40萬人(主要通過線上形式)參加了以“金融支持碳中和”為主題的2021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委員會年會。今年1月,綠金委又發起了五個工作組(研究組),組織成員大力推動環境信息披露、轉型金融、產品創新、國際合作和生物多樣性融資等領域的研究、創新與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