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拜登近期在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出席記者會時表示,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將被終止。
俄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去年9月10日宣布“北溪-2”管道項目完工,但該管道迄今尚未投入運行。受美俄歐關系調整、烏克蘭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德國新政府內部和歐盟相關部門在“北溪-2”運行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國一直反對“北溪-2”,如今更是拿烏克蘭問題大做文章,企圖阻撓管道運行。
俄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去年9月10日宣布“北溪-2”管道項目完工,但該管道迄今尚未投入運行。受美俄歐關系調整、烏克蘭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德國新政府內部和歐盟相關部門在“北溪-2”運行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國一直反對“北溪-2”,如今更是拿烏克蘭問題大做文章,企圖阻撓管道運行。
1月12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位于柏林的德國聯(lián)邦議會出席會議。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管道命運多舛
“北溪-2”是一條從俄羅斯繞過烏克蘭、借道波羅的海直達德國的天然氣管線,從評估到鋪設完成歷時超過10年,共耗資110億美元,由俄羅斯、德國、法國、荷蘭、奧地利等國企業(yè)共同出資。該管道一旦投入運行,俄羅斯輸送德國的天然氣量可翻一番。
由于涉及能源安全、地緣政治等多重議題并牽動多方利益,“北溪-2”深受美俄歐博弈影響,自提出以來進展不順,一波三折。
美國是“北溪-2”的強烈反對者,稱其為俄羅斯的地緣戰(zhàn)略項目,會損害烏克蘭等原天然氣過境國的利益,并導致歐洲盟友在能源上對俄更加依賴。俄方指出,美方反對這一項目意在擠占俄在歐洲能源市場的份額,企圖向歐洲高價兜售美國產天然氣。除美國之外,波蘭等中東歐國家也堅決反對這一項目。
“北溪-2”一經提出就遭到美國多次阻撓,項目幾度停滯。美國時任總統(tǒng)特朗普2019年12月簽署法案,對參與“北溪-2”項目的企業(yè)實施制裁,致使不少歐洲企業(yè)中途退出項目建設。拜登政府上臺后,為改善跨大西洋關系特別是美德關系,取消對“北溪-2”相關企業(yè)的部分制裁,保留了針對俄羅斯企業(yè)的一些制裁措施。
“北溪-2”克服了重重阻力終于在2021年9月建成,硬件上已具備運營能力,不過距離真正實現(xiàn)通氣仍需過兩道關:一是德國聯(lián)邦網絡管理局審批,二是歐盟委員會審核。
德國聯(lián)邦網絡管理局是德國電力、天然氣、通信郵政等領域的監(jiān)管機構。按照其要求,“北溪-2”運營商須在德國注冊實體公司,審批過程將在公司提交資產、人力等方面的材料后開始。按照德國聯(lián)邦網絡管理局的估計,審批過程可能會持續(xù)到今年夏天。德國聯(lián)邦網絡管理局審批后,還須將審批決定提交給歐盟委員會。據(jù)估算,歐盟委員會的審核過程可能會長達4個月。
這是1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拍攝的美國總統(tǒng)拜登。拜登當天說,他近期將派遣少量美軍至東歐地區(qū)及北約成員國境內,以應對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地區(qū)緊張局勢。新華社發(fā)(沈霆攝)
美國繼續(xù)阻撓
拜登在記者會上并未說明美國將以何種措施中止“北溪-2”項目,僅表態(tài)“我們有能力做到”。
專家認為,俄羅斯已駁斥關于其要“入侵”烏克蘭的謠言,但即使俄烏之間相安無事,美國也不會放過“北溪-2”。從“北溪-2”運行要經歷的冗長審批流程來看,拜登政府似乎有足夠的時間窗口來做準備。
一種可能是拜登政府恢復對“北溪-2”相關方面的制裁。當年特朗普政府對項目施加制裁后,十余家歐洲企業(yè)退出項目建設,致使項目工期延誤。拜登政府上臺后曾取消對“北溪-2”的部分制裁,很大程度是向歐洲盟友展示“美國回來了”。只是,取消制裁的時間點“恰巧”是德國政府換屆的空檔期。如今,堅持推進“北溪-2”項目的默克爾已經離職,德國新的三黨聯(lián)合政府內部對“北溪-2”態(tài)度不一,不排除拜登政府之后會對“北溪-2”重下殺手。
另一種可能是拜登政府向德國與歐盟方面施加壓力,將“北溪-2”的運行時間無限期拖下去。德國執(zhí)政黨之一綠黨對于“北溪-2”的態(tài)度與美國政府相似,認為“北溪-2”是俄地緣政治項目。
現(xiàn)階段,能夠影響“北溪-2”項目前景的聯(lián)邦網絡管理局上級單位是德國聯(lián)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為綠黨政治家羅伯特·哈貝克。另外,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也來自綠黨。如果拜登政府與這兩位觀點相近的部長溝通,可能不難找到延遲“北溪-2”通氣的方法。
美國繼續(xù)阻撓
拜登在記者會上并未說明美國將以何種措施中止“北溪-2”項目,僅表態(tài)“我們有能力做到”。
專家認為,俄羅斯已駁斥關于其要“入侵”烏克蘭的謠言,但即使俄烏之間相安無事,美國也不會放過“北溪-2”。從“北溪-2”運行要經歷的冗長審批流程來看,拜登政府似乎有足夠的時間窗口來做準備。
一種可能是拜登政府恢復對“北溪-2”相關方面的制裁。當年特朗普政府對項目施加制裁后,十余家歐洲企業(yè)退出項目建設,致使項目工期延誤。拜登政府上臺后曾取消對“北溪-2”的部分制裁,很大程度是向歐洲盟友展示“美國回來了”。只是,取消制裁的時間點“恰巧”是德國政府換屆的空檔期。如今,堅持推進“北溪-2”項目的默克爾已經離職,德國新的三黨聯(lián)合政府內部對“北溪-2”態(tài)度不一,不排除拜登政府之后會對“北溪-2”重下殺手。
另一種可能是拜登政府向德國與歐盟方面施加壓力,將“北溪-2”的運行時間無限期拖下去。德國執(zhí)政黨之一綠黨對于“北溪-2”的態(tài)度與美國政府相似,認為“北溪-2”是俄地緣政治項目。
現(xiàn)階段,能夠影響“北溪-2”項目前景的聯(lián)邦網絡管理局上級單位是德國聯(lián)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為綠黨政治家羅伯特·哈貝克。另外,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也來自綠黨。如果拜登政府與這兩位觀點相近的部長溝通,可能不難找到延遲“北溪-2”通氣的方法。
這是1月19日在德國首都柏林一座加油站拍攝的油價表。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19日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德國通貨膨脹率升至3.1%,能源價格比前一年上漲10.4%。新華社發(fā)(斯特凡·蔡茨攝)
德國進退兩難
德國眼下正實施綠色能源轉型,計劃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站、2038年淘汰煤電、2045年實現(xiàn)碳中和,不斷擴大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給。不過,由于能源轉型過程漫長,綠色能源不可能一步到位,德國能源價格連年來不斷上漲,民眾不滿情緒增加。如果“北溪-2”通氣,無疑將緩解德國能源價格飆升的局面。
德國民調機構迪邁頗公司近日的一次民調顯示,德國東部約70%的受訪民眾和西部約57%的受訪民眾支持“北溪-2”項目。只是,德國民意遠不能決定這條管道的命運。
默克爾政府一直將“北溪-2”當作能源領域的純商業(yè)項目對待,拒絕將其與地緣政治因素掛鉤,頂住美國壓力推進項目。但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2021年末組成新政府后,內部對“北溪-2”項目產生嚴重分歧。
專家指出,社民黨占主導的德國總理府和綠黨掌控的外交部都在尋求關鍵領域外交政策的主導權,“北溪-2”是重要議題之一。
德國總理朔爾茨希望延續(xù)默克爾政府的政策,將“北溪-2”看作私營領域的項目,認為其運營無關政治。而外長貝爾伯克則持反對意見,稱這一項目依照歐洲能源法規(guī)不能批準。德國媒體曾就雙方政策差異提問貝爾伯克,外交政策究竟由總理府還是外交部負責。貝爾伯克回答強硬,稱“如果政府沒有多種職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部長,一個就夠了”。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德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卡姆金認為,德國拒絕啟動“北溪-2”將損害德國公司的商業(yè)利益,甚至將對聯(lián)合政府帶來政治風險。朔爾茨進退兩難,一方面面臨美國壓力,另一方面需要面對可能因此損失數(shù)十億美元的德國企業(yè)。倘若德政府因美國壓力而放棄“北溪-2”,將合理合法的經濟項目與政治掛鉤,將加劇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帶來嚴重政治風險。
德國進退兩難
德國眼下正實施綠色能源轉型,計劃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站、2038年淘汰煤電、2045年實現(xiàn)碳中和,不斷擴大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給。不過,由于能源轉型過程漫長,綠色能源不可能一步到位,德國能源價格連年來不斷上漲,民眾不滿情緒增加。如果“北溪-2”通氣,無疑將緩解德國能源價格飆升的局面。
德國民調機構迪邁頗公司近日的一次民調顯示,德國東部約70%的受訪民眾和西部約57%的受訪民眾支持“北溪-2”項目。只是,德國民意遠不能決定這條管道的命運。
默克爾政府一直將“北溪-2”當作能源領域的純商業(yè)項目對待,拒絕將其與地緣政治因素掛鉤,頂住美國壓力推進項目。但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2021年末組成新政府后,內部對“北溪-2”項目產生嚴重分歧。
專家指出,社民黨占主導的德國總理府和綠黨掌控的外交部都在尋求關鍵領域外交政策的主導權,“北溪-2”是重要議題之一。
德國總理朔爾茨希望延續(xù)默克爾政府的政策,將“北溪-2”看作私營領域的項目,認為其運營無關政治。而外長貝爾伯克則持反對意見,稱這一項目依照歐洲能源法規(guī)不能批準。德國媒體曾就雙方政策差異提問貝爾伯克,外交政策究竟由總理府還是外交部負責。貝爾伯克回答強硬,稱“如果政府沒有多種職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部長,一個就夠了”。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德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卡姆金認為,德國拒絕啟動“北溪-2”將損害德國公司的商業(yè)利益,甚至將對聯(lián)合政府帶來政治風險。朔爾茨進退兩難,一方面面臨美國壓力,另一方面需要面對可能因此損失數(shù)十億美元的德國企業(yè)。倘若德政府因美國壓力而放棄“北溪-2”,將合理合法的經濟項目與政治掛鉤,將加劇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帶來嚴重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