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秩序綜合整治,從部署到開展已經一年了。四川省綿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聚焦江油市、北川縣、安州區“三個重點區域”,以及石灰巖、頁巖、膨潤土“三個主要礦種”,開展了礦業權、生態環境、安全生產、涉礦稅收、以及民用爆炸物品和交通違法“五項專項整治”,查處了一批無證開采、超范圍開采、涉礦環境污染、安全生產不達標、涉稅違法、交通違法等問題,全市涉礦領域管理秩序逐步規范,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綠色,正成為綿陽礦業永續發展的底色
行走在綿陽市安州區的安縣中聯三鏵山礦山,竟有種驚訝的感覺。與印象中塵土飛揚的礦山不同,眼前這座礦山披著一件綠色的外衣,坡面呈臺階狀,像一層層的樓梯。
“我們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分臺階式開采,將整座礦山分成若干個臺階,每層臺階高15米,清掃平臺和安全平臺間隔設置,清掃平臺寬8米,安全平臺寬4米,臺階式開采更加科學,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礦山開采的安全性、規范性和可持續性。”安縣中聯三鏵山礦山礦長魏軍說。
“開采畢,修復續”是礦山開發的鐵律,也是三鏵山礦山致力于礦山生態治理、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行動指南。魏軍介紹,公司對礦山邊坡坡面進行掛網客土噴播復綠;礦山邊坡平臺持續種植欒樹、南酸棗樹,混播草種,栽種高大喬木……現在,礦區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提升。“到春夏季的時候你再來看,綠油油的一片,像景區一樣漂亮。”
綠色礦山建設不僅是表面的綠色,還包括資源綜合利用、科學規范管理等內容。在江油市西屏鎮香水村,由于礦山地質結構原因,大理石開采成荒率低,石材破碎嚴重,成材率不到3%,四川省南方礦業投資有限公司于2020年申請變更礦種為建筑石料用灰巖。結合前期開采飾面用灰巖堆放的邊角料和尾礦,公司開始籌建砂石骨料生產線,并于2020年11月投產。
“該生產線對礦山開采石料及廢渣、邊角余料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爭取實現歷年堆放的廢料、廢渣全部利用,有利于解決因廢棄物堆積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地質環境和安全隱患等問題,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四川省南方礦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國強介紹,生產出來的砂石骨料主要用于建筑工地、高速公路等國省市重點項目,目前公司已與成都城投集團、中鐵十九局、中鐵二十三局等十余家單位達成供貨協議。
抑塵,扭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尷尬
一輛輛貨車駛進南方礦業,按照裝貨類型進入不同的車道,經有序排隊進入相應的磅秤。待車輛上稱后,智能裝車控制室工作人員啟動按鈕,系統按照標噸自動裝載。貨車駛離礦場之前,會再次整理礦料和遮蓋篷布,防止拋灑滴漏……一整套流程,有序而規范。
“相比傳統裝載方式,智能裝車大大降低了揚塵污染。”杜國強介紹,傳統裝載方式是在堆料場用裝載機進行裝車,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揚塵,場地也沒有辦法保證干凈。而智能裝車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揚塵,還能按照標噸實現精準放料,并將以往15分鐘的裝車時間壓縮到2分鐘,裝車效率大大提高。
羅永路是涉礦企業貨運車輛出廠后的一條必經道路,原以為是坑坑洼洼的,沒想到在行駛過程中居然沒有感受到一點顛簸。
“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北川通泉鎮副鎮長馬福軍說,夏季多洪澇災害,道路沖毀嚴重,再加上貨車長時間碾壓,道路破損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過路車輛的真實寫照。
經商討,羅永路周邊的涉礦企業自發集資一千多萬元,對羅永路進行修補和黑化升級,40多天時間,長11.3公里的羅永路通泉段就從破損的水泥路變成了平整的瀝青路。“同時,在道路兩側安裝噴淋系統,加大道路清掃和灑水車頻率,有效抑制揚塵。”馬福軍介紹,除了道路揚塵治理,北川對各涉礦企業的貨運車輛沖洗裝置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底板、輪胎和車身四周必須沖洗干凈,出廠車輛必須密封覆蓋篷布,所有車輛不能出現超載行為。
一項項規定、一條條舉措,不僅方便了礦企,也讓周邊老百姓的出行更加安全。
整合,礦山開采逐漸集約化、規模化
走進北川巴源礦業,只見一輛輛貨車進進出出,有序忙碌著。“現在巴源礦業有3個小礦權,力達礦業有1個小礦權,明年兩家礦業會整合成一個年產量100萬噸以上的大礦權。”北川巴源礦業礦長崔建軍和力達礦業礦長肖光紅介紹說。
據了解,通過前期梳理排查,綿陽市石灰巖礦山既有上世紀布局不合理等歷史原因,也有災后重建期間為滿足建材供應倉促就地就近投放的原因,造成礦山規模過小,存在半山腰布局、安全生產距離不夠等不科學不合理的情況,企業無法有效組織科學開采,生產經營效益欠佳,對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投入不足。
“為了從根本上消除規模小、分布散、布局不合理的狀況,我們將抓住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機會,大力調整石灰石礦布局,在全市總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減少礦權數量,提升礦山儲量和開采規模,以合理布局的大礦山大投入模式消除‘小散亂’現象。”綿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光德介紹,在第四輪綿陽市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中,擬將石灰石礦權數量從近90個減少到40個左右,引導石灰石礦開采逐步走上集約化、規模化之路。
綠色,正成為綿陽礦業永續發展的底色
行走在綿陽市安州區的安縣中聯三鏵山礦山,竟有種驚訝的感覺。與印象中塵土飛揚的礦山不同,眼前這座礦山披著一件綠色的外衣,坡面呈臺階狀,像一層層的樓梯。
“我們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分臺階式開采,將整座礦山分成若干個臺階,每層臺階高15米,清掃平臺和安全平臺間隔設置,清掃平臺寬8米,安全平臺寬4米,臺階式開采更加科學,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礦山開采的安全性、規范性和可持續性。”安縣中聯三鏵山礦山礦長魏軍說。
“開采畢,修復續”是礦山開發的鐵律,也是三鏵山礦山致力于礦山生態治理、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行動指南。魏軍介紹,公司對礦山邊坡坡面進行掛網客土噴播復綠;礦山邊坡平臺持續種植欒樹、南酸棗樹,混播草種,栽種高大喬木……現在,礦區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提升。“到春夏季的時候你再來看,綠油油的一片,像景區一樣漂亮。”
綠色礦山建設不僅是表面的綠色,還包括資源綜合利用、科學規范管理等內容。在江油市西屏鎮香水村,由于礦山地質結構原因,大理石開采成荒率低,石材破碎嚴重,成材率不到3%,四川省南方礦業投資有限公司于2020年申請變更礦種為建筑石料用灰巖。結合前期開采飾面用灰巖堆放的邊角料和尾礦,公司開始籌建砂石骨料生產線,并于2020年11月投產。
“該生產線對礦山開采石料及廢渣、邊角余料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爭取實現歷年堆放的廢料、廢渣全部利用,有利于解決因廢棄物堆積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地質環境和安全隱患等問題,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四川省南方礦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國強介紹,生產出來的砂石骨料主要用于建筑工地、高速公路等國省市重點項目,目前公司已與成都城投集團、中鐵十九局、中鐵二十三局等十余家單位達成供貨協議。
抑塵,扭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尷尬
一輛輛貨車駛進南方礦業,按照裝貨類型進入不同的車道,經有序排隊進入相應的磅秤。待車輛上稱后,智能裝車控制室工作人員啟動按鈕,系統按照標噸自動裝載。貨車駛離礦場之前,會再次整理礦料和遮蓋篷布,防止拋灑滴漏……一整套流程,有序而規范。
“相比傳統裝載方式,智能裝車大大降低了揚塵污染。”杜國強介紹,傳統裝載方式是在堆料場用裝載機進行裝車,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揚塵,場地也沒有辦法保證干凈。而智能裝車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揚塵,還能按照標噸實現精準放料,并將以往15分鐘的裝車時間壓縮到2分鐘,裝車效率大大提高。
羅永路是涉礦企業貨運車輛出廠后的一條必經道路,原以為是坑坑洼洼的,沒想到在行駛過程中居然沒有感受到一點顛簸。
“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北川通泉鎮副鎮長馬福軍說,夏季多洪澇災害,道路沖毀嚴重,再加上貨車長時間碾壓,道路破損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過路車輛的真實寫照。
經商討,羅永路周邊的涉礦企業自發集資一千多萬元,對羅永路進行修補和黑化升級,40多天時間,長11.3公里的羅永路通泉段就從破損的水泥路變成了平整的瀝青路。“同時,在道路兩側安裝噴淋系統,加大道路清掃和灑水車頻率,有效抑制揚塵。”馬福軍介紹,除了道路揚塵治理,北川對各涉礦企業的貨運車輛沖洗裝置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底板、輪胎和車身四周必須沖洗干凈,出廠車輛必須密封覆蓋篷布,所有車輛不能出現超載行為。
一項項規定、一條條舉措,不僅方便了礦企,也讓周邊老百姓的出行更加安全。
整合,礦山開采逐漸集約化、規模化
走進北川巴源礦業,只見一輛輛貨車進進出出,有序忙碌著。“現在巴源礦業有3個小礦權,力達礦業有1個小礦權,明年兩家礦業會整合成一個年產量100萬噸以上的大礦權。”北川巴源礦業礦長崔建軍和力達礦業礦長肖光紅介紹說。
據了解,通過前期梳理排查,綿陽市石灰巖礦山既有上世紀布局不合理等歷史原因,也有災后重建期間為滿足建材供應倉促就地就近投放的原因,造成礦山規模過小,存在半山腰布局、安全生產距離不夠等不科學不合理的情況,企業無法有效組織科學開采,生產經營效益欠佳,對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投入不足。
“為了從根本上消除規模小、分布散、布局不合理的狀況,我們將抓住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機會,大力調整石灰石礦布局,在全市總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減少礦權數量,提升礦山儲量和開采規模,以合理布局的大礦山大投入模式消除‘小散亂’現象。”綿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光德介紹,在第四輪綿陽市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中,擬將石灰石礦權數量從近90個減少到40個左右,引導石灰石礦開采逐步走上集約化、規模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