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昆侖山口,依然有些許寒意。7月17日,記者到青藏兵站部某管線大隊四中隊采訪時看到,盡管室外陽光明媚,但營房內依然開著地暖等取暖設備。
“這里是海拔4800米的高寒地區,冬季氣溫低至零下40攝氏度,就算是盛夏季節也需要取暖設備。”在玉珠峰雪山腳下的營區里,管線大隊大隊長李明濤打開了話匣子。
60多年來,有3條大動脈為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分別是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線和“蘭州—西寧—拉薩”光纜通信線路。其中,擔負西藏能源安全重任的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線尤為特殊。“格拉管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維護難度最大的輸送成品油固定管線。”李明濤說。
格拉管線于1972年5月由青藏兵站部開工興建,至1977年10月竣工。該管線沿青藏公路鋪設,全長1080公里,其中900多公里管線處在海拔4000米以上嚴寒地區,560多公里線路鋪設在常年凍土地帶,翻越10余座大山,穿過108條河流。管線開通后,承擔了80%以上的進藏油料輸送任務,西藏缺油的時代從此一去不返。
已在格拉管線堅守了20年的三級軍士長崔新澤回憶說:“我第一次參加任務檢修時,格爾木路邊大多是土坯房。每次看到史料館里陳列的修建輸油管線時用過的錘子、鐵鍬,露出棉絮的舊棉大衣,敬佩之情都會油然而生。這條鋪設在‘生命禁區’的輸油管線,是當年萬余名解放軍指戰員和地方工程技術人員克服千難萬險建成的。”
建成管線不易,守護好管線更難。李明濤說:“大隊所處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點位海拔將近5000米,空氣含氧量不足內陸一半,年均氣溫零下6攝氏度,8級以上大風達120多天,自然環境很差,日常管護難度可想而知。”
輸油管線搶修中,“帶油焊接”極具危險性,操作稍有不當就可能引起爆炸。為掌握這項技術,崔新澤找來不易閃爆的柴油反復試驗——冬天坐在冰雪覆蓋的金屬設備上施工;夏天舉著焊槍忍受高溫烘烤,有時還要在悶熱的儲油罐里作業。經過反復磨煉,崔新澤終于做到“焊槍在手,巋然不動”,啃下了“高精度作業”這塊硬骨頭。
“對新兵而言,戰勝精神上的孤獨和日常生活的枯燥,比戰勝肉體的痛苦更艱難。”已在管線堅守10年的三中隊炊事班班長趙煒強說,“我剛來部隊時,天氣好的時候跟著巡線,天氣惡劣時就在屋內學習理論知識。慢慢了解了大隊的光榮歷史和傳統、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逐步適應了這里的生活。”
40多年來,格拉管線大隊官兵始終堅守在世界屋脊上,爬雪山、蹚冰河、越戈壁,常年奔波在風雪青藏線,忠誠守護著這條能源大動脈。他們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彰顯了軍人本色。
“高原上缺氧,但不缺精神。我們大隊因管線而生,用生命堅守這條‘雪山油龍’是每個人的使命。”李明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