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實現了與國際最先進技術的‘并跑’。能做到這一步,源于我們20多年在這一領域的潛心研究,更源于成功把技術轉化為產業成果。”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榮忠說。
研發用好每桶“金”
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技術是由中國海洋大學激光遙感課題組歷經20多年研究成功的。“在技術上,我們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參與研發的主要成員之一李榮忠向記者介紹,2010年前后,國際上開始把激光雷達測風技術成果產業化,這讓他們看到了市場化前景。
“我們成立鐳測創芯公司,目標就是把技術轉化為產業,但要做到這一點,最大的困難就是啟動資金的問題,是幾位創始人自掏腰包,甚至抵押房產,籌集了400萬元資金。”李榮忠回憶起創業過程感慨不已,前期產品研發、生產投入需要資金,充裕的資金是企業能否順利度過初創期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技術到產品,需要經過樣機—中試—量產幾個階段,僅做各類第三方測試認證就需要數百萬元,我們的啟動資金很快就捉襟見肘。”
2018年,鐳測創芯參加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了青島市第二名、全國總決賽第五名的成績,引起了投資機構的關注。“2018年底,青島巨峰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向我們投資數百萬元,并帶動了另一家投資公司也向我們投資。”李榮忠告訴記者,這次投資可謂雪中送炭,讓鐳測創芯公司很快完成了多個產品的測試認證,2019年就實現業務收入突破千萬元。正是基于鐳測創芯的優異表現,2019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又對其進行了千萬元級的戰略投資。2020年,鐳測創芯公司產值達到近5000萬元。
對一家靠技術研發起家的企業來說,不僅資金是難題,核心元器件的制造工藝問題、軟件與硬件的匹配問題、算法與環境的協同問題等,都是科研成果能否成功轉化的“攔路虎”。“我們高薪聘請了各個領域的能人加入公司,通過反復實驗,逐漸攻克了上述難題。”李榮忠說。
海上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是鐳測創芯專為海上風資源勘測評估設計的重要裝備,負責技術的副總經理王希濤直言,這款產品的產業化過程是“脫了幾層皮”。“這個產品受各方面條件制約比較大,高溫高濕、腐蝕性強、搖晃幅度大、電能缺乏、海上傳輸帶寬小等,每一項都是大難題。”王希濤告訴記者,以攻克在搖晃幅度大情況下精確測量及傳輸數據的難題為例,他們先在陸地上多次利用車載和搖擺臺方式,模擬各種惡劣海況做實驗,進行數據比對及算法調優。僅陸地實驗,技術團隊就做了近1年時間。陸地實驗做完了,又投浮標在海上做了3個月實驗,工程師一直盯在現場,這種苦累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這套裝備需要在海上至少保持兩年以上無人值守狀態常態工作,哪怕出現一個小問題,要解決就要出海,維修成本就會成倍增加,所以設備有一個細節不可靠就可能會導致企業賠本。”
最終,鐳測創芯公司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海上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產業化,成功推出了國產首套商用產品,并得到市場一致好評。“雷達長期泡在海水里都沒問題,壽命可達到5年至10年,可以在用電量很少的情況下持續工作,數據獲取率達到了99%,遠超90%的國際標準。僅這個產品的轉化過程我們研發就花費1000多萬元。”王希濤說。
傾力服務贏口碑
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了,但這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市場是否認可,訂單能否持續,關系著鐳測創芯的發展。
“怎樣從技術思維轉變為市場思維,是鐳測創芯能否被市場認可的關鍵,我們的理念是通過技術性能優勢打動客戶,通過傾力的服務贏得口碑。”李榮忠說。
怎樣才算傾力服務?“傾力服務需要做到三個轉變,一是把相對封閉的自主研發文化,變為相對開放的技術服務文化,需要技術人員轉變觀念,提升服務意識;二是要從過去只注重前沿技術的研究,變為前沿技術研究與市場場景技術開發并重;三是要讓技術人員學會用市場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與客戶建立他們聽得懂的暢通溝通渠道。”李榮忠說。
李榮忠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遠景科技集團要在廣東一個山區建設風電場,需要先在這片山區勘測風資源情況,以確定最終的選址。但是之前找了好幾個廠家,都沒有愿意接單的。找到鐳測創芯時,他們到現場一看才知道為啥沒人接單——全是原始森林,連上山的路都沒有。
“公司經過研究,決定接下這個單。”李榮忠告訴記者,因為要在這片山區勘測3個月時間,需要很多配電板電池,加上探測設備和施工材料,共有幾噸重,當地雨天特別多,要把設備運送到近800米海拔的山頂,難度極大。他們找到當地人做向導,探索出一條小路,又施工把這條小路開辟成稍寬點的路,僅開路的時間就用了1個多月。“做完這個項目,僅搬運費就花了10多萬元。”
正是靠著這種傾力服務精神,鐳測創芯逐漸在行業內贏得了口碑,目前,其產品已在全國陸上及海上風電場、環境氣象監測站網、民航機場廣泛使用,鐳測創芯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多普勒激光雷達領域的頭部企業。
應用創新拓市場
在產業化過程中,鐳測創芯公司把應用場景創新作為重點。目前,其測風激光雷達已應用到三大場景:環境氣象立體監測、智慧風電場開發運營、航空安全與效率提升。在這三個領域,鐳測創芯都實現了對過去傳統方式的替代。
“氣象探測過去是操控探空氣球搭載傳感器,記錄不同高度的數值。這種方式一個是成本太高,另一個是時空分辨率受限。而激光雷達可以實現秒級和米級分辨率的連續高精度測量,成本呈幾十倍下降,而且可以探測到幾十乃至上百公里的高空。”李榮忠介紹,氣象探測關注的對流層一般在地面到高空12公里左右,對風場、溫濕度、云和氣溶膠等廓線的探測精準度決定了常規氣象預報和災害天氣預警的準確度。“現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確,與激光雷達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探測技術的應用密不可分。”
風電場測風過去的辦法是立100米左右的高塔,把傳感器裝上去監測。但這種方式的三個主要“痛點”是:成本太高,立塔加傳感器、征地施工等費用不菲,海上立塔的費用甚至需要數千萬元;維修不便利,出現故障就得派人爬上去維修,非常危險,且容易出現倒塔事故;建好了不能挪動,所以復雜山區風電場往往需要建多個高塔。“我們研發生產的垂直型及三維掃描型測風激光雷達,克服了‘痛點’,成本更低、維護更便利、使用更便捷。”李榮忠對記者說,他們研發生產的激光雷達能夠實現移動觀測,結合3D掃描,可以對整個風電場的立體風場進行探測,機艙型激光雷達可成為每臺風機上的標配,提前獲取風的動態并輔助風機智能控制,增功降載,為風機裝上一雙智能“激光眼”。“我們的測風激光雷達目前已成為很多智能風電場的重要裝備,它可以對風電場的功率輸出進行預測,可以實時給出預測數據,便于電網根據風的波動智能做出電能調度計劃,有利于降本增效。”
機場周邊的風切變和飛機起降時的尾渦,都是影響飛機起降安全的重要因素,過去風切變都是靠地面監測后再利用算法反推進行預警,但這種方式不精準,也難以實時反映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突變。“激光雷達技術則可以把周邊十幾公里半徑、幾公里高空以下風切變通過三維掃描精準監測,動態捕捉到飛機尾渦的位置、強度等數據。”李榮忠告訴記者,目前,鐳測創芯在首都機場、成都機場、青島機場等多個機場開始測試,一旦形成標準就將開始業務化應用。
據悉,鐳測創芯在上述三大場景,已研發生產了10多種產品,性能和精度指標均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除在國內市場應用外,還出口到北美、東亞等世界多個地區。
“應用場景不斷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一支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隊伍。”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松華告訴記者,聚焦環境氣象監測、智慧風電、航空安全與效率提升等領域,公司在青島市嶗山區政府的支持下,通過自主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了多個場景領域的技術骨干,各類人才通過項目合作協同發展,最終形成一個最緊密的團隊,構造出一個高層次基礎人才發展梯隊。
“我們已成功打造出集激光雷達芯片IP核設計、傳感器組件研發、激光雷達整機系統制造與行業應用服務于一體的信號采集處理芯片及相關裝備全產業鏈平臺,能夠為‘環境氣象立體監測’‘智慧風電’‘透明海洋’‘航空安全’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吳松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