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武器裝備體系發展與建設,新型能源能否運用其中?海島、邊防哨所、無人值守站,能源保障供應能否實現多樣化、生態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能否推升軍事能源保障邁向更高層次?
破解這些難題,離不開智慧軍事能源技術。近日,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智慧軍事能源團隊承擔的關于能源互聯網系統建設論證規劃和軟件平臺研制兩項重點項目順利通過鑒定驗收。鑒定會上,驗收專家評價:“項目研究總體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技術難度大,軍事社會效益顯著。”
這個團隊經過10年奮斗,已讓我國軍事能源保障變得越來越智慧。
讓軍事能源保障跟上時代快車
信息化催生了新型作戰樣式,能源需求急劇增加,探索新型軍事能源保障模式迫在眉睫。讓軍事能源保障跟上時代的快車,一直是軍隊研究人員的夢想。
時間回到2011年,當時還是副教授的團隊負責人張濤敏銳地意識到能源互聯網的探索研究或將引發能源領域的風暴,結合軍事問題的研究更是前人未探的“無人區”,他開始有意識地系統了解能源互聯網的最新信息。
都說能源就是戰斗力,可在信息化戰爭時代,傳統的能源保障模式面臨能源使用效率較低、能源供應樣式單一、野戰條件下能源自給能力差等問題。如何適應新軍事變革,加速推進軍事能源向多樣化、集約化、電動化、分布化和互聯化等方向轉型,是擺在軍隊建設面前的一個重大挑戰。
越研究,他越覺得自己走進了一個美麗新世界,每次自主測試實驗的成功都讓他激動不已。
軍隊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在上級的支持下,張濤牽頭組建了能源互聯網團隊,后更名為智慧軍事能源團隊。
能源互聯網是個新事物,將其應用到軍事領域更是前所未有。規劃設計、行為預測、運行控制和經濟調度等典型系統工程問題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有時還要因地制宜打出“組合拳”。
2018年7月,他們接到某部隊的需求電話,設計一套智能、穩定的能源保障系統。“部隊的信任是我們攻堅的動力。”張濤說,團隊隨即派出骨干力量赴部隊調研。部隊地處“一片荒蕪的海島”。島嶼面積小、運輸船隔天一班、臺風威脅大、傳統發電機組易腐蝕……現實困難迎面而來。
研究人員現地考察后得知,此前已有業內其他單位前來調研,當得知項目體量小、現實條件惡劣的情況后拒絕了承接項目。
“別人不愿做,我們來做!”團隊毅然接下項目,最終設計了一套“柴油+光伏+儲能+智能管控系統”的組合解決方案,充分發揮已有資源和新能源的效能,圓滿解決了海島能源供給和可靠性的問題。需求方直言:“你們真是能源保障的急先鋒!”
能源系統建設需貼合部隊需求
智慧軍事能源,顧名思義就是要讓軍事能源保障像人一樣會思考、能決策,追求能源供給和分配的最優化。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所有攻關都必須以部隊需求為導向,不能閉門造車。
可現實困難往往比想象中更加艱巨,基礎薄弱、環境惡劣、技術限制、人手不足……一個個問題逼得團隊成員連軸工作,無暇休息。
一次,為了解決某部隊保障訓練用電的問題,團隊提出了增建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想法。就在大家以為系統建設方案即將成型的時候,團隊成員之一、經常調研部隊需求的王銳忽然喊出:“不對,面向軍事基地的能源供給,不同于民用,必須考慮基地用能的周期性(多場景)特征,并且系統抗毀性也不能忽略。”
方案不得不推倒重來,最終基于此制定出的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統建設方案更加貼合部隊的需求。
軍人就是要啃硬骨頭,吃點苦不算什么。打硬仗,本就是軍人該做的。
某次攻關,團隊成員雷洪濤副教授承擔“能量監控與調度子系統”研制工作。當他帶著團隊滿心期許來到實驗室,看到滿屋子大功率電氣設備后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一直從事軟件開發的他,從沒有跟這些“大家伙”直接打過交道。
電不是那么好“玩”的,哪怕毫厘差錯,后果都不堪設想。經過一番思量和抉擇,雷洪濤決定采取由易到難的方法,從“數據實時可視化展示”功能入手,到“設備鏈接通信”,再到“數據包協議解析”,各個擊破。最終,他設計開發的控制軟件讓大功率電氣設備上的數據在顯示屏上靈活跳動。
這些年,為將能源互聯網相關研究成果運用到軍事能源保障領域,團隊成員多次赴部隊進行實地考察,針對海島、邊防哨所、無人值守站、部隊野外用電等在傳統能源保障上存在的防護弱、存儲難、耗能高、隱蔽性差、不可再生等問題,自主研發分布式儲能、能量集線器、智能能量管理等技術,為未來實現戰場能量互聯、野外不間斷供電和“孤島”模式下的營區用電提供了可能。
未來智能化戰爭更依賴智慧能源
發展智慧軍事能源是構建現代軍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軍隊軍事能源轉型的必然要求。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共識。
可研究之初,唯一可以確立的是,未來智能化戰爭對能源將更為依賴,所需能源類型將更為多樣,需逐步形成多能并用、互聯互通、智能調控的能源綜合利用模式。
然而,包括張濤在內的幾乎所有成員都不是能源、電氣領域的科班生。這樣的“草臺班子”能擔此大任嗎?
為給大家鼓勁兒,張濤說:“能源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物理深度耦合的復雜系統,傳承錢老(錢學森)系統工程創新教育思想的系統工程人還能怕復雜系統嗎?”
“專業不對口,反倒是我們的優勢。能源互聯網涉及計算機、電力電子、控制、管理等多個學科,有時自己薄弱的環節恰好是同事擅長的,剛好能夠互補。”回顧這一切,團隊成員劉亞杰研究員感慨道。
大家各展所長,將復雜系統建模、多目標優化、大數據處理分析等方法運用到能源系統行為預測、混合能源系統優化設計、智慧能源管理等問題中,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創新的馬車一旦開動就再也無法停歇——
2014年7月,與企業合作研制了國內首臺400V直流能量路由器;
2017年7月,牽頭設計的“綠色計算中心智慧能源示范項目”正式入選國家首批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
2020年8月,軍事能源互聯網某優化設計平臺等研究成果在全軍推廣應用,同年10月,某科研成果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
此次項目通過驗收,他們又取得了“提出軍事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體系”“制定我軍軍事能源互聯網系統建設規劃方案”“考慮軍用特殊性,研制涵蓋多能源類型以及源—網—荷—儲等多環節的某軟件平臺”等多個首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