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任務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
12月3日23時10分,完成月壤取樣后,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面起飛;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12月20日,重達1731克的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移交中國科學院,正式開啟月球樣品與科學數據的應用和研究。
嫦娥五號任務對于我國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完善探月工程體系、開展月球科學研究、組織后續月球及星際探測任務,具有承前啟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2.北斗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6次飛行,在測控、地面運控、星間鏈路運管、應用驗證等系統的強有力支撐下,此前發射的所有在軌衛星都已入網。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國無人潛水器和載人潛水器均取得新突破
11月28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隨“探索一號”科考船返航。此次“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4.我國率先實現水平井鉆采深海可燃冰
天然氣水合物通常稱為可燃冰,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的試采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世界紀錄。
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采用水平井鉆采技術試采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5.科學家找到小麥“癌癥”克星
目前,已有30多家單位進行廣泛試驗,結果表現良好。該成果為解鎖赤霉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
6. 科學家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
7.科學家重現地球3億多年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
南京大學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自建大型數據庫,自主研發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號”超算取得突破,獲得了全球第一條高精度的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其分辨率較國際同類研究提高400倍。新曲線精確刻畫出地質歷史中多次重大生物滅絕和輻射事件及其與環境變化的關系。
8.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
該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托裝置。
9.科學家攻克20余年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
該文是幾何分析領域內的重大進展,或將推進諸多相關工作。
10.機器學習模擬上億原子:中美團隊獲2020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項
該項工作在國際上首次采用智能超算與物理模型的結合,引領了科學計算從傳統的計算模式朝著智能超算的方向前進。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7次,意在使公眾了解一年來的中國科技發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