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聯合發布了《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為110.84,位居第三陣列前列。
據介紹,“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由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四個分項數值構成,綜合反映了一國制造業發展強弱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表示,發達國家多以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作為本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優勢項,而我國制造強國進程發展的主要支撐力仍為規模發展,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我國仍未邁入制造強國第二陣列,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制造業整體水平有差距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諸多領域取得長足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還存在不小差距。
《報告》顯示,2019年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國博弈逐漸升溫的背景下,美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達到168.71,持續高于各國,處于第一陣列,綜合優勢突出;德國、日本分別為125.65和117.16,穩居第二陣列,相對優勢明顯;中國、韓國、法國、英國則分別為110.84、73.95、70.07、60.03,處于第三陣列。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至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始終在20%左右徘徊,與美國、德國長期處于30%以上的高水平相比差距明顯。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認為,當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制造業供給質量,提高制造業增加值率,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他建議,制造業要加強研發設計,全面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以創新、品牌、服務獲得高附加值,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高素質人力資源和管理創新轉變。同時,要減少消耗、降低成本,重視各地發展中產能過剩及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引導各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現集約高效發展。同時,還要提高現有產業鏈運作效率,構建上中下游企業協同高效運作的制造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創新力度亟待增強
紡織產業是我國重要民生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其產品不僅應用于服裝和家紡領域,還在土木建筑和健康醫衛等不少領域有著廣泛應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紡織產業在保障全球防疫物資供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已向全球150多個國家和9個國際組織提供了2000多億只口罩、20億件防護服。
與此同時,我國紡織制造業發展也面臨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要素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加大等問題。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下滑,僅為1.4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3%)0.78個百分點。“這需引起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措施穩定并提升制造業研發投入,遏制下滑態勢。”單忠德表示,在基礎研究領域,美國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在15%至19%之間,并呈逐年微升態勢,而我國則常年徘徊在5%左右的低位水平。因此,亟待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強制造業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
單忠德建議,要落實各類資金研發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財政資金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持續提高用于制造業企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投入;還要提高各級政府設立的各類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和科技專項經費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加強對科技經費使用的考核,把科技經費切實用在刀刃上,確保科技經費成為制造業實現創新驅動的推進劑。
拓展制造業發展新格局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波動中趨勢性下降,2019年為27.17%,同比降低2.23個百分點,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規模增速也從2012年的10.0%逐年降至2019年的6.0%,步入持續中低速增長階段。對此,單忠德表示,這主要是因為當前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脫實向虛”傾向明顯,勞動力和社會資本等創新要素向制造業流入均呈放緩甚至下降趨勢,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的空間還很大;加之支撐制造業價值鏈提升的技術突破、創新能力不足,導致制造業中新興產業發展速度不足以帶動整個制造業的增長。“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維持一定的制造業發展速度意義重大。”單忠德說。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制造業仍需加快發展。為防止制造業占比“過快”“過早”下降,應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立足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自身優勢,積極建設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基地,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能力,加快提供能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產品,加速實現產業規模提升。
此次會議還發布了《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19)》,研究和制定了26個優先發展產業的技術路線圖。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志成表示,預計到2025年,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技術與裝備、家電產業等五個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發電裝備、建材等大部分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