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資源型地區轉型,應是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轉型”
煤炭是最豐富的化石能源品種,在我國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資源總量中占比97%左右。2019年,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量、消費量的比重分別為69.3%和57.7%。
“目前,我國尚未完成工業化,仍處于對能源和原材料消費最旺盛的階段。而煤炭正是可以清潔高效利用、最經濟安全的能源。”王國法認為,“去煤化”脫離我國國情。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難以被大規模替代。預計到2030年、2050年,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比重仍在50%、40%以上。
在此背景下,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王國法表示,煤炭開采是一個需要高科技支撐的產業,智能化則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諸如,煤炭資源型地區轉型不是‘去煤化’,而應是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轉型。以煤炭工業第四次技術革命為契機,向數字化、智能化新產業和新業態轉型。”
所謂“第四次重大技術變革”,其要義就是智能化建設。王國法稱,經過40多年發展,煤炭綜合機械化取得巨大成績。全行業基本實現機械化、綜合機械化,一些重要系統實現自動化,為智能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新技術的發展推動人類生活方式進步,也倒逼礦業領域改變傳統高強度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圍繞智能化開采,先行先試企業贏得了成本優勢、發展等優勢,倒逼同類企業快速跟上;另一方面,礦業招工難、從業人員不足等現實,倒逼煤礦盡快實現少人、甚至無人化開采。”
“煤礦智能化建設不是一次性結果,而是不斷提高的過程 ”
記者了解到,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呈加速增長態勢。全國智能化工作面的數量,已從2015年只有3個,發展到2018年有80多個、2019年達275個,今年底預計將超過377個。但同時,王國法提醒,“煤礦智能化建設不是一次性結果,也不是‘基建交鑰匙工程’”。
王國法稱,智能化將重塑煤礦主要系統,包括開拓設計、地測、采掘、運通、洗選到安全保障、生態保護、經營管理等,使其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與自執行的基本能力。在煤礦系統智能化的基礎上,進而在井下和井上的主要作業點、線崗位,應用機器人智能裝備,全面替代人工高危、高強度作業。“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與采礦技術深度融合,也是高新技術融入礦山場景的迭代發展。煤礦智能化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提高的過程。”
此外,由于我國煤礦賦存條件復雜多樣,不同煤礦的開采技術與裝備水平、工程基礎、技術路徑、建設目標等均存在較大差異。受制于智能化開采技術與裝備發展水平,不同煤層賦存條件礦井的建設難易程度和最終效果,相應也存在差異。“我們很難用單一標準,對所有煤礦的智能化建設水平進行評價。對此,提出智能化分類、分級建設的理念和標準,目前已完成《煤礦智能化標準體系》,制定了《智能化煤礦分類、分級技術條件與評價》《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分類、分級技術條件與評價》。”王國法稱。
“高層次人才隊伍是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最重要力量”
綜合上述現實,王國法進一步向及給出重點方向及發展建議。
“基于智能化建設要求,首次從通用基礎、支撐技術與平臺、煤礦信息互聯網、智能控制系統及裝備、安全監控系統、生產保障等方面,全方位設計智能化標準體系。”王國法認為,在此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煤礦所在區域、建設規模、煤層地質賦存條件、生產技術條件等不平衡性,以及各指標要素對智能化主系統影響程度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礦井煤層賦存條件與建設基礎,制定差異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智能化建設投資。
同時,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王國法建議,將煤礦智能化裝備納入國家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對高端綜采綜掘智能化裝備、重大災害應急救援智能裝備等重大裝備研發和應用,給予財稅政策支持。可與國有企業、科技實體共建全國煤礦大數據中心及應用云平臺,形成智能化煤礦高質量運行的新模式。
“智能裝備是智能化煤礦的核心支撐。應大力發展煤機智能制造、提高煤機裝備智能化可靠性水平,用智能裝備和機器人全面替代人工作業。”王國法稱,相關企業可延伸智能煤機制造產業鏈,從主要提供煤機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轉變,推動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
除了“硬件”,王國法表示,“高層次人才隊伍是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和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力量。”對此,急需建立煤炭行業新時期人才體系,加快培養領軍人才,開發高層次、高技能、復合型的煤礦工業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