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全集團煤炭產量預計1.9億噸,煤炭銷量預計1.5億噸,煤炭綜合平均售價預計591.43元/噸,營業收入預計1249億元,深入挖掘和釋放管理潛力,加大成本管控,原煤成本降幅達6.4%。預計實現利潤40.5億元。人力資源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在冊人員、在崗人員減幅達43.5%和31.1%。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預計162.3%,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深化改革催生動力
集團改革管理體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總分體制為母子體制,下放選人用人、資金管理等5項權力。通過規范運作、引入外部董事、下派監事等途徑,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完成總部機關和在哈單位“三項制度”改革,權屬公司和煤礦(廠處)基本完成。集團班子精簡5人,總部機構和管理人員精簡78%和59%,權屬公司精簡33.9%和43.6%,煤礦(廠處)精簡44%和39%。
集團以混改為重點,全面推進輔業改制。完成龍洋焦電、盛安公司“混改”,企業在全國民爆行業綜合排名由20名以外躋身到前6名。完成6家醫院、七礦公司燃氣市場化改革;完成31戶輔業單位改制,其中25戶“五自經營”、6戶清算退出;完成123戶集體企業關閉注銷和資產處置。集團將“三供一業”、社保管理職能移交地方政府,移交社保服務對象58.6萬人。實施市場化債轉股。引入工銀、農銀、建信三家投資者,實現30億元債轉股項目落地,優化了資本結構,為拓展融資渠道、上市發展創造了條件。
科技創新提高競爭力
集團大力推進礦井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成立了推進煤礦智能化開采工作領導小組,在雙鴨山東榮一礦實現智能化綜采“一機雙面”、連續化生產,建成了東三省首個薄煤層智能綜采工作面,而后相繼在新疆黑眼泉煤礦、鶴崗興安煤礦建成智能工作面。應用極薄煤層爬底板機組機械化開采工藝,實現0.6米極薄煤層機械化開采,提高單產水平;應用爬底板工作面遠程智能控制技術,實現了地面計算機遠程操縱采煤機割煤,首創全國薄煤層大傾角遠程控制無人開采工作面;使用高性能凈水裝置,水質標準高,減小設備損傷,實現無人值守;推廣連續化綜掘工藝提高單進,以淘汰炮掘為方向,優先使用掘進機。采掘機械化程度比“十三五”開局時分別提高了3.3個百分點和10.5個百分點。全集團單產3.6萬噸/個月,比2016年提高0.46萬噸/個月,提高幅度12.8%。在原有沿空留巷工藝基礎上,大力推廣“切頂自成巷”(110工法)工藝,2019年完成留巷38200米,其中傳統工藝完成留巷21435米,“切頂自成巷”工藝完成留巷16765米。
同時加快推進“數字龍煤”建設,形成了覆蓋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新疆、佳木斯園區的網絡平臺,集團本部建成了以服務器虛擬化(CAS)為核心的云平臺。先后開發了營銷管理、供應管理、財務管理、審計信息、協同辦公、安全監測、瓦斯地質數據及重大災害預警等應用系統。
調整升級帶來活力
集團積極推進煤礦關閉退出工作,到“十三五”末,關閉退出煤礦12個,淘汰落后產能1000余萬噸,分流安置職工3萬余人。將原規劃關閉退出4處煤礦調出去產能目標任務,繼續生產至資源枯竭后自然退出,緩解煤炭供給壓力、穩定煤炭供應。
集團成立戰略研究委員會,促進煤炭主業、非煤產業“一體兩翼”協調發展。先后建成投產雞西榮華礦、新疆普陽礦,增加產能300萬噸;加快鶴崗鳥山礦、新疆康龍礦建設,雞西火燒橋三區和雙鴨山順發礦權劃轉取得批復;雞西合作、邱家和雙鴨山東榮四礦3宗礦權完成野外地質勘查;完成6個煤礦技改任務,解放東榮二礦煤量3216萬噸,東榮一礦提能90萬噸。建成150萬噸/年富成礦業選煤廠,組織開展龍盛達煤焦油初步設計等項目的論證工作。(記者 周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