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熱能在夏熱冬冷地區規模化供暖制冷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夏熱冬冷地區清潔供暖是民生所向、大勢所趨。”近日,在“挪寶集團·2020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地源熱泵行業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熱能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曹耀峰表示。
面對當前能源改革新需求、新思路、新發展,我國地熱能行業該怎樣發展,地熱供暖又該怎樣發展,國家政策和行業的關注點是什么,該怎樣實現地熱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來自地熱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地熱企業全產業鏈等700余名代表參會以“新需求·新思路·新發展,探索地熱行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主題,共聚一堂,集思廣益,探討新形勢下的地熱發展前景。
發展地熱產業條件具備
近年來,地熱行業在國家政策支持及地熱作為清潔能源等基礎上,不斷得到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我國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強化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地熱資源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具有清潔低碳、分布廣泛的特點,其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國家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促進北方采暖地區燃煤減量替代的通知》,為地熱能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通知》提出一攬子支持政策,要求因地制宜加快推進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推進北方采暖地區居民供熱等領域燃煤減量替代,先選擇一批城鎮、園區、郊縣、鄉村開展實施示范工程。《通知》還明確,對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的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按有關規定享受稅收政策優惠;中央預算內資金積極支持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建設。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曾組織完成了全國地熱能資源調查,對中國大陸336個主要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水熱型地熱能和干熱巖型地熱能資源分別進行評價,為地熱行業提供了一定指導。
曹耀峰表示,在生態環境、能源安全等約束下,地熱是清潔供暖制冷的最優選擇。有了天時與人和,在他看來,地熱能正是“地利”所在。
地熱是夏熱冬冷地區供暖制冷的優選
“當下,多地正在推進統一的規劃供暖工作,如何選取合適的熱源,支撐該區域清潔低碳、高效、安全、可持續、規模化的供暖制冷成為當前重要課題。”曹耀峰表示,生態環境、能源安全等約束下,地熱是清潔供暖制冷的最優選擇。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數據,夏熱冬冷地區涉及的16個省市中,中深層地熱資源年可開采量約11.8億噸標煤,長三角城市群2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年可開采量約1.4億噸標煤。而且,夏熱冬冷地區擁有豐富地表水資源,水溫日變化幅度不超過0.5攝氏度,是一種具有良好品質的穩定冷熱源。
曹耀峰院士表示,夏熱冬冷地區同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治理壓力,燃煤供暖已不可行。若采用天然氣作為主要熱源,或將為能源安全埋下更深隱患,并非理智選擇。此外,天然氣供暖成本較高,還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他認為,地熱能在夏熱冬冷地區規模化供暖制冷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借鑒北方地區經驗,結合夏熱冬冷地區自身條件,實現規模化供暖,應在充分挖掘熱電聯產潛力的同時,重點布局可再生能源。
地熱在可再生能源供暖中占比近75%,淺層地熱能可同時滿足供暖、制冷與生活熱水需求,是一次性解決“夏熱”與“冬冷”問題的最優選擇。夏熱冬冷地區地熱資源豐富,可以實現規模化供暖制冷。
地熱供暖技術不斷突破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地熱能的國家之一,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利用溫泉的記錄。20世紀70年代,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試驗設施建成發電,中國的地熱能利用進入了新時代。但是,地熱能領域的發展整體仍比較“冷”。隨著全社會對清潔能源關注度的提升及技術的進步,地熱能的發展開始加速,推動了地熱能利用的形成。
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理事長陳焰華表示,地熱能利用技術研究與創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熱資源勘查評價技術不斷進步。在大地熱流場、地熱成因、熱富集規律分析等地熱地質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地熱能資源綜合勘查評價技術形成從重磁電普查到地震勘探詳查等多種方法,綜合地球物理和化學勘探技術。
二是地熱能利用研發活躍且成果豐碩。地熱能開發利用的關鍵技術或相關課題的研究穩步增加,安全高效鉆井技術、砂巖地熱井防砂與回灌技術取得重大進步,諸多研究成果獲得各級各類科技進步獎。
三是地熱能利用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國家能源局、自然資源部、住建部等批準發布了淺層地熱能勘查、鉆探、監測、地熱勘探、熱儲評價、地熱鉆井、錄井、測井、地熱發電、地熱供熱等方面的標準。
四是深部地熱儲層改造增產技術取得突破。《深部地熱資源動態評價方法與儲層改造增產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推動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保障地熱行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曹耀峰表示,后疫情時期,發展完善地熱供暖制冷產業鏈,有助于推動形成經濟新引擎。
他說,按照“深淺結合、冷熱聯供、因地制宜、多能協同、梯度發展”的思路,開發夏熱冬冷地區的地熱資源,以豐富的地表水資源為基礎,重點推動淺層地熱能開發,打造出一批“地熱+”示范工程,在資源富集、回灌條件好的地區推進中深層地熱開發,實現多元化供應和結構優化,穩步提升地熱在可再生能源供熱中的比重。
同時,曹耀峰還建議,建立發展導向明確、領導機制有力、政策法規完善、技術標準規范完善的地熱開發利用管理體系,在發展導向方面給予積極肯定,建立強有力的對口領導機制,發布明確的需求方向。
如何布局地熱能產業規劃?陳焰華表示,從地熱能產業時間布局上說,2035年以前,以供暖供冷為主,發電為輔,把握“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暖”和雄安新區建設等重要發展契機,以地熱供暖為突破口,理順體制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助力霧霾治理,提升社會各界對地熱產業的認知度。抓緊攻關干熱巖勘探開發利用技術,為今后地熱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可在個別地區率先試點突破,形成示范工程,待條件成熟后再大范圍推廣。2035年以后,隨著干熱巖開發技術的突破,地熱供暖與地熱發電齊頭并進。
從地熱能產業空間布局上說,一是北部地區重點發展地熱供暖,助力推進清潔取暖,該地區地熱資源豐富,中深層地熱資源年可采熱量達8.67億噸標煤,淺層地熱資源年可開采1.76億噸標煤。二是西部地區重點推動地熱發電,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清潔能源,西部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脆弱,為供應穩定、綠色環保的地熱能提供絕佳機遇。同時,該區域高溫地熱資源分布廣泛,是地熱發電首選區域。三是夏熱冬冷地區整體推進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四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地熱開發利用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從示范工程帶動區域發展上看,盡管我國的地熱直接利用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但資源利用還比較粗放、管理體制機制還需要優化,仍然處于產業發展初期。在此時期,應通過政策引導和一系列地熱開發利用示范工程,引領相應區域地熱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比如,雄安新區地熱開發利用——驅動京津冀,輻射華北地區地熱產業整體發展;南京、重慶、武漢江水源熱泵項目——為夏熱冬冷地區淺層地熱能利用提供良好示范;油田地熱綜合開發利用——為傳統石油企業節能增效、布局清潔能源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