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由中國節能協會主辦,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與能源基金會中國(EFC)協辦的第五屆中國散煤綜合治理大會在京召開。本次會議旨在推動 “十三五”收官之年和“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有效解決散煤問題,促進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會上發布了《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0》。這是自2017年以來,NRDC煤控研究項目散煤治理研究課題完成的第四期散煤年度報告。會議圍繞散煤治理的技術路徑、補貼政策、長效機制等議題進行了探討。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以及來自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出席了會議并發言。
江億院士在致辭中指出,2019年,散煤治理持續深入,削減散煤約4900萬噸,其中,民用散煤治理對年度散煤削減總量的貢獻達50%,比2018年上升22個百分點。我國散煤治理開始步入“深水區”, 我國未來首先應嚴控散煤市場,從源頭控制,防止劣質散煤流入市場;其次大力推行清潔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電、天然氣替代煤炭等)和優質煤替代(煤炭的高效利用),實現清潔利用。第三是減量化,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準入標準,應用先進高效節能技術等多重手段、多措并舉實現煤炭的減量化。
《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0》介紹了2019年散煤治理情況,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散煤治理的成效,分析了當前的重點和難點,并對 “十四五”時期散煤治理的目標與路徑進行了展望。
報告認為, “十三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散煤治理政策,各部門多措并舉,不僅在重點區域精準施策,還投入了大量財政資金。在此基礎上,相關政策有效落實,環保督查制度保駕護航,使得“十三五”期間散煤治理成效顯著,預期散煤削減量將超過2億噸,北方清潔取暖率大幅提升,秋冬季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數據顯示,包括天津、石家莊、太原在內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第一批試點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從2016年的10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69.7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36.4%;西安、臨汾、淄博等第二批試點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從2017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71.4微克/立方米,降幅11.4%;三門峽、渭南等第三批試點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從2018年的8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73.25微克/立方米,降幅13.8%。
報告介紹了“十三五”期間工業與民用兩方面散煤治理工作的進展。在工業散煤治理方面,重點區域嚴格落實燃煤工業小鍋爐淘汰、散亂污企業整治、窯爐專項治理、秋冬季錯峰生產、淘汰落后產能等治理措施。“十三五”期間,隨著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散煤治理空間逐步壓縮,工業散煤治理潛力開始轉向非重點區域。在民用散煤治理方面,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為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間,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超過一千億元,先后納入43個清潔取暖試點,改造規模超過2600萬戶,清潔取暖率大幅提升。
報告同時指出,在重點區域工業散煤治理空間進一步收窄、清潔取暖成本與居民經濟承受力之間的不平衡尚未解決、補貼政策面臨退坡、受新冠疫情影響財政壓力加劇的情況下,散煤治理可持續性是當前的重點和難點。
為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加速能源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報告在綜合考慮全國散煤削減潛力、工業散煤治理和北方清潔取暖等政策實施進度的基礎上,建議我國“十四五”時期繼續削減散煤1.5億噸,力爭2億噸,到2025年基本解決散煤問題。報告強調,“十四五”期間散煤治理的工作重點應由試點工程建設轉入長效機制的建立。一方面,深挖工業散煤治理潛力,另一方面,全面評估清潔取暖工作,扶偏修正、查缺補漏,同時進一步擴大試點,優化補貼政策,合理制定并公開退坡時間和速度。
為保障“十四五”時期散煤治理工作的有效推進,報告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機制建設,完善高層協調機制,統籌規劃散煤治理工作;建立散煤消費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工業鍋爐和窯爐的臺賬制度和在線監測系統,做到可核查和可追溯,建立北方清潔取暖綜合性監管平臺,實現清潔取暖全流程服務;修正北方清潔取暖已改造地區不合理的清潔取暖設計,避免非主觀意愿的散煤復燒,在重點區域“查缺補漏”,充分鞏固“十三五”時期清潔取暖成效,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制定清潔取暖補貼評估機制,并根據結果適時調整補貼政策;制定建筑節能改造補助計劃,加大建筑節能推廣力度,并加快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指出,我國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預計“十四五”時期包括風、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將實現平價上網,未來應制定可再生能源供熱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大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對散煤的替代力度,并面向終端用戶熱、電、冷、氣等多種形式的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統籌開發,實現多能互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確保農村居民享有同等的使用清潔能源的權利,以及可承受的使用成本。同時,“十四五”時期應加快推動建筑節能、推進電力和天然氣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降低清潔采暖成本,最大限度的防止散煤復燒。“十四五”時期散煤問題的基本解決對于我國加速擺脫煤炭依賴,確保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實現2035年“美麗中國”的遠景目標至關重要。
江億院士在致辭中指出,2019年,散煤治理持續深入,削減散煤約4900萬噸,其中,民用散煤治理對年度散煤削減總量的貢獻達50%,比2018年上升22個百分點。我國散煤治理開始步入“深水區”, 我國未來首先應嚴控散煤市場,從源頭控制,防止劣質散煤流入市場;其次大力推行清潔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電、天然氣替代煤炭等)和優質煤替代(煤炭的高效利用),實現清潔利用。第三是減量化,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準入標準,應用先進高效節能技術等多重手段、多措并舉實現煤炭的減量化。
《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0》介紹了2019年散煤治理情況,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散煤治理的成效,分析了當前的重點和難點,并對 “十四五”時期散煤治理的目標與路徑進行了展望。
報告認為, “十三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散煤治理政策,各部門多措并舉,不僅在重點區域精準施策,還投入了大量財政資金。在此基礎上,相關政策有效落實,環保督查制度保駕護航,使得“十三五”期間散煤治理成效顯著,預期散煤削減量將超過2億噸,北方清潔取暖率大幅提升,秋冬季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數據顯示,包括天津、石家莊、太原在內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第一批試點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從2016年的10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69.7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36.4%;西安、臨汾、淄博等第二批試點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從2017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71.4微克/立方米,降幅11.4%;三門峽、渭南等第三批試點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從2018年的8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73.25微克/立方米,降幅13.8%。
報告介紹了“十三五”期間工業與民用兩方面散煤治理工作的進展。在工業散煤治理方面,重點區域嚴格落實燃煤工業小鍋爐淘汰、散亂污企業整治、窯爐專項治理、秋冬季錯峰生產、淘汰落后產能等治理措施。“十三五”期間,隨著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散煤治理空間逐步壓縮,工業散煤治理潛力開始轉向非重點區域。在民用散煤治理方面,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為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間,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超過一千億元,先后納入43個清潔取暖試點,改造規模超過2600萬戶,清潔取暖率大幅提升。
報告同時指出,在重點區域工業散煤治理空間進一步收窄、清潔取暖成本與居民經濟承受力之間的不平衡尚未解決、補貼政策面臨退坡、受新冠疫情影響財政壓力加劇的情況下,散煤治理可持續性是當前的重點和難點。
為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加速能源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報告在綜合考慮全國散煤削減潛力、工業散煤治理和北方清潔取暖等政策實施進度的基礎上,建議我國“十四五”時期繼續削減散煤1.5億噸,力爭2億噸,到2025年基本解決散煤問題。報告強調,“十四五”期間散煤治理的工作重點應由試點工程建設轉入長效機制的建立。一方面,深挖工業散煤治理潛力,另一方面,全面評估清潔取暖工作,扶偏修正、查缺補漏,同時進一步擴大試點,優化補貼政策,合理制定并公開退坡時間和速度。
為保障“十四五”時期散煤治理工作的有效推進,報告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機制建設,完善高層協調機制,統籌規劃散煤治理工作;建立散煤消費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工業鍋爐和窯爐的臺賬制度和在線監測系統,做到可核查和可追溯,建立北方清潔取暖綜合性監管平臺,實現清潔取暖全流程服務;修正北方清潔取暖已改造地區不合理的清潔取暖設計,避免非主觀意愿的散煤復燒,在重點區域“查缺補漏”,充分鞏固“十三五”時期清潔取暖成效,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制定清潔取暖補貼評估機制,并根據結果適時調整補貼政策;制定建筑節能改造補助計劃,加大建筑節能推廣力度,并加快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指出,我國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預計“十四五”時期包括風、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將實現平價上網,未來應制定可再生能源供熱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大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對散煤的替代力度,并面向終端用戶熱、電、冷、氣等多種形式的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統籌開發,實現多能互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確保農村居民享有同等的使用清潔能源的權利,以及可承受的使用成本。同時,“十四五”時期應加快推動建筑節能、推進電力和天然氣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降低清潔采暖成本,最大限度的防止散煤復燒。“十四五”時期散煤問題的基本解決對于我國加速擺脫煤炭依賴,確保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實現2035年“美麗中國”的遠景目標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