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城市,在穿越一個甲子的風云變幻后,這里依然擔當著“承載民族工業希望”的歷史使命。
曾幾何時,在工業浪潮的起伏中,這里好像沉淪為一座暮光之城。殊不知,從一釘一鉚,到零部件,再到國之重器,這些看似古老而原始的行業卻是民族工業的脊梁。時至今日,我國還常常因基礎工業薄弱而被卡脖子。
這里少了幾分喧囂和繁華,卻沉淀下厚重的工匠精神,一寸一寸地夯實著中國工業的根基。
哈爾濱鑫潤工業有限公司(簡稱“鑫潤工業”)就成長在這里。不同于哈電集團的聲名顯赫,鑫潤工業是一家只有150余人的精鑄企業。
但依靠穩定的技術實力,這家處在產業鏈細支上的企業已經成為國內制造船用25MW、管輸燃驅30MW燃氣輪機渦輪熱部件的龍頭。這背后是近半個世紀來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積累。
如今,在“兩機專項”國家戰略引導及燃氣分布式市場的催化下,國內燃機行業升溫。鑫潤工業也在加碼研發,希望配套新一代燃機研發。
只是,正如我國所有小微企業一樣,他們在某些領域基礎扎實,但因為處在產業鏈的末端,難以享受國家戰略的兼顧和引導,也要面臨產業鏈協同創新研發中的一系列風險。
“要補齊基礎工業短板,需要國家真正從戰略角度去考慮。”公司副總經理王曉明對《能源》雜志表示,“燃機在中國從弱到強,需要一個過程,國產化依然任重道遠。”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些事關民族工業根基的小微企業,如何在市場的洪流中持續發展,為工業強國建設提供支撐,是企業、產業和國家共同面臨的時代考題。
深厚積淀
王曉明還是鑫潤工業的技術帶頭人。這兩年,他又格外忙碌起來。因為市場正在發生變化。
2016年,在工信部的主導下,國內按下“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啟動鍵,開始新一輪燃機國產化攻堅。
燃氣輪機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國家高技術水平和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地位。
早在“西氣東輸”時期,在國家發改委的主導下,我國曾實施過“市場換技術”戰略,但十幾年下來,國內的燃機市場仍被西門子、GE、三菱等工業巨頭壟斷。正在商業運行的機組中,幾乎沒有一臺完全自主生產的國產燃氣輪機。國產化的關鍵瓶頸之一就是高溫部件。
隨著“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推進,燃機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得到空前重視。同時,國內能源結構轉型也刺激中小型燃機的發展。
作為配套的零部件廠商,在市場開發上,往往需要在立項階段就要介入,參與整個研發過程,然后驗證性能指標結構,通過測試工程后,就可以根據整機的商業化進程進行批量生產。
“國內燃機國產化推進得很快,有些機型正在進入批產化階段,這對我們來說是機遇。”王曉明表示,“我們想把積攢下來的技術,應用到新機型上。目前,鑫潤工業正在跟蹤適配多種燃機新機型。”
鑫潤工業在包括重型燃氣輪機在內的精鑄葉片、葉輪等領域的研發已經持續48年。其前身系哈電集團旗下哈爾濱汽輪機廠的精密鑄造車間,始建于1972年。2004年,響應國家859號文件“精干主業,分離輔業”的號召,精密鑄造車間改制為鑫潤工業。
“從工程的角度來講,鑫潤工業走了一個比較扎實的過程。”王曉明表示,“我們每天都在想,運營的部件是不是可靠,當我們把專業的精神和技術融入產品的時候,我們還是很踏實,很放心的。”
時間驗證了鑫潤工業的付出。在公司的合作名單上,哈電集團、中航工業、中船集團等知名設備廠商赫然在列。
鑫潤工業的技術創新填補多項國內空白。以“燃壓機組熔模精鑄冷卻葉片工藝”為例。此前,國產大型機電裝備燃氣輪機多采用進口發動機。燃油燃燒產生12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發動機前兩級葉片首當其沖,但國產葉片大多只耐900℃高溫。
以王曉明為首的技術團隊,對采用空心設計思路,以空冷方式降溫的前兩級葉片的工藝設計開發進行了技術攻關,成功實現了國產化,為國產更高性能的發動機掃除一大障礙。
另一項卓著的創新是“船用大功率燃氣輪機動力渦輪葉片”。該項技術使得鑫潤工業成為國內首家進入高溫合金葉片生產領域的民營企業。這是一款配套船用發動機的高技術附加值葉片。
據悉,該燃氣輪機設計與標準均引自國外,鑫潤工業的葉片是該發動機國產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目前國內船用的主流成熟發動機主要為該款發動機,其葉片及其它高溫部件絕大部分由鑫潤工業制造。
目前,公司主要為國內外提供300MW、350MW、600MW汽輪機、650MW超臨界汽輪機、1000MW以上超超臨界汽輪機、百萬等級核電汽輪機精鑄葉片,25MW船用燃氣輪機、30MW級燃驅壓縮機等裝備提供精鑄高溫合金等軸晶葉片,產品配套機組覆蓋全國近300余座電廠。
戰略統籌
2018年以來,以華為事件為標志,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大國間的博弈風起云涌。就像一記沉重的警鐘,核心技術缺失和基礎工業薄弱必將受制于人。
“任何事情都要從無到有,以前是市場換技術,跟人家學,現在的形勢是逼著我們從源頭上去思考,我們有大塊基礎領域需要去研究。”王曉明表示。
事實上,我國燃機國產化難以突破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礎研究薄弱。多年來,王曉明觀察到一個現象,由于對燃機研究不是很透徹,技術人員追求高大上,在設計過程中,一味追求最高水平。其他廠家在推出新機型時,會再次拔高設計水平。但現實骨感,國內在生產工程上很難達到設計高度,因為配套的上下游的工藝研究都很薄弱。
以高溫部件為例。高溫部件的突破,首先依賴設計水平,設計上要符合燃機的整體要求;二是需要能夠承受上千度高溫的基礎材料,而基礎材料一直是我國工業短板;第三,在工藝實現上,又非常依賴設備條件和控制水平,還有工藝本身。
“燃機發展恐怕應該是一步一個腳印,不是超車的過程,要有這樣的思維和想法。”王曉明強調,“西方也是通過日積月累,不斷試錯、研究和積累數據,才達到現在的高度。否則的話,我們有些事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基不牢不穩,或者企業做得不穩。”
合理的協作機制或是燃機攻堅研發的第二重障礙。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大企業、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都已投入到燃機研發中來,表面上看都非常重視燃機研發,其實大家都各懷心思,利益沒有統一,只是形式上建立合作關系,并沒有真正形成合力。
作為產業鏈細分領域領域,精鑄工藝和水平直接影響到高溫部件瓶頸的突破。但在市場化的協作上,往往承擔著與本身體量不匹配的風險。
王曉明表示,零部件廠商大多是以市場定產,追隨大型整機廠商的腳步前進。有很多零部件廠家,參與到新機型的設計和批量化生產中,投入高達幾百萬,幾千萬搞創新,但最后驗證并不理想,得不到商業收益。這對制造型企業而言,無疑是巨大傷害。
燃機是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于一體的產業。投入周期長,產出回報慢,同時要承擔巨大試錯風險,對資本不具吸引力,其本身又事關國家戰略安全。這通常意味著需要國家層面的統籌。
從業15年來,王曉明的切身感受是,國家越來越重視燃機研發,但真正惠及細分領域企業的政策有限,出臺的政策大多是填邊補齊,真正從戰略上考慮的很少。
雖然市場環境錯綜復雜,鑫潤工業還是嘗試向更高的層面跨越。在工藝的創新研發上,鑫潤工業長期保持著與哈爾濱工程大學、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作為工業企業來講,我們恐怕很難承擔起高端工藝方法和基礎性理論研究,但我們還是拿出很大精力在工藝上做創新研發,希望通過自身的積累和創新,滿足國內的設計理念和水平,發揮小企業獨有的專業化技術。”王曉明表示。
在他看來,高溫部件是燃機明珠上的核心技術,鑫潤工業從事的是民族情結深重的行業。“我和同行們都是正在編寫新的歷史,等20-30年之后,我們給后代創造出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幾代人的堅守,不斷積累經驗,最后才會成為中國燃機制造的堅實平臺。”